第440章 生於宇宙,命如草芥【6200字】(2 / 2)

人類一邊努力觀察著比鄰星中的「小規模」戰爭,一准備迎戰來勢洶洶的以萬艘為單位的棱艦艦隊。

早在數十年前,晨風帝國的軍事首腦們就制定出了完整的作戰方略。

每種不同的作戰方略都能應對復眼者可能采取的不同行動。

星門存在的意義,就在這里了。

人類先以七十二星區為大型戰區單位,每個戰區都配備了數量龐大,特點各異的主力艦隊,長期在各個星門附近待命。

無論是組建大型軍團以圖正面一戰,還是采用經典游擊戰略,亦或是別策略,晨風帝國都能利用星門快速完成兵力整合調配。

現在復眼者暴露出分兵的意圖,那么人類就立刻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先集中優勢兵力,聚力於一拳,嘗試畢其功於一役。

晨風帝國的領導層們認為,如果能擊潰一支艦隊,並搶奪到其殘骸進行深度分析,再快速消化對方的科技成果,這場戰略縱深達到五千光年的文明之戰便有一絲勝算。

晨風帝國擴張出如此龐大的版圖,可不是為了圈地,為的就是增加戰略縱深,延長交戰時間,每多爭取到一天,便多一分在戰爭中尋求技術爆炸的機會。

如今人類已經可以相對准確的計算出棱形戰艦在銀河系內的航行速度,五百到六百倍光速。

這是個人類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怕數字。

窮盡科學家的想象力,也理解不了為什么別人的艦船能自由的以超越光速500倍的速度前進。

按照科學家的推算,順著引力線推進的曲率亞空間最多只能承受100倍光速。

超過這限度後,即便是比三維空間更穩定的亞空間,也無法承受物體高速推進時引發的空間震盪,進而崩壞毀滅。

目前人類艦船的超曲運動極限速度是20倍光速,制約性能的主要因素是護盾強度。

不過科學家們倒不是很受打擊,技術落後本就理所當然,而且人類可以靠星門彌補差距,這可是復眼者都沒有的東西。

棱艦離開比鄰星前往最近的繁榮行星系,大約需要十二天。

在這十二天里,晨風帝國快速完成調兵遣將,分別組建出三個不同等級的艦隊戰力,在八大核心星區布下重兵。

最強艦隊位於巴納德星系。

作為與比鄰星同等級的首批文明星系,也有行星系統的巴納德星系初期發展水平僅次於比鄰星系。

在這五百年里,隨著比鄰星系被壓制,巴納德星系後來居上,到如今已經擁有五百億人口規模。

巴納德星人類除了開發利用原有行星之外,還建成了數百個具備行星功能的大型太空站。

巴納德星系的軍隊除了發揮自有奧氏同位素305的優勢,制造出威力超人一等的奧氏巨炮之外,造船廠還吸收了附近五百光年內里數百個行星系的特殊資源,甚至吸收了部分次級文明中的精英階層,盡可能發揮其各自特長,組成了以人類為絕對核心的跨文明聯合艦隊。

其自有艦隊號稱八大核心區中所有行星系艦隊最強。

在整合擴張之後,全新的巴納德戰區艦隊再並入了八大核心戰區最先進的戰艦,最強的士兵,最核心的尖端科技。

艦隊擁有百萬艘宇宙級巨艦,上億艘銀河級大型戰艦,十余億艘獵戶級中型戰艦,其余小型戰艦與微型戰機則不計其數。

艦隊總兵員規模達到萬億。

當前人類在獵戶臂內的總人口是三十五萬億。

這意味著,平均每三十五個獵戶臂人類中便有一人在巴納德星艦隊參戰。

除有人操控的艦船之外,還有數量同樣不少的無人戰艦與小型作戰機械。

這些裝備的科技含量稍低,在戰爭中將會更多扮演炮灰的角色。

表面看起來,如今量子網絡科技無比發達,人類似乎可以將更多的作戰任務交給智能機械,亦或是遠程控制,這似乎能降低人員損耗。

這看起來很有道理。

其實極度愚蠢。

宇宙級戰爭與發生在同一星球同一文明內部的戰爭截然不同。

內部戰爭不管怎么打,起碼都知道敵人是什么東西,講的什么話,用怎樣的方式思考與溝通。

但在不同智慧文明的戰爭中,每一次互相接觸,本質上都是兩個多少都有些區別的宇宙生命規則的碰觸。

異文明戰爭的本質是不同文明的「溝通」,只不過這個溝通比較劇烈。

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互相了解。

所以在真打起來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什么東西,擁有何種特質。

一步行差踏錯,就得陰溝里翻船。

比如人類就曾在獵戶臂內發現一個天生具備量子網絡溝通能力的次級文明,人類的量子網絡智能設備剛一靠近就被接管了。

人類早已知曉復眼者的強大,也深知陳鋒用了八條時間線,才對這個陌生的敵人一點點的加深了解。

每一次,復眼者都會給先哲陳鋒以新的「驚喜」。

誰也不知道復眼者的極限在哪里,會不會還有新「驚喜」。

所以人類真不敢膨脹到在與之為敵時把戰勝希望寄托在量子網絡上。

萬一對方又拿出什么新東西,然後人類精心創造的艦隊突然變成了遞刀給別人捅自己,那可如何是好?

另外,既然己方完全弱勢,那么躲藏在星球上或者聚居太空站里未必真就安全。

如果只是因為怕死,就躲在後方,那就干脆別出生。

留在後方的目的絕非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後方的工廠和科研需要,又或本就是預備兵,隨時待命,隨時准備奔赴戰場。

生於宇宙,命如草芥。

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離開某個星球,但由他制造的設備,卻會跨越數千光年,在遙遠的帝國版圖另一端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數個個體組成時代,時代卻又總會改變每一個人。

每一個個體,在無限龐大的整體文明面前,既渺小又偉岸。

這是這次在更龐大的思維繭房中,見過更廣世面,對敵人認知更深刻的獵戶臂銀河人類通過不斷領會救世的精神,而最終形成的新的宇宙級三觀。

總之,晨風帝國的軍事領導者們在巴納德星投入重兵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惜一切代價,在該戰區建立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擊潰敵艦,並俘獲敵艦進行拆解分析。

當陳鋒看到薇星推演出的兵力分布星圖時,被那幾乎充斥了大半個行星系的場景震撼了。

真·鋪天蓋地,宛如星河。

人類艦船與戰爭堡壘的集群側向移動,甚至可以隱約拖著巴納德星這顆小質量紅矮星挪位。

天然行星甚至需要建立龐大的行星級力場護盾,才能防止引力紊亂導致地殼板塊運動與海嘯。

陳鋒從這壯觀的場面中感受到了人類的決心。

最強的巴納德星艦隊為第一等級。

第二等級的艦隊共有九支,規模稍次,參戰人員三千億人。

第二等級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盡可能試探出敵人的強度。

有機會的話,當然也要爭取殲滅敵人。

第三等級的艦隊則共有九十支,每支參戰人員三百億人,主要任務是保存實力,拖住敵人的腳步。

在第一輪接觸戰爭中,人類共計投放6.4萬億人員的兵力。

此外,無論是核心星區還是發展星區的工廠也早已火力全開,持續不斷的生產戰艦等裝備。

無數個各領域研究院里的學者們,除在原有科技路線上繼續奮斗,嘗試得到關鍵突破之外,也嚴正以待的等候著前線情報,隨時准備投入到新領域的攻關中。

預備兵源同樣早已整裝待發。

目前人類的預備兵源總量多達十萬億,從基層士兵到中高級將領都有。

同時數萬億具備一定天賦的,從二十歲到百余歲的中青年開始脫產,接受專業軍事訓練。

這些中青年早已接受過非職業軍事訓練,平時是工人,戰時是軍人,現在又有強化訓練,有機會上戰場的話,不說能比得上精銳戰士,起碼也可一戰。

最後,新生戰士的批量人工培養計劃也早已上路。

最大的人工培養預備士兵即將滿二十歲成年。

這一部分孩子,除了從小就在智商上表現得天賦異稟的能被選拔去別的崗位之外,大部分都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如果能上戰場,怕是不會比精銳戰士差。

總之,人類隨時可以爆兵,並做好了長期抗戰的一切准備。

看起來場面無限好,然而盡管准備工作已經做到了極致,這場戰爭的走向卻並不樂觀。

一切並未超越陳鋒的預料。

復眼棱艦展現出了壓倒性的科技優勢。

復眼者對宇宙引力線的了解,遠非人類可比。

在人類的導航系統里,可能前方只有一條能進入超曲運動的引力線,但在復眼者眼里,卻是一張盤根錯節的大網。

人類的行軍路線總在復眼者的交通網絡內,復眼者卻總能從別的人類預想不到的位置突然出現。

在機動性這一塊上,人類輸得徹底。

所以人類精心准備的大威力手段根本無法命中敵艦,連尾燈都看不到。

復眼棱艦利用其機動優勢,再故技重施拿出網格鏈接切割戰場,又派遣出源源不斷的刀鋒螂進入絞肉機,還時不時開火射出白色光束掃盪,逐步無傷消磨人類的有生力量。

人類對復眼棱艦的空間凍結和聚能護盾同樣束手無策。

在這七個月里,人類損失慘重,陣亡速度驚人。

陳鋒早已猜到結局,但這過程卻依然讓他痛苦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