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活捉高句麗王(2 / 2)

貞觀悍婿 叢林狼 4019 字 2022-11-15

大部隊剛掉頭,就看到一支部隊緩緩而來,閑庭信步一般悠閑自在,為首一人不是秦懷道是誰?

「將軍?!」

眾人大喜,紛紛喊道。

程處默打馬上前,抱拳說道:「將軍,您怎么能獨自出城?嚇死我了。」

「將軍,您這是?」李義協也打馬上前,目光落在一匹戰馬馱著的人身上,穿著不凡,心中一動,指著對方王問道:「他是」

「跟在你後面撿了個漏,搶了你功勞,不好意思。」秦懷道笑道。

「真是高句麗王?」李義協打馬上去細看,雖然不認識,但看著不簡單,頓時信了個十足,興奮地說道:「太好了,總算逮著這個王八蛋,兄弟們沒白辛苦,將軍抓到也一樣,只怪兄弟們運氣不好。」

「你就知足吧,奪城之功少不了你。」程處默羨慕地說道。

「你不是也拿下安市州嗎?」尉遲寶林有些酸了。

秦懷道想了想,笑道:「寶林,你不用變相提醒我,還能少的了你機會?」

「真的?接下來打哪兒?」尉遲寶林大喜,興奮地問道。

「丹東拿下,大行城肯定還不知情,你帶三千人馬飽餐一頓之後出發,兵臨大行城,給我堵死他們東門,防止逃走,等大軍一到再攻城。」

「謝將軍成全。」尉遲寶林大喜,感激地抱拳,至於後面那句攻城的叮囑,尉遲寶林直接忽視,尋思著有機會就拿下,沒機會就創造機會也要拿下,機會僅此一次,錯過就沒了。

程處默有些羨慕地說道:「大行城可是大成,比安市州大,你小子運氣好,別辜負將軍厚愛。」

「放心吧!」尉遲寶林興奮地說道,匆匆准備去了。

「傳令下去,大軍休整一天,天亮後出兵大行城。」

「遵令。」

眾將轟然領命,氣勢如虹。

登州,行營。

旌旗獵獵,戰馬嘶鳴,戰兵如林,一股肅殺之氣直沖雲霄。

中軍帳附近羽林衛手按刀柄,嚴防死守,小心盯著四周,中軍帳內卻篝火烈烈,溫暖如春,一派祥和。

李二帶著主力部隊沒日沒夜急行軍,總算提前兩天趕到,累的不輕,但仍不敢落下軍務,讓人烤好羊,備好酒,請來了軍中大將。

酒過三巡後,李二鄭重說道:「諸位,薛萬徹將軍和牛達將軍昨天已經渡海,船只一個來回需要幾天,朕只有一個要求,船只一旦返回,必須迅速登船,以防前線並力不足,在此之前,一切准備必須做好。」

「遵旨!」眾人鄭重應道,都是沙場宿將,自然明白其中利害。

李二看向李靖,使了個眼色。

李靖會意地接過話題:「諸位,此番出兵,意在滅國,所以,干完手中酒後,直到大勝收兵,期間不得飲酒,否則軍法從事。」

在場的張亮、尉遲恭和契苾何力都是好酒如命之人,不得不事先提醒一二,這種話李二說顯得不近人情,由李靖說剛剛好。

眾人會意的點頭,沒人敢反對。

王德忽然急匆匆進來,遞給李二一張小紙條。

李二疑惑地接過去,小心捋開,上面只有一行字——高句麗王兵敗如山倒,安市州、建安拿下。

短短的一行字,卻透露無數重大信息,宛如一個個天雷在李二腦海中炸響,激動的呼吸都急促起來,喝道:「快,地圖!」

王德從懷里掏出一份地圖。

李二一把奪過去,迅速找到安市州和建安兩地,順著往下看到石城、積利城,再往東看向大行城、丹東,過了鴨綠江就是平壤,心中掀起了狂瀾,難以自已。

大家看到激動的李二有些懵,但不敢打擾。

片刻後,李二忽然大笑道:「哈哈哈,好,打的好,當浮一大白,干了。」

說完,李二仰頭一口,猛灌下去。

大家滿腹好奇,看了李靖一天,李靖示意先別問,喝了再說。

「哐當!」

李二將酒碗砸在地上,興奮地說道:「這酒真不能再喝了,再喝,接下來咱們湯都喝不上,城池全讓秦懷道那小子打完了,那小子,也太快了吧。」

「聖上。」李靖小聲問道。

李二猛地反應過來,看向眾人,眼中多了幾分同情,還有掩飾不住的喜悅,將紙條拍在案幾上,笑道:「都看看吧,遼東城解圍,高句麗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安市州、建安拿下,什么叫兵敗如山?哈哈哈,那小子,打的好,不愧是朕之女婿,勇冠三軍,用兵如神!」

喜形之色溢於言表,連朕之女婿這種話都說出口。

要知道李二只是透露意思,並沒有正式下旨,還不算,可見這一刻李二心中對秦懷道的歡喜。

可惜大家嚇了一跳,沒留意這個細節,紛紛看向紙條。

紙條上的字雖然小,但一目了然,而且,這種情報肯定核實過,不可能錯,特別是上面用了「兵敗如山」四個字,都是沙場老將,太清楚背後意味著什么。

張亮不淡定了,著急地說道:「聖上,咱們得再找戰船渡海,不然就只能跟著宣威將軍後面跑了。」

「沒錯,讓周圍郡縣想辦法,盡一切可能收集船只,這速度,恐怕已經渡海出征的薛萬徹將軍和牛達將軍都趕不上,兵敗如山,人心惶惶,將無戰意,兵無戰心,大軍所過,無人能擋,攻城略地簡直易如反掌。」契苾何力也說道。

都是殺出來的戰將,有著自己的驕傲,沒人甘心落後。

李靖也很震驚,想不明白秦懷道是怎么辦到的,但沒糾結這個問題,身為統帥,當時刻保持清醒,心有大局,面對新形勢及時調整部署,看著地圖沉思起來。

李二很滿意大家好戰的表現,看向李靖問道:「葯師,原以為你舉薦的是一員悍將,現在看來,還是一員用兵如神的智將,有統帥之才,舉薦有功,之後朕絕不吝賞賜,說說,現今局勢,當如何應對。」

「聖上,臣也沒想到宣威將軍打的這么快,之前部署必須做出調整。」李靖鄭重說道,一代軍神,眼光、見識、預判和經驗都非一般人能及,很快就從最新戰報中看出很多東西。

「確實要調整了,這小子,這是連朕都指揮起來了。」李二感慨道。

李靖嚇了一跳,趕緊求情:「聖上,懷道並不知道朝廷部署,也是順勢而為,並無對聖上不敬」

「無妨,葯師不用擔心,朕不是心胸狹窄之人,那小子再能打也是朕女婿,回頭朕一樣抽他。」李二開心地大笑起來,仿佛想到了什么好笑之事。

李靖撇撇嘴,對李二不要臉的行為很是無語,打好了就是女婿,沒消息就罵臭小子,故意刺激道:「聖上不可妄言,懷道並不是聖上女婿,聽說和李道宗家李雪雁往來密切,李雪雁因和親吐蕃之事對懷道心存感激。」

「他敢?」

李二頓時不樂意了,也不知道是在說秦懷道敢,還是說李道宗敢,瞪著眼睛看向王德:「傳旨,翼國公秦懷道文武雙全,一表人才,忠於王室,深得朕意」

「等一下。」李靖大驚,趕緊阻止道:「聖上,聖上萬萬不可。」

「你想干什么?」李二板著臉喝問道,怒了,敢搶女婿,誰都不行。

李靖趕緊解釋道:「聖上,臣並非反對,而是時機不妥,戰事要緊,那孩子秉性聖上知道,對此事有些有些,一旦得知聖上誇贊,要納婿,說不定不打了,甚至自污,於戰事不利,不如,等大戰結束後再說。」

「他敢?」李二板著臉,不怒自威,但一想到秦懷道平時秉性,還真干得出來,辭職都敢,並不在乎官位,自己貌似沒辦法拿捏,頓時郁悶了。

李靖趕緊打圓場:「聖上,臣擔心他接到聖旨後一高興,得意忘形,也會影響戰事,所以,還是等戰後再說。」

「葯師說的對,不能讓他分心,戰事要緊。」李二黑著臉說道,心情要多郁悶有多郁悶,原本不想大好白菜被豬拱了,現在想了,卻發現對方並不願意,這叫什么事?讓堂堂帝王臉面何存?

「聖上,臣請出兵百濟。」李靖趕緊岔開話題。

李二一聽百濟,心思馬上回到戰事上,目光落在高句麗以南的地方,三面環海,心中一動,問道:「有把握?」

「臣有兩策,上策是渡海偷襲,一舉拿下最南邊靠海一座城池,之後北上,一舉拿下百濟,固守,至於百濟以東的新羅,先不動,只要我軍不動,新羅就不敢主動挑釁。」李靖趕緊說道。

「為何不動?」李二追問道。

「聖上,臣預計不錯的話,宣威將軍肯定會攻打丹東,大行城,之後兵臨平壤,只要我軍拿下百濟,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高句麗必然投降,不戰而降,將士們也能少些犧牲,戰事也能短時間內平定,高句麗一降,新羅必降。」

李二也是馬上皇帝,一點就透,有些動心了,問道:「那下策呢?」

「下策就是不等戰船返回,大軍連夜出發,走陸路追趕上去,或許能在宣威將軍攻打平壤城時趕到,合兵一處,一戰而定。」李靖正色說道。

一邊是趕過去湊熱鬧,一邊是另辟戰場。

張亮和契苾何力交換了個眼神,說道:「聖上,我軍人馬困乏,趕路不快,宣威將軍打的又快,說不定等大軍趕到,平壤已經拿下。」

李二看了張亮一眼,豈能不知道對方心思,身為將軍,自然想另辟戰場,開疆拓土,立下不朽戰功,至於平壤拿下之言,不過是個托詞,但也沒點破,看向契苾何力問道:「你的意思呢?」

「回聖上,臣也贊同上策,拿下百濟,斷其後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如果高句麗不降,咱們也能逼他降,如果走陸路去平壤,高句麗不降還能繼續後退,戰事會拉長。」契苾何力趕緊說道。

李二也心屬上策,大老遠過來,真要是跟著秦懷道屁股後面吃灰,一點實際性的戰功都沒有,面子上過不去,看向一直沒發言的尉遲恭。

尉遲恭擔心自己兩兒子,想走陸路,但看到李二表情,心有猜測,趕緊改口:「聖上,臣也贊同上策,戰爭打了兩個多月,要不是平抑糧價時朝廷攢夠糧食,這一仗不好打,但糧食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當抓緊時間,一戰而定。」

「既然三位將軍都贊同上策,那便照此執行,葯師,舉行作戰計劃就交給你了。」李二做了決定,臉色嚴肅,還有期待。

一舉拿下高句麗不說,還拿下百濟和新城兩地,這份功勞足以永載史冊,自己的名字必將流芳千古,想想都激動。

李靖也激動不易,沒想到放出秦懷道不僅收復契丹、奚族,還有機會滅掉高句麗、百濟和新城,身為此戰統帥,死亦無憾了。

下一刻,李靖威風凜凜地喝道:「眾將聽令。」

尉遲恭三人鄭重抱拳,拱手行禮。

「大軍養精蓄銳,打造好攻城器械,等戰船返回,渡海百濟,開疆拓土在即,一應事務絕不容失,否則軍法無情。」

「遵令!」

三人鄭重說道,眼中滿是戰意。

李二繞有深意地看著眾人,補充道:「諸位愛卿,此戰或許是你我此生最後一次上戰場,是灰溜溜的回去,晚來不保,還是挺著胸脯,驕傲的告訴天下所有人,老而彌堅,一樣能戰,從此流芳千古?」

「老而彌堅,流芳千古!」

眾人鄭重說道,一股磅礴的戰意從身體內爆發。

中軍帳外。

無數將士仿佛感受到了這股駭人的戰意,紛紛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