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金雕(2 / 2)

乾坤之行 復之言 1561 字 2022-11-09

兩人經過商議之後,決定不返回州城,還是就地等候索道的修復。

在朝陽堡期間,柳義還是老樣子,每天都帶著金雕來回往返於紋道峰和客棧之間,拼了命似的進行修煉。

這回胖子和孟三立竟完全地相信了柳義是沉溺於修煉,不是什么狐仙和鬼怪的所為,當下也忙著自己的事情,懶得再跟蹤了,上山打獵也是不叫他了。

倒是趙月帶著趙星找過柳義幾次,當然是在晚飯時去的,因為其它時間根本就沒見人影。

而要找他的原因,據說是兩人知道柳義年輕的秀才身份後,趙星要請教一些《四書五經》和指點一下如何提高文章寫作技巧上的問題。

至於她還有沒有其它別的什么意思,那只有她自己和老天爺知道了。

大概是出於對趙星同學這種勤問好學的精神十分之感動,柳義表現出了極大地熱情和耐心。

讓趙月和趙星兩姐弟始料未及的是,柳義這個除了吃飯就沒有任何其它額外時間的修煉狂人,竟然極其認真周詳地一一解答了趙星所提的所有問題。

此外,柳義還特地布置趙星用三天的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在第四天的時候叫他拿過來批改。

大津雖是以武立國,但自前幾朝興起的科舉制度以來,讀書人日益受到到重。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是當時讀書人尊奉的信條,而大魁天下,高中狀元,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理想。

「狀元」是對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考試——殿試所錄取的第一名進士的通稱,其名始於前朝大啟開國皇帝在洛成殿親自策試貢士。當時。門下用奏狀報其等第名次,因狀元位居狀首,故又稱「狀頭」,而張榜公布時,狀元照例名列榜首,又有「榜首」之稱。

殿試合格者分為三甲,分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狀元的產生那是極不容易的,讀書人要通過郡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關,參加大小十幾場甚至幾十場考試,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戰勝成千上萬的對手才能有望。

郡試,又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

縣試由知縣主持,試期多在二月,考四至五場。考試合格者才能應府試,府試由知州主持,試期多在四月,考試內容及場次與縣試相同。府試合格者方可參加院試。院試由主管一郡的學政主持,各州童生三年參加一次,分正試、復試兩場。合格者始由童生改稱生員,即秀才。

讀書人獲得秀才身份後,才有資格進入地方或中央的官學學習,稱為「入泮」。秀才通過科考,按文章優劣分附生、增生、廩生、監生,成績特優者還可通過拔貢考試成為貢生,並進入仕途。

象柳義目前的身份是廩生,是屬於有功名的,並有享受國家撥付的廩膳。但由於他不想從政,所以也沒有進入官學學習的打算。

鄉試是在各郡郡城和京城舉行的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喜慶之典加科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才能參加。考試安排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試,分三場,每場三天,考四書五經文、策問、詩等內容。

鄉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只有舉人才有資格進入會試。象「孟夫子」就是有舉人的資格,達到舉人按規定就可為官,只是他不願意而已。

會試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每三年舉行一次,安排在鄉試次年的春季二月或三月進行,故又稱春試,逢辰、戍丑、未年為正科,也有恩科。考試的時間、場數、內容與鄉試基本相同,但程度更難。

會試合格者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只有獲得貢士資格的才可以進入最後一輪的殿試。

就是人們常說的「考狀元」,在會試發榜後一月舉行,一般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在宮殿上主持

參加殿試的貢士原則上不再淘汰,但競爭狀元和鼎甲人選,更為人們所矚目。

在秀才之前,一般人都是七歲時在「私塾」讀書受教育。

聰明一點,也要讀九年十年的,「四書」全熟了,應試的文章也學會了,就可以准備應付郡試考秀才,考取了秀才再准備鄉試考舉人,如果二十多歲中舉人,就是所謂的「少年騰達」,在當時都不多。

從舉人再進而考取進士,絕大多數都是三、四十歲的年齡了。

所以,柳義在十四歲時中的秀才,州城里面的街坊說是「天才」也不算是為過的。

柳義幾年就作了很多的文章,他的水平當然是比趙星高了一大截。

但是他還是整整用了一天的時間,在趙星這篇叫做《論人節氣之不可奪》的作文里面,就文章的「破題、承題、起講、提句、提比、中比、後比、結比」等八個方面進行一一點評,還提出不少修改意見。

經柳義修改後,通讀下來,其文章給人的感覺似乎搖身一變,完全地改掉了之前的平庸和俗氣,竟有「字挾風霜,詞奔雷電,氣貫長虹」的不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