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推介報紙(1 / 2)

帝國 戒念 2374 字 2022-11-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帝國最新章節!

第二十一章推介報紙

在王景范看來包拯借勢立威一步是再恰當不過了,畢竟包拯已經快五十八歲了,按照這個年齡來看包拯的仕途已經進入尾聲階段,他可以選用一些比較激烈的方式與一個連皇帝都要忌憚三分的政治勢力進行對峙。(小說手打小說)最為重要的是清理惠民河河道是再正義不過的事情,恐怕連皇帝自己心中都想要打擊這些平日在京師開封囂張跋扈的中官勢族。

這些中官勢族都是「上八仙」之類的手眼通天的人物,相互勾連橫行不法,極難秉公究治,弄不好還會反被其誣陷蒙受不白之冤。這並非不是沒有先例的,范仲淹如此名臣知開封府,就是因為得罪了宰相呂簡夷而被排擠出京師。皇權至高無上,而這些中官勢族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有些能夠和皇權分權抗力,皇帝對他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借包拯之手打壓他們一下,雙方心知肚明也不會怨恨到皇帝的頭上。

當然若是包拯只有三四十歲的話,以外界傳言包拯的性格來說,王景范也不會懷疑包拯會這么做。不過這樣做的後果顯然是很嚴重的,至少王景范認為自己是沒有勇氣這么明目張膽的去拆惠民河兩岸權貴們的園榭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無疑需要極高的智慧。

王景范見在座的幾人沉默不語便接著說道:「自古以來不乏敢於得罪權貴為民請命的名臣,然窮翻史書這樣的名臣重臣又有幾人?最令人憤恨難平的便是這些重臣名臣在得罪了權貴之後又有幾人能全身而退?是以晚生敬服包大人的剛正不阿,然包大人這樣的好官卻如天上的太陽一般僅一個而已,其余大臣並不是說他們不好,但卻沒有包大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見復過譽了,包某不過是順從民意、順從本心罷了……包某雖只是第一次見見復,但見復的事情包某也聽說不少,見復此言必然有所想法,但說無妨……」包拯神色平靜的喝了口茶。

王景范笑著說道:「其實在剛聽到包大人為民請命不顧個人安危得罪那中官勢族之時,晚生內心便思索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局面?晚生嘗讀《史記·陳涉世家》曾有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京師中官勢族家世悠長然上推十代二十代不過是一販夫走卒,又有何德何能堵百姓生路?!今日能囂張跋扈不懼王法不過是欺二三良民,然萬千百姓安敢欺呼?!晚生思之若包大人在查明惠民河被中官勢族園榭堵塞之時,天下有識之士得以明察皆高呼聲援大人,則權貴勢大亦不敢欺民……」

「見復有何辦法借天下讀書人以促成類似之事?」包拯似乎明白了王景范的意思,只是與為讀書人謀生計又有何關系。

「唐人孫樵有《經緯集》曾述一文《讀開元雜報》,如今朝廷亦有朝報、狀報,民間亦稱邸報,其稱呼所有不同但大抵上乃是一樣的。只是無論唐人所記的開元雜報亦或是當今朝廷所發的朝報都是朝廷發給各級地方官員的,讀書人雖有曾見到不過少且不說,這些邸報是絕對不可能刊載讀書人對報紙上內容的看法的。晚生嘗想刊發一份類如邸報的報紙,上面專載一些朝廷的舉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各地的一些近期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可以接受讀者對此的議論文章……」

報紙是父親特意對王景范所囑咐的重要事項,而王景范自己也覺得朝廷所謂的邸報傳播並不廣,最重要的是與邸報相比,報紙更符合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父親對於報紙是希望開啟民智,使之整體方向向著「民主」的方向轉變,而王景范看重報紙則是更關系其輿論對那些貪官污吏的監督,須知大宋立國以來在官員監督的問題上一直是不遺余力的,可惜收效甚微。

至少在渭州這種偏僻之地,地方官員禍害百姓的事情猶如家常便飯,父親的腿疾是黨項人給落下的,但是坐在輪椅上卻是官宦富紳所致。尤其是父親四年前亡故,這讓王景范心中一直存了根刺,渭州的權貴也沒有少為此付出代價——當年渭州大旱之時渭州的權貴當涉嫌此事的當官的必丟一耳,而富商必有父子兩人而亡。

與父親的期待不同,雖然父親對王景范講述過「民主」的意義,但是他並不能說服自己的兒子對此有一樣的期待——父親生活的後世幾乎稚子便已開始識字,從童子讀書到自食其力絕大多數都要超過十六年,甚至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按照父親描述後世能夠讀書識字的人之多恐怕與眼下大宋不識字的人所占比例差不多,王景范心中亦是認為父親口中的「民主」是有一定條件的,至少現在不合適。

包拯聽後皺了皺眉頭說道:「朝廷雖無禁民間邸報刊印,但這刊印邸報所耗頗費,且雕版又耗時……」

王景范笑著答道:「晚生在前雕版刊印的基礎上,參考了泥活字從而發明了用木活字來刊印書籍的辦法,用木塊雕成木活字按照所印文章來排列字序然後印刷。雖然用木活字來印刷文章書籍不如雕版美觀,但亦是效果不錯,且木活字可以重復使用比泥活字更好,這樣報紙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刊印完畢,且成本低廉……」

說完便讓於文傳從旁拿出一本書,正是王景范用木活字印刷刊印的《大學章句新解》笑著說道:「眼下這木活字印刷還僅限於白沙書院內部刊刻書籍所用,用這樣的方法刊印出來的書籍要比市價低的多,市面上所售《論語》至少也要七八十文,而在這里最多不過四十文就足矣,若能推行天下則天下寒門學子會受益匪淺……」

包拯接過書冊,隨意翻看了幾頁,這本書其實他也有,當初看的時候就覺得印書的質量略次一些,卻沒想到是王景范在白沙書院自己開書坊所印制。包拯將書冊交還給於文傳,他先前只知道有雕版印刷不知有泥活字之法,不過王景范說得也清楚明白沒見過但卻很好理解,在他看來書冊印刷的質量雖然要比雕版差一些亦可使用。更重要的便是他非常清楚一個普通家庭走出一個讀書人來是多么的不容易,遠的不說就是現在文壇首領歐陽修少時便從一友家中的廢紙簍中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殘冊,可見若是書籍價格下降一半天下的讀書人說不得就會更好過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