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控制京城(1 / 2)

穿越1879 狼途 2398 字 2022-11-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穿越1879最新章節!

李經述控制了直隸和山東地界,帶領一萬五千名新軍和一萬五千名淮軍,以接管京城的名義開赴北京,沿途還收編了潰逃的二萬清軍,由北洋武備學堂會辦、滿洲正白旗的廕昌統領,一共五萬大軍,從德勝門進入京城。

李經述望著京城高大的城牆,知道一個新時代開始了。但是,沒有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中國,還要面對列強進入中國的爛攤子,復興任重道遠,好在自己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本來完成中國的復興大業。

進了紫禁城,段祺瑞給李經述開了一張很長的財務單子,里面除了皇家財產,還挖出了慈禧太後他們埋在養心殿後院那些價值過億的金銀珠寶,並表示這些寶物已經都封存入庫。

李經述拍了拍段祺瑞的肩膀,誇贊段祺瑞:「芝泉果然是『不貪』之人,連挖到的財寶都列上了。」

段祺瑞道:「大哥把最精銳的新軍和最先進的洋槍洋炮都交付給芝泉,那是信任小弟,這份信任比那些金銀珠寶貴重百倍!」

李經述問:「西洋聯軍進城後有沒有亂來?京城里的老百姓傷亡大嗎?」

段祺瑞道:「這西洋聯軍剛進城,主要是去保護各國駐華使館。英國、德國、美國的軍隊還比較守規矩。但俄國老毛子來的人多,大概有三四千,燒殺擄掠的不少,還搶了不少滿清皇族的府邸。我跟老毛子打了一仗,過山炮、馬克沁重機槍都用上了,打死了一百多個俄國兵,現在他們老實多了。」

李經述道:「俄國兵一向素質差,是該好好教訓教訓。滿清皇族留在京城的還多嗎?」

段祺瑞說:「不多了。好像端王、庄親王等人,都逃往西安方向。」

「哦,這些滿清余孽,我們遲早解決掉,但當務之急,是讓西洋聯軍撤出京城,滾出中國。」李經述對段祺瑞說。

段祺瑞表示同意李經述的看法,李經述便安排進京的淮軍控制了各個城門,封鎖了東交民巷使館,新軍和使館區內的西洋聯軍對峙,北京城的槍炮聲暫時停息。

李鴻章電報各國公使,請他們到天津和談。李經述命令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留守北京城,他和袁世凱帶著一百親兵回到天津迎接李鴻章。

那天,在天津碼頭,天空飄了蒙蒙細雨,寒冬將至,冷風鑽到寬松的官袖里,李經述感覺有點冷,席慕蘭一同前往迎接公公,她舉著一把油布傘,走過來替他擋風,道:「相公要不去馬車里歇著吧,免得著涼!」

李經述趕緊接過席慕蘭手中的傘,道:「娘子,我不是讓你在馬車上等侯嗎?凍壞了我可擔當不起。」

席慕蘭笑道:「你還真把我當嬌小姐呢?好歹我也是飄洋過海的女人。」

李經述說:「哪里,相公我只是關心你而已。」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聲沉悶的輪船汽笛聲,一艘白色的豪華客輪緩緩靠岸,一臉嚴肅的李鴻章走下船來。身後跟著一大幫洋幕僚,台灣巡撫劉銘傳竟然也跟著李鴻章回到了天津。

李鴻章見了李經述,開口就問:「有太後和皇上的消息嗎?」

李經述示意身邊的侍衛全部離開,只有劉銘傳、李鴻章和他三人在場,然後道:「太後和皇上已死。」

李鴻章大吃一驚。問:「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這消息可靠嗎?」

李經述道:「太後他們在去往西安的途中遇到夷兵,被殺了。現場一場大火還將屍體都燒成灰燼。」

李鴻章問:「以何確定死者太後身份?」

李經述拿出一枚鵝蛋藍寶石戒指,問李鴻章:「這個可是太後之物?」

李鴻章一看,這是當年慈禧五十大壽,英國女王托駐英公使郭嵩燾送給慈禧的禮物,李鴻章親手轉交,睹物思人,李鴻章畢竟在慈禧太後手下當權二三十年,一聲嘆息,心情頗為沮喪。

李經述道:「當務之急,是我們如何主導中國局勢。洋人那邊,一萬多軍隊駐扎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附近,日久必定生變。這次洋人的大使館被義和拳拳民燒毀,榮祿的清兵還殺死了不少使館人員,他們必定不肯輕易撤兵!」

李鴻章道:「攘夷必得先安內。不過好在你已控制直隸、山東和京城,盛宣懷控制了上海,劉銘傳控制了台灣,我在廣東剿匪,也殺了不下萬人,安定了兩廣,劉樹棠控制了浙江。這些都是我們淮軍能掌控的地方。」

李經述道:「家父還忘了幾個地方,朝鮮、越南、還有歸屬台灣的琉球和釣魚島,都是我們淮軍的地盤,當年我們遷了二百萬災民入朝鮮,二百萬災民到越南,三百萬災民到菲律賓,五十萬災民到琉球等地拓荒,現在他們有了生路,多數人在當地扎根,對我們感恩戴德。聽說越南和琉球等地的民眾現在都對父親燒香膜拜。」

李鴻章問:「還有這等事?」

李經述道:「千真萬確!我和當地駐扎的淮軍將領有書信來往。另外,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安徽巡撫王之春也和我電報聯系了,張之洞建議,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如若遭遇不測,中國應該向美利堅合縱國學習,采取聯邦制,由恩師出任首任大總統。現在推翻滿人的時機,比文正公當年好多了!」

李鴻章聽了,沒有急於表態,道:「當務之急,是去擺平京城里的洋人,讓他們盡快退兵,國家往何處去,采用何種政體,這是下一步考慮的事情。況且在江南大營還有滿人旗兵六萬,我們不能過於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