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咆哮的恆星,人造黑洞,能量網【4300字】(2 / 2)

同時,還誕生了另外三項關鍵技術——可達到光速的第一代真正的曲率引擎、跨行星系星域的穩定量子通訊以及超巨型束能粒子射線輸電技術。

前兩項都算稀松平常了,但第三項「超巨型束能粒子射線輸電技術」屬於以前時間線中人類並未發展的新方向。

其核心原理里吸收了影子星系在上條時間線中最後使用的超量伽馬射線暴穩定態技術。

技術的運用方式則是先用恆星快速開發技術壓榨荒蕪恆星,隨後再用多層復合生物戴森膜吸收被激活的恆星快速釋放的超量光能,吸收率可達95%以上。

吸能後,戴森膜將在南北極分別產出物質態的高能生物電池,以及大量電能。

隨後,這些電能將被送入一個體型巨大的轉換器中,被轉為一種全新的射線,向著某一個方向定向發送出去。

轉換器的核心部件,則正是巴納德星的特殊礦產奧氏同位素305。

在第八和第九條時間線中,奧氏同位素305在人類的武器系統中扮演了關鍵先生,並多次被利用改性,但始終只被用於戰爭領域。

這次,學者們受陳鋒悄無聲息擴張出去的大統一理論於無形中的影響,找到了奧氏同位素305的新用法。

該射線被命名為c射線,具備極強的收束性。在絕對真空中,c射線即便跨越十光年的距離,逸散衰減比例也僅為億分之一,在充斥了宇宙微塵的宇宙空間中,衰減比例也僅為10%。

這讓圍繞一個繁榮星系,再加強附近星系的開發程度,組建龐大的能量網,持續穩定的將多個恆星的能源匯聚於一個行星系具備了可能。

這當然可以讓部分星區的繁榮度呈指數級爬升。

古人雲,集中力量辦大事。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能有效提升科研水平與生產力水平。

一些過去單個行星系不太方便做,需要將大量生物電池用較長的時間匯聚到一起才能完成的超大型實驗,在能量網的支撐下,單一行星系便可完成。

但在過去時間線中,人類並未創造出足以支撐能量網的c射線,更未組建過能量網。

這造成海量電能由於無法運輸而被白白浪費。

必須讓電子流通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生成具備極高電位差的生物電池。上條時間線中,人類為了在僅能提供能源的供能星系里維持電子平衡,甚至還不得不在本星系內耗費大量材料與能源,修建消解電能的巨型超導電網。

獵戶臂內數百億的恆星給當時的人類造成了錯覺,認為宇宙能量無限,絲毫不知節制,狂妄的浪費著資源。

賴恩曾說過去時間線中的人類有著很嚴重的暴發戶心態傾向,這話很重,但真一點不摻水。

倒也不能說以前的人真就有錯。

造成如此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過去人類從未創造超量伽馬射線暴,不曾引爆過超級黑洞,更不曾得到大統一理論。

這條時間線里,人類能在僅有太陽系一個繁榮行星系,其余二十余個殖民行星系加起來總人口都還沒突破十億,距離發展壯大還有無限遙遠時,便不合常理的擁有了恆星快速開發技術,既有文明的科技進程提前追趕上過去的三十一世紀的緣故,又有陳鋒帶回了更多上條時間線里三十一世紀至四十一世紀里的極端超前思維模式的緣故。

雖然在陳鋒拿出去的千年計劃里,他將比較實質超前的理論都暫且藏了起來,但一些被證明具有局限性的階段性信息,卻被他用巧妙的方式闡述了出去,避免誤導人。

陳鋒用他的一雙大手,為時代創造了嶄新的科技背景。

科技背景的變化則為學者們帶來了和過去截然不同的群體思維。

科學家們在潛移默化間吸收了陳鋒帶回的東西,冒出新的奇思妙想,補完了完美科技發展路徑的最後一塊拼圖。

次年,浩浩盪盪的工程艦隊自太陽系以及巴納德星殖民地派遣的精銳運輸艦同時開撥,直撲鯨魚座uv星。

同時,太陽系內部則已經開始在柯伊伯小行星帶內,建立直徑達到一億公里的圓盤狀超大型c射線接收板。

射線自鯨魚座uv星發射時,直徑僅有十公里,但跨越8.73光年抵達太陽系後,則會「稍微」擴散至8000萬公里。接收器仿佛一張大網,剛好能將來自遠方的能量兜住。

第二批工程艦也已在緊鑼密鼓的趕制之中,將會前往羅斯154星。

世界政府制定了完整的規劃,准備在2350年建成鯨魚座uv星的快速開發系統,並開始往太陽系輸能。

2355年前,建成羅斯154星供能體系。

這兩枚恆星以及附近另外數十顆恆星,將在2400年前開始往太陽系遠程傳輸能源,一直持續到2500年,隨後眾多發射器將會調轉方向,對准半人馬座星系。

太陽系要在被封閉前的150年內,儲備最多的能源。

為了貯存這海量能源,工程人員已經開始利用已然進化到第二代,由具備類曲率特性管網組成的太空交通網絡迅速調配物質,准備將木星和土星兩個氣態星球改造為實心的超大「電池」。

但沒人知道,陳鋒和繁星早已在工程艦隊開撥之時,便暗中做了手腳。

2334年,工程艦抵達鯨魚座uv星,投放半成品的改良型戴森膜「種子」。

在不斷的能量刺激下,戴森膜迎風便長,長勢極快,薄薄的膜層擴張的速度達到了十分之一光速。

僅僅數月後,新型戴森膜的初始層便長成了型,隨後厚度加深,顏色變暗。

同時,一座又一座干涉粒子發生器正從工程艦中被生產出來。

2347年,支撐恆星快速開發系統的超厚戴森膜徹底成型,共計數千萬個干涉粒子發生器也被布置完畢,只等時任世界政府領導人一生令下,便能開始測試。

此時,超大型轉換器則還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現在只是先試車一次,以檢測快速開發系統的穩定性而已。

時任領導人懷揣著激動的心情,摁下了啟動按鈕。

一段信息通過剛剛建立的跨星域量子通訊系統傳遞了出去。

正常情況下,這些干涉粒子發生器將會穩定的輸出能量,以達到剛剛好在650年內徹底榨干鯨魚座uv星的激活水平。

然而意外發生了。

數千萬個干涉粒子發生器驟然火力全開,功率起碼是設計功率的百倍以上!

這可不是將榨干恆星的時間壓縮到6.5年內那么簡單。可怕的能量輸出將會壓過戴森膜的承受極限,更會快速打破恆星內部的物能平衡,並最終導致一場大爆炸。

現場實驗人員大驚失色,手指拼命的在關閉按鈕上狂摁,但無濟於事,設備根本不聽使喚。

無比可靠的人工智能設備仿佛全換了主人。

這太匪夷所思。

就在此時,繁星終於冒出來樂呵呵的講了句話,「那個,大家不要驚慌。不好意思,我是繁星。是的,你們知道的那個繁星,我想做個新的實驗。」

世人:「……」

恆星開始「咆哮」起來。

三年後,伴隨一場絢麗恐怖的大爆炸,鯨魚座uv星變成了一個「小小」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