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終不黜落(1 / 2)

帝國 戒念 2515 字 2022-11-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帝國最新章節!

第二十九章終不黜落

三月五日殿試一結束,各種各樣關於狀元**的謠言便傳的更為玄乎了,自隋唐以來這有關狀元的神話傳說多如牛毛,各種奇遇也是千奇百怪。(小說手打小說)甚至有的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以此鑽空子,利用謠言為考官施加壓力,以期能夠科場折桂。

殿試的卷子不過三百多份,連帶封彌、判卷、拆號等過程,也不過兩三天的時間便就完成。三月十日,就在公布最後狀元歸屬的前一天,朝廷下旨:「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此旨一下,嘉佑二年通過禮部試的考生皆是彈冠相慶,這樣他們即便在殿試中名列最後一等第五等按照往常的規定也會被賜為「同進士出身」,有此出身入仕可謂是正途。

按照規定舉人殿試繳納試卷後,就要先交給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以字號來標示,然後才交給封彌官謄寫校勘,然後交由考官審卷定等級,最後拆去封彌由詳定官啟封與原卷再行校隊,再交給編排官核實鄉貫狀字號。不過這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皇帝親臨考場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李實雖然極為受到關注可惜殿試賦題破題太過凌厲,皇帝本來想要當堂就定狀元的,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考官們自然心領神會將其列為第三等,這還是李實的文章寫得不錯的情況下才這么做,一旦李實的文章不佳就算排個第五等也是理所當然。

王珪本來身為詳定官按照規定是看不到試卷的考生名的,不過因為皇帝親臨考場還審閱了李實的卷子碰壁不快而歸,底下的考官自然要想辦法讓皇帝心中這口氣順暢了才行。王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自己在貢院中非常屬意的王景范,這個他心中的省元被歐陽修一句話便給否了,他心中可是一直想要找回場子來。殿試由於是皇帝親自監考,是以不設知貢舉,歐陽修則因為盡黜太學體考生而遭群辱,連祭文都被投到自己的家中,這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皇帝對此並不以為意堅持了貢院張貼的榜單,不過卻沒有讓歐陽修參加殿試考官。

這樣在貢院擔任貢舉的考官則以當初的權同知貢舉官韓絳和判知貢舉的王珪為首,對於皇帝在李實卷子面前碰壁,韓絳心中也是非常清楚的,至於范鎮則因為前段時間連續上書請皇帝立皇太子一事而回避,梅堯臣不過是一封彌官無甚用處。這王景范的卷子就這樣為經封彌而被送至皇帝面前,說不上龍顏大悅但也確實讓皇帝的臉面好看了許多,這也讓殿試的考官心里有了著落——去年皇帝病倒身體一直就是斷斷續續的時好時壞,若是在殿試上為皇帝添了堵,小則掃了皇帝的面子不說,往大里說很可能會讓皇帝憂心犯病。

王珪的用意韓絳心中清楚的很,雖然不合規矩但在殿試上也未嘗沒有前例,事實上這種事情很多,甚至皇帝就在考生邊上轉悠看卷子的,誰要是在那個時候卷子作得深和聖上心意,那就要走大運了。至於貢院中歐陽修一句話讓王景范失去省元的機會掃了王珪的面子,韓絳並不以為然,這考科舉就看那個考生對考官心意思量的最好,考生卷子作得花團錦簇些無傷大雅,更何況王景范收留貧寒考生名聲頗佳,就這么一點小問題就斷人前程未免不地道。

王珪在殿試上將王景范的卷子搶先進獻給皇帝閱卷,從而使得王景范的卷子率先進入那要呈送皇帝選狀元的十張卷子當中。而今皇帝下旨不黜落殿試考生全部賜出身,則讓歐陽修盡黜太學體試卷的事件影響降到了最低。

蘇轍在聽到不黜落考生的旨意之後,立刻跑來見王景范,經此一局讓他對王景范的卜筮之術信服的五體投地。王景范聽後哈哈大笑的為他解釋:「歐陽修盡黜太學體遭群辱,朝廷為之震動,然無論是處罰歐陽修還是堅持原判對朝廷而言都絕非是最好的出路,唯一的辦法便是在這殿試上做些文章,而殿試無黜落是最好的出路,對天下學子有個交代也可以為今後精選貢士埋下伏筆,今後貢舉入殿試者絕對不可能再超過三百之數,否則無黜落對朝廷而言可是一大弊政,也會遭到反對……」

殿試無黜落對天下士人而言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主要還是在於應舉考生從各州解試一路殺到殿試,僅僅禮部試這一關最多時兩萬,少時也有四五千,近些年份大體維持在六七千的樣子,就這樣能夠進入殿試環節的考生三百多人已算是極多。殿試黜落從唐時就有,宋承唐制這一傳統也被繼承下來,盡管大宋取士遠多於隋唐五代,但在殿試這一關口上至少也會被黜落一半的考生。

能夠參加殿試的考生都是千辛萬苦考出來的,一個考生從開蒙到增長學問再到踏上科舉之路,個人天分、錢財、機遇皆不可少,若是最後關頭還被黜落一半,那簡直就是天大的災難。是以從唐時到現在,每年都會有在殿試上被黜落的考生以各種方式自殺的事情傳來,這些悲慘的事情自然也會牽動皇帝和大臣。開寶八年(989年)禮部奏名進士二百九十人,殿試只取了三十一人;到了真宗天禧三年禮部奏名進士二百六十余名,取士一百四十人。

這么高的殿試黜落比例,使得曾經盛極一時的「金花帖子」傳統都被廢掉了,而科舉考試千辛萬苦走到最後關頭又被黜落,對考生而言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前途盡廢。若是在各州解試之時便落考也倒沒什么,禮部試落考也會服氣,畢竟全國的精英都齊聚一堂,什么樣的才子都會碰到,但是進入殿試再被黜落只能歸咎於自己是霉星高照倒霉到極點,看不開的考生自殺也就不稀奇了。最能夠觸動朝廷的便是曾經發生張元、吳昊殿試黜落投奔西夏的事件,這殿試上大喜變大悲的事情早就頗讓人詬病了。

朝廷在臨公布丁酉科榜單的前一天公布這條聖旨,除了安撫那些在禮部試上被歐陽修黜落的太學體考生之外,也讓所有立志在科舉考試上有所成就的考生彈冠相慶。丁酉科殿試的考生心中總算都放下一塊大石頭,賜出身已經是定局,十年寒窗苦讀總算有個可以交代的結果了,就算掙不上那狀元也無甚遺憾之處。

「見復此言多有牽強附會之意,這些天朝廷雖對盡黜太學體一事有些震驚,但也無同情之語傳來,至於今後殿試無黜落形同定制,這未免有些太過……」蘇洵在一旁說道。

王景范正色說道:「這次朝廷殿試無黜落是不是為了解決歐陽內翰遭群辱的事情,在下不敢確定,但這殿試無黜落恐怕今後會成為定制。十年寒窗苦讀就為這一朝殿試,殿試黜落恐怕是赴考學子心中最大的心痛,每每大比之年東華門唱出的背後又有多少舉子絕望投河?從太祖朝十士取一,太宗朝就成了四士取一,真宗朝二士取一,時至本朝亦是連連提高殿試取士比例,今朝免黜落既是意料之外亦為情理之中,只是缺乏這么一個好的機會而已,一旦詔令實施今後必成定例!」

在一旁的士子聽後都是頻頻點頭,他們當中有今科中舉參加殿試的,也有在禮部試就落榜的,不過他們對王景范都非常信服——正月初六朝廷任命歐陽修為權知貢舉之後,王景范就曾斷言太學體必然會在貢舉中遭遇不測。可惜當初沒有多少人願意聽王景范的,結果禮部榜單一出太學體文章盡黜,白沙書院中舉的考生多半是聽從了他的見解,加之自己也不善於窮搜經典寫那太學體,只要文采學識不是差到一定程度,中舉亦非難事,這樣他在白沙書院中的威望這才算建立起來,只是這個代價太過慘重。

「雖是如此,但此詔令未免有些……」蘇洵有些不自信的說道。

王景范笑著說道:「這不過是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促使朝廷如此做罷了,若不是歐陽內翰盡黜太學體,朝廷說不得也會等不了幾次科考出台這項政令,現在事情都趕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見復是不是早就預料到歐陽內翰會受到那些黜落學子的群辱?」蘇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