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點撥(2 / 2)

泰斗宗師 口昌山哥欠 1723 字 2022-11-14

鐵山居士又走到了耿洪君的身邊,對他說:「君兒,你的劍法中需要的便是以氣助力,劍氣傷人。雖然你很是用心的習練,不過你的內力不足,使得你的劍氣無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耿洪君道:「鐵山居士,您說得太對了,在習練劍法的過程中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以前鼎兒和我講明了劍理,但我總是感覺少點什么,今日您這么一說,使我真正明白了,我少的是內力,但不知要如何練習呢?」

鐵山居士道:「中國的氣功源遠流長,在武術界有句老話,叫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只不過大家都看重外練的筋骨,而沒有注內力的修練。其實人體的強弱不僅要靠筋骨,而內部臟器更為眾要,只要內外都強大了,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強人。而有些人只注重了外在的修練,結果到頭來極容易患上內臟的疾病。所以要練其外,先安其內。在這一點上,武當的太極最為典型。」

耿洪君道:「不知您是否有修習的法門?」鐵山居士笑道:「當然有,不過你別著急,我慢慢地教給你,此事並非一朝一夕。」

在以後的數月內,耿洪君不再與眾兄弟舞劍練功,而是真正的靜下心來與鐵山居士練習如何調息、如何運氣、如何氣沉丹田、如何內氣外放。他知道,若想真正的使用好巨劍,沒有內力的支撐是不行的,所以學得特別用心。

鐵山居士也很喜歡這個孩子,教得也十分的仔細。其他兄弟們有了時間也會來與耿洪君一同學習,這樣一來,大家的武技得到了進步,內氣也都有了十足的長進。

特別是上官千夜,不管鐵山居士教哪位兄弟技法,他都會放下劍在一旁靜聽,這樣一來幾個人中,他的進步是最快並且最大的。

鐵山居士其實也是有意在考驗他,自從鼎兒出事後,便把上官千夜看成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雖然在教別人,但其實也是有意在讓上官千夜領悟。看見自己的弟子如此用心,又進步得這樣快,老居士喜在心中。

時光飛逝,一轉眼又是五年過去了。兄弟幾個比以前看著更為雄壯魁梧了許多。如今的耿洪君,再不像當年那樣單薄了,由於內力的作用,整個脖子與頭部一樣粗細,說起話來嗡嗡帶著回聲,低氣十足。

在使劍時,伴著金鍾一般的怒吼,在太阿劍劍身四周,滾動的氣團約有尺余,其威力再不是往日可比。而鄭氏兄弟的劍術在鐵山居士五年的教導下,也取得了非同一般的進步,速度有了大幅度增加,力量成倍的增強,雖然看起來沒有當初那樣美觀,但是其殺傷力遠不是當年的流劍門的劍術,雖然還有些影子,但完全可以說是一派新的武術。

此時的萬威望,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只會半套焰龍怒的忠義俠。一招一式中都透著以往絕對沒有的穩重與大氣,在穩重和大氣之中,還深藏著殺氣與霸氣。

上官千夜是最讓鐵山居士欣喜的,五年前的他,只不過是靠著一點點招式的精妙和自身的速度,再看不出什么稀奇。

而今天的上官千夜,在習練焰龍怒與赤虎嘯時,已經完全把兩種技法融為一體,這樣的進步,讓鐵山居士也很是吃驚,真不知道他在背後私自里下了多少的功夫。

在最後的一年中,鐵山居士總是在後半夜偷偷的叫醒他,把他帶到後山,看他練刀,然後給他指點。

到後來,鐵山居士告訴他,要像耿洪君練習巨劍一樣,把內力加進去。開始時上官千夜運用得不是太得當,但時間一長便開始有些得心應手了。

在每一個夜晚,遠遠看著手中揮舞著七目殘龍的上官千夜,很是壯觀。伴著一聲怒吼,上官千夜一刀刺出,一條火龍隨刀而去,在空中徑直盤旋數周才慢慢變淡再消失,還不等火龍燃盡,又是一刀砍去,隨著七目殘龍而發的是一只紅色巨虎,在夜空中打了數道厲閃,照得四周通明一片。

鐵山居士非常滿意的點著頭。在上官千夜下山前的一個晚上,當他練完刀時,鐵山居士帶著微笑走到了他身邊,拍了拍千夜的肩膀道:「從你的身上,我看見了當年的自己。」

第二天,鐵山居士把眾兄弟都叫在一起,然後說道:「你們四兄弟,在我首山朝陽寺內已經修習了五年之久,想必也早就想下得山去,看一看今天的江湖了吧?」

幾人一聽,雖然都有些舍不得,但在山中的時間確實是有些太久了,臉上也都露出了笑容。

鐵山居士繼續說道:「今日你們四兄弟便都下山去吧,今年的新人擂就要開始了,鄭氏兄弟與洪君也應該上台一試。而本界狀元擂也是在今年,你們參加完新人擂後,便可直接參加狀元擂。」

四兄弟一聽兩會一同召開,都非常的興奮。鐵山居士也知道,習武之人哪一個不都是盼著這一天?

鐵山居士又道:「威望仍然留在山中,因為他已經參加過了狀元擂,而你們四人一起,我也很是放心,所以他就不隨你們一同進往了。若你們都能夠在狀元擂上大顯身手,到時你們幾個再一同前往泰斗崖。」

幾兄弟聽完都很開心,鐵山居士又再三叮囑道:「你們千萬別忘記了當年的一切,第一不要把仇恨過分的埋在心里,那樣會使人迷失自己,同時應有的本領也無法完全使用出來。第二,不要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一定要記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古以來驕兵必敗。第三,不要無故殘害生靈,若讓我得知你們胡作非為,定會取爾等項上人頭。」四兄弟應允了諸事,又拜別了鐵山居士與萬威望,一起下得山去,再次前往嵩山。</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