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1 / 2)

穿越1879 狼途 2600 字 2022-11-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穿越1879最新章節!

送別了張蔭桓,李經述心情蕪雜,陷入了沉思,由*走向民主,通過君主立憲進行過渡,逐步還權於民,給民眾學習和適應民主政治的時間,成功的例子很多。英國也好,德國也罷,都靠君主立憲走上了強國的道路,為什么擁有皇帝歷史最長的中國反而成不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呢?

李經述知道,晚清的整個官僚系統幾乎都爛了,除非徹底更換新鮮血液,立憲是不可能成功的。現在大多數官員只關心自己的烏紗,根本不關心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沒有理想,只講權術,沒有道德,只講勢利。他們不會為國家民族考慮,只要得寵,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即可,民生疾苦更不是他們所關心的。這時候的中國人,大多甚至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帝王的概念,只要忠於帝王就可以了。中國的老百姓並不比日本的老百姓更愚昧,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和家人的死活,多數老百姓對政體和國家的運作是不清楚,誰當皇帝,誰來組閣,都無所謂。光緒皇帝不要說沒有實權,即便有了實權,維新變法也不一定成功。現在,慈禧要廢黜光緒皇帝,推翻滿清的機會,便要瓜熟蒂落了!

想到這,李經述便命人備了馬車,趕去天津的直隸總督府去見李鴻章。此前,李鴻章有密電,召集淮軍和北洋艦隊的主要將領,商議慈禧太後要廢黜光緒皇帝的事。

剛到了總督府大門口,他剛下馬車,就遇到了老熟人盛宣懷。盛宣懷的旁邊,還有一位年輕人,不到三十的年紀。李經述看他很面熟,又很面生。他個頭不高,黃里帶白的臉,瘦得叫人擔心,隸體「一」字的胡須,頭上還有辮子,穿一身牙黃羽紗的長衫,整個人顯得精神奕奕。

盛宣懷此時已調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在1893年,慈禧皇太後嘉賞時任太常寺正卿盛宣懷所進葯丸效用甚好,特賞釣魚台小島(今天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嶼(今赤尾嶼)為盛家的產業。李經述上前跟盛宣懷打招呼,道:「盛大人好久不見,別來無恙,你那釣魚島可要看好了,以後傳給盛家子孫開發釣魚之用也是甚好!」

盛宣懷一拱手,笑道:「李公子見笑了,你要是喜歡,釣魚島我就送給你罷。前些日子你大婚,我這媒人還沒送上厚禮呢。」

李經述點點頭,道:「我不愛收禮,這份厚禮確實很喜歡呀。改日再細談。」

這時,聽說了李經述的身份,盛宣懷身邊的年輕人上來行禮,道:「在下廣東香山孫文,久仰李公子和令尊大名,特來拜見。」

說完,孫文將一份《上李鴻章書》(又稱《上李傅相書》)遞給李經述,李經述接過來一看,一目十行,大致看了幾眼:「竊文籍隸粵東,世居香邑,曾於香港考授英國醫士。幼嘗游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學,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比見國家奮籌富強之術,月異日新,不遺余力,乎將與歐洲並駕矣。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惟有逖聽歡呼、聞風鼓舞而已,夫復何所指陳……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泰西國家深明致富之大源,在於無遺地利,無失農時,故特設專官經略其事,凡有利於農田者無不興,有害於農田者無不除。如如印度之恆河,美國之密士,其昔泛濫之患亦不亞於黃河,而卒能平治之者,人事未始不可以補天工也。有國家者,可不急設農官以勸其民哉!農官既興,農學既興,則非有巧機無以節其勞,非有靈器無以速其事,此農器宜講求也……」

「什么?孫文?這位就是晚清民國大名鼎鼎的孫文?」李經述心里一驚,這歷史教科書上的國父孫文竟然來拜見李鴻章?還在《上李鴻章書》中大講農事,這個自己都沒什么印象。不過,李經述隨即冷靜下來,1894年孫文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改良派,所以他在上書中自稱「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歷史上確實有這么回事。

在歷史上,孫文一直想學而優則仕,但他學的是醫科,不太會寫八股文,而這是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必備的技巧。所以唯一的希望是得到高官的賞識,比如李鴻章的賞識。

1894年,孫文孤注一擲,關閉了自己的診所和葯房,又通過關系找到上海名流鄭觀應等人,希望能夠在李鴻章的幕府中謀得一個職務。為了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孫文寫了一篇長達六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這篇文章是文言文寫的,洋洋灑灑六千字,可見孫文對此次求見李鴻章用心良苦。

孫文信心滿滿前往天津,和他同行的還有好朋友陸皓東。到了天津,他們手持滬港兩地一些重量級政治文化名人寫的介紹信拜見李鴻章的親信幕僚羅豐祿、徐秋畦等人,述說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羅豐祿、徐秋畦收下了當時一些政治文化名流的信及孫文的上書,答應盡量幫忙滿足孫文。

孫文的上書,很快交到李鴻章的手里,李鴻章看到孫文的上書中說:「竊以我國家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派往外洋肄業學生亦未聞有入農政學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見有一農學之師,此亦籌富強之一憾事也。」也就是說,他本人有興趣要到外洋學習考察農業,為國家填補這項空白。要出國游學考察農學,需要總理衙門發給護照;李鴻章跟總理衙門,那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就在這封上書中提出的要求作了批示和安排,責成羅豐祿代領農桑會出國籌款護照一本交給孫文。

至於孫文在這份上書中建議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開礦山,修鐵路等,李鴻章辦了三十年洋務,一直就在這么做,還有「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觀點,這對李鴻章來說也並不新鮮。張樹聲早在十年前的遺折中就向李鴻章講述西方走上強盛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李鴻章甚至知道什么是民主,知道什么是議院,知道立憲,對孫文的上書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至於孫文想接見面談的事情,李鴻章當時實在太忙,推說不見算了。

中國聖賢一直告誡當權者要禮賢下士,對那些地位比較低的讀書人要格外尊重,絕不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因為這些讀書人還處在比較低的層面,沒有功名沒有地位,但是他們的內心卻異常豐富異常脆弱,經不起任何蔑視輕視忽視或白眼。孫文雖然不是讀書人,但也是心高氣傲的,當時他求見康有為,康有為不見,他就不見了。不過李鴻章,孫文還是想再試一試,因為這一次他幾乎動用了全部的關系,對入李鴻章的幕僚志在必得,不甘心就出國考查考查農業,但羅豐祿說自己已經盡力了,建議孫文去找一下盛宣懷,說李鴻章很器重盛宣懷,有他幫忙,一定能見到李鴻章。

孫文便去找曾任香山海防同知的魏恆幫忙,寫信給盛宣懷的弟弟盛宙懷推薦孫文;盛宙懷再寫一信給其兄為之先容;同時,孫文還找到在上海的同鄉鄭觀應,再寫一信給盛宣懷,鄭觀應在信中大力加以推薦:「敝邑有孫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國醫士,留心西學。有志農桑生植之要術,欲游歷法國講求養蠶之法,及游西北省履勘荒曠之區,招人開墾,免致華工受困於外洋。其志不可謂不高:其說亦頗切近,而非若狂土之大言欺世者比。」

盛宣懷讀了孫文寫的六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覺得這年輕人很用心,剛好李鴻章召見,就帶他去會晤李鴻章。李經述聽盛宣懷講了孫文的故事,對盛宣懷說:「既然如此,你好好跟家父說說。」

盛宣懷說:「我已經稟告中堂大人,他說先商議大事。」

李經述點點頭,道:「那我們先進去吧,家父說事出緊急。」

孫文不知道李經述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見他對自己的上書很快就看完了,還催促盛宣懷進府,對李經述沒有禮賢他感到心里不痛快。但此時,孫文一介盛世草民,也只能在總督府門外等候李鴻章召見。

盛宣懷讓孫文在府外等候,自己和李經述走進總督府。他們進到客廳,總督府的太師椅上,已坐滿了淮系集團的骨干成員,台灣巡撫劉銘傳、浙江巡撫劉樹棠、總理衙門大臣伍廷芳、都察院左都御史張佩綸等人都到了。

李鴻章坐在炕上,閉目養神,見李經述到了,有意讓他接班了,再一次讓他「升炕」,坐在自己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