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第六部完結篇(18)(2 / 2)

十二骷髏 炎楠 2443 字 2022-11-15

這兩面牆壁上繪制的內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並沒有緊接著上一間密室壁畫的內容繼續講述,而是直接從濕婆、梵天、毗濕奴死後講起。繪制壁畫的人。似乎有意忽略掉殺死濕婆這一段史實。

不過。人之所以和動物不同是因為人有腦子,許多事不用說也不需要說。既然濕婆的屍體封印在這里,那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婆羅門教一定出現了大的變故,不然怎么會把自己教派的神封印在地底。

我想釋迦摩尼和阿育王,一定收買了婆羅門教大量的僧侶,使得他們背叛。不過。濕婆的三個分身准確點來說都是不死的,釋迦摩尼估計用盡了方法,都沒辦法把它們徹底消滅,只能封印在這里。

我的分析不一定正確。但歷史這種事本就是扯蛋,隨便分析下得了,真實情況誰能了解?時空機器又沒造出,所謂的歷史誰看見了?誰又能證明?既然連個人證都沒有,那不是扯蛋是什么?

我抽了兩口煙,排除了腦海中的雜念,仔細觀察起牆壁上的壁畫來。

華夏國有句古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兩軍交戰,實力相當的前提下,不管什么計策都不能百分百保證沒有傷亡。即使對方投降,也有可能是詐降。

宗教之爭,異常殘忍。其實釋迦摩尼和梵天都是輸家,真正的大贏家是阿育王。佛教和婆羅門教兩敗俱傷,釋迦摩尼也打出了真火,發了狂,施展通天手段制住了濕婆、梵天、毗濕奴,自己也身負重傷,一命嗚呼。從此後,印度教派在無真神,而耆那錫克則成為了婆羅門教新一代的掌教。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永遠不變,誰都不例外。耆那錫克少年時是虔誠的佛教徒,可加入婆羅門教後耳聞目染,一時把持不住初嘗禁果,難免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就像沒吃過肉的人,永遠想象不出肉的滋味。可一旦吃上一次,這輩子都永遠忘不了,時時刻刻都在想啥時候能再次吃到。

當然,耆那錫克的轉變和釋迦摩尼的死有非常大的關系。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罪犯要是沒有法律管制,放任他自己變好,那人性本惡,怎么可能變好,只能變得更壞。

釋迦摩尼圓寂的時候,唯一未完成的心願就是沒能吞並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一天未吞並,佛教就永遠沒法成為正宗。名號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但卻能迷惑老百姓的眼睛,不然當初劉備也不會動不動就號稱自己是皇族了。

試想愛迪生發明了竹絲電燈,被全世界人所牢記,可我們現在使用的電燈,是後世人經過無數改良重新設計出來的。而我們只記得愛迪生,壓根就不記得甚至根本不知道那些為此付出努力的人。這些人冤不冤?但倘若有一人站出來說電燈是我發明的,和愛迪生無關,並且最後證實真是他發明的,那。

佛教想要名正言順,就必須吞並婆羅門教,否則不管它發展的多好,都會被人認為是婆羅門教的分支,永遠活在婆羅門教的陰影當中。只有吞並婆羅門教,它才能掩蓋佛教起源於婆羅門教的事實。

當然,佛教最後失敗了。世界第一大宗教是基督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第三大宗教則是印度教。按理說第三大宗教應該是佛教才對,看看華夏國就知道,佛教的寺廟無處不在,可為什么會是印度教?就是因為佛教永遠都逃不開印度教的影子。始終都被劃分在印度教之下。就像猶太教、天主教被劃分在了基督教范疇。而伊斯蘭則包含了拜火教等等。

耆那錫克並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一旦婆羅門教並入了佛教,他就再也無法享受塵世間的榮華富貴。倘若釋迦摩尼尚在,他即使有異心也不敢表現出來。可現在釋迦摩尼死了,他大可不必懼怕佛教眾僧。

不過,耆那錫克對佛教還是有感情的,他擯棄了婆羅門教的陋習,廢除了血祭和把人劃分為四等的不公平條例,吸取了佛教的精髓,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改教派名字為印度教。

但千年的陋習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你讓一個夜夜笙歌的人突然不吃肉不喝酒不准碰女人,除非把他關監獄,不然不和你拼命才怪。對此耆那錫克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一教兩制。他把印度教分為顯宗和密宗。提出了出世和入世的理論。

不得不說,這招確實穩定了人心。使得那些僧侶不再有怨言。甘心為耆那錫克賣命。連佛教後來也把這招學去,只不過變成了凈土宗和密宗。

可搖搖欲墜的大廈,緊靠內部改革根本不足以支撐。當時的印度教險象環生,跌入了最低谷,被佛教逼得走投無路。但華夏國有句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志一向堅定無比,號稱金輪法王轉世的阿育王突然槍口一轉,竟然主動為婆羅門教提供幫助,又反過頭來挾制佛教。令佛教的高僧和婆羅門教的僧侶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阿育王這唱的哪一出。

釋迦摩尼已死,佛教再無真神,沒有人是阿育王的對手。對阿育王的做法,佛教眾人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至於阿育王為什么會這么做,當時的印度阿三不懂,可了解華夏國歷史的人肯定會懂。

因為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方面,毫不誇張的說,華夏國歷史上的皇子阿哥們認第二,沒有一個國家的國王敢稱第一。

釋迦摩尼死的時候,曾和阿育王達成協議,吞並婆羅門教。可佛教竄起的勢力太快,讓阿育王的心里隱隱有些不安。驅虎吞狼可不是上策。

阿育王確實是金輪法王轉世不假,但他這世的記憶畢竟占了主導的位置,他無法忘記自己還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王者。一個人就算知道自己上輩子是誰又能怎樣,難道就能徹底變成另一個人?恐怕不太可能,上一世是上一世,和這一世兩碼事,這才是人性。

倘若阿育王真的幫佛教吞並了婆羅門教,那一個勢力遠超婆羅門教的龐然大物就誕生了。他在世的時候,或許這個教派不敢有異心,但萬一他死了,他的後代不可能壓制住這么龐大的一股力量。

阿育王的多疑一點沒錯,以當時佛教的野心,沒有做不出的事。不過,他的這招並不高明,無非就是制衡、平衡,華夏國皇帝用爛的招數,也就對印度阿三勉強還有點用。華夏國的大臣早就學會心照不宣,表面在朝堂上你死我活,暗中其實都給對方留後路,心里有數。

在沒有真神的世界,王者就是最高神。有了阿育王的幫助,婆羅門教徹底脫胎換骨,成為了嶄新的印度教。可佛教已成氣候,印度教也無可奈何。況且阿育王不允許佛教吞並印度教,更不會允許印度教吞並佛教。

印度教有上千年的根基,若論佛陀正宗,非印度教莫屬。耆那錫克作為掌教,亦不希望自己手中的印度教屈居佛教之下。

婆羅門教留下的典籍,遭重新整理,在開篇中寫有一句話,「神雖唯一,名號繁多,惟智者知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世人,佛教的眾神都是我印度教神仙的分身,我才是正宗,萬佛的源頭,任何佛教派系皆出自我這里。

這句話或許有些狂妄,卻是不爭的事實,更是婆羅門教僧侶們的心聲。因為這句話,所以佛教生生世世永生永世都被壓在了印度教之下,永遠刻上了印度教的影子。即使佛教在華夏國成功擊敗了道教,使得華夏國人只知道佛教,大部分對印度教並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但佛教還是永遠要排在印度教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