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郭嘉(2 / 2)

曹操在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恐怕還要費點周折,士卒也將傷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於股掌之間的洞察力,勸曹操暫且收兵,先看一場兄弟鬩牆的好戲,待兩兄弟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利不遲.郭嘉憑什么認為這兩個剛才還一致對敵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會自相煎食起來呢?不知道,我們知道的只是,郭嘉預料的絲毫不差.

這種獨一無二的謀略術,在郭嘉死後,也被善於學習的曹操玩了一手.後來當袁尚,袁熙二人投奔遼東時,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擊,靜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將二人的首級送來.----也許羅貫中不相信曹操也會有這種謀略,也許他出於對郭嘉的敬意,結果在小說中,羅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將這個計謀算到了郭嘉頭上.

有一段話經常被人提到,並以此作為郭嘉才智的明證.當曹操正為自己是否具備與袁紹對抗的能力而委決不下時,郭嘉口若懸河,滔滔汩汩地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我曾多次對郭嘉這番陳辭犯過疑,我覺得正如孟子,賈誼的雄辯中往往藏著某種大而無當的內容一樣,郭嘉的這段分析似乎也攙雜著不少水份,其中重復冗沓之處正亦不少.\」度勝\」,\」謀勝\」無甚區別,\」德勝\」,\」仁勝\」,\」明勝\」,\」文勝\」等,分類亦不甚科學,有湊數之嫌.按此段大話陳壽不載,見裴松之注引的《傳子》一書.我的觀點是:郭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若去除話中對袁紹的藐視,則其余種種均可見出傳統儒士的迂闊誕誇習氣,與郭嘉擅長的一針見血風格完全背道而馳.郭嘉並非不具備口若懸河之才,否則曹操也不會作出\」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的評價,但郭嘉的發言應該更具針對性才是,應該更為簡潔,干練才是,他感興趣的首先在於可操作性,在於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動的理論依據.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與郭嘉最談得來(所謂\」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於兩人有著相近的務實風格,試著感受一下曹操詩文的實在風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風格(即使其中頗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賞.

將曹操與他對手的關系看成戰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格局,也許會有助於我們認清當時的形勢.由於其余諸侯大多僅為割據之雄,他們習慣於偏安一隅,並無鯨吞四海之志.他們的用兵行動往往更像一種不夠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圖之時實施偷襲,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這樣,獨以\」六王畢,四海一\」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連橫\」之法,利用別路軍事集團的弱視短見,予以各個擊破.事實上曹操曾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交錯使用恐嚇和安撫之法(如遣鍾繇安撫西北,不斷地給暫時無力顧及的人物封官許願等),以便在中原集中優勢兵力,對強敵逐一擊潰.這與當年出函谷關的秦軍,利用六國間的利害關系最終一統天下的做法,確也不無相似之處.這里,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准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這個弱不禁風的青年,有著驚人的膽略.他的作戰計劃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為此不惜將風險系數每次都置於高危點上,他對對手心理的揣摩已經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們難免會想:總不見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紹的愛子會在曹操進攻劉備時生出一屁股的疥瘡,導致袁紹方寸大亂,從而放棄了一舉擊敗曹操的絕佳時機?中外戰爭史上,恕我孤陋寡聞,我的確沒有看到這種先例,而郭嘉竟屢試不爽,曹操竟言聽計從.

--------------------------------------------

沒人知道他長什么樣,但我們可依據對所謂魏晉風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種風神俊朗的氣度,一條清瘦的身影,和一雙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摶丹服葯的習性,我們也可假設他穿著一件非常寬敞的大袍,假設他經常衣冠不整,服裝像孔乙己那樣可以連穿一季而不換,雖然,據魯迅先生的意見,魏晉人的服葯習慣(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丹葯),始於稍後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一帶),雖然戰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倒出於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們自可想象他那逸興遄飛的求學環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養成\」不與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後來的諸葛亮一樣,他好像也更熱衷於當一個向社會大翻白眼的隱士,除了二三知己或個別慧眼獨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總理之才的謀士荀彧),人們對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當隱士的年齡看來比諸葛亮還要年輕些.在他二十一歲左右的時候,也許拗不過幾位游學同年的堅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紹的宮牆里出入過幾天,僅僅幾天的時間,他便對袁紹(包括他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看得一清二楚.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里的判語,供袁紹手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如此時光荏苒,又過了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了曹操面前.兩人立刻一見如故地攀談起來.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維里有一種1000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禪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一舉把握要害.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內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下看到了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不然,我們將無法理解曹操那一聲由衷的感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郭嘉堅定了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了某種戰術上的拋磚引玉,或兩將相斗時的所謂\」拖刀計\」.

\」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見人心\」(季札),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於見人心,通常便會陋於知禮義.至少,郭嘉屬於這種人,在嚴於治軍的曹操營帳里,他也許有著最為落拓不羈的步態,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著種種嘉言懿行.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他的小報告.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了自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不僅如此,他暗地里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呢.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了鮮明的區別.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一生謹慎,嚴於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並世無儔.在長年帶兵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於將管理後方的重任,托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並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治國才能.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百年之後,願意將天下事托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給了諸葛亮一樣.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的力排眾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如曹操堅持不殺劉備的主張,就只有郭嘉附議.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致使後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一日之縱,數世之患.\」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了無窮後患.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了不可彌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嘆\」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同年,劉備從卧龍崗里請出了諸葛亮.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為歷史的看客,我深感遺憾.

某晚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專題片《**的讀書生活》,意外地聽說,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的時候,這位世紀巨人曾在好幾個場合提到郭嘉,還向自己的下屬鄭重講述郭嘉的\」多謀善斷\」.——綴上這一筆,當然不等於我從中看出了什么,不,我只是覺得有點意思.

------------------------------------------------

趙雲無疑是三國里最全面也是多數人最推崇的英雄人物。但是關於趙雲和呂布誰武功更強的爭論卻從未少卻過。

1.身體素質比較:

趙雲:其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少年)

呂布: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身長一丈,腰大十圍。(董肥也腰大十圍)

此時趙雲尚是少年,身形尚未長足,只與張飛同高,明顯低於關羽的「九尺」。待至第28回時,趙雲顯然已經長得更加高大了----青年時之趙雲形象,我們借助周倉之敘述可略知一二:「極其雄壯」。因此,有理由相信,此時的趙雲,應該是明顯高於原來的八尺。估計應在八尺五左右或以上。

而呂布身材較之趙雲更高更重,太高者反射神經比較慢,太重者攻擊速度也比較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相較呂布只有勇力而言,趙雲之勇更強調速度和勇力相兼。

簡評:趙雲之於喬丹,呂布之於俠客。

2.心理強度比較:

趙雲:

趙雲自思曰:「家眷二十余口,至親三口:甘、糜二主母,小主人阿斗,都分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見主人乎?不如決一死戰,報答平昔知遇之恩!」

呂布:

布與玄德見,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虜,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分析一下呂趙二人之精神世界。以吾觀之,呂布是典型的「強者為王」的信奉者,思之這與其幼年長於大漠苦寒之地,胡人原始野蠻環境有關。呂布之驍勇,前期(事丁陽,董卓和王允之時)主要是基於他血液中狼雕之勇狠嗜血本性,後期(擁兵自立之後)則又增加了欲逞一身勇武打下天下之私欲,好比萬獸之王獅子,遇弱則剛強(武安國),遇強反怯(張飛)。趙雲則有著自己極其堅定的信念----保正統之主,報知遇之恩,救萬民於水火,自亦可立不世之功勛。相比較而言,趙雲之信念更容易形成極其強大的精神支柱,而恰恰是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子龍才會屢屢創造奇跡,挽頹勢於即倒,於絕境中復生!中國勇猛象徵孤膽老虎。

以當陽長阪之戰為例,吾敢斷言,同樣的機會擺在呂布面前,呂布是不會如趙雲一般一戰成名的----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簡評:趙雲誓死如歸,呂布貪生怕死。

3.沖陣比較:

趙雲:

1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大敗,迤邐趕過橋去。紹軍東西亂竄,雲在前,瓚在後,迤邐殺入陣後。.....瓚同趙雲回,左顏良軍到,右文丑軍到,三路拚殺。趙雲保著公孫瓚殺透重圍,復到界橋。

2趙雲挺槍拍馬,直殺透重圍,回頭觀之,將士漸漸落消。又殺一陣,只剩得孤身。趙雲無半點退心.....卻說趙雲身抱後主在懷中,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

3子龍大喊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偏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戰。.....所到之處,但見「常山趙雲」四字旗號,曾在當陽長阪知其勇者,互相傳說,盡皆逃竄。子龍又救張著。曹操見子龍東沖西突,所到之處,無敢迎敵,救了黃忠、張著,奮然恨怒,自招呼左右將士,來趕子龍。.....子龍匹馬單槍,立於營門之外。

4子龍引兵殺上山來,忽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山。山上弩箭如雨,蜀兵傷折太半。子龍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子龍正在垓心,下馬少歇,待月明沖突。卻才卸甲蘇困,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降!」子龍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子龍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失敗)

呂布:

1呂布挺戟,直沖過來。匡軍大潰,四散奔走。布沖陣,如入無人之境。

2圍及十日,董卓下部曲李蒙、王方在城中守把,獻了城池,四路軍一齊擁入。呂布左沖右突,攔當不住,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失敗)

3夏侯惇拍馬便出助戰。呂布陣上張遼截住。兩對陣前廝殺,勝負未分。惱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沖出陣來。夏侯惇、樂進皆走。呂布掩殺,曹軍大敗,退三四十里。布自收軍。

4次日天晚,呂布將女以綿纏身,用甲包裹,布遂上赤兔馬,負女於背上,手提畫戟。時正二更,夜月微明,放開城門,布當先出城,張遼、侯成跟著。將次到玄德寨邊,一聲鼓響,雲長攔住去路,大叫:「休走!」戰不十合,布斜刺便走。張飛早引一軍來迎。布無心戀戰,只要沖路而走。玄德自引一軍又來,兩軍混戰。呂布雖勇,終是縛一女在身上,只恐傷著,不敢來突重圍。後面徐晃、許褚皆殺來,箭如雨點。眾軍皆大叫曰:「不要走了呂布!」布見軍來太急,只得回下邳。(失敗)

相較呂布,趙雲的沖陣能力確實比呂布強太多,尤其保公孫瓚這一個大包袱要殺出勇冠三軍的兩大高手顏良、文丑,所構成的包圍網更是三國唯一只有趙雲才有的待遇,而且趙雲成功了,在各種劣勢下,達成目的保護公孫瓚殺出重圍。

而趙雲沖陣唯一失敗的那次情況比下邳更危急,不只被圍住,而且敵在高處滾石+箭雨,趙雲在低處好似瓮中捉鱉,加上趙雲已經是70歲的老頭,沖陣能力當然大不如前。

而呂布四次沖陣卻有兩次失敗!而且這兩次沖陣有帶兵但還是失敗了。

我們將比較有爭議的長坂沖陣和下邳沖陣拿出來比較:

體力:趙雲已沖殺半天以上的時間,呂布以逸待勞吃飽飯才出門。(呂優)

時間點:趙雲光明正大沖殺,呂布二更搞偷襲。(呂優)

帶兵:趙雲後來只剩一人之後還能砍倒兩面大旗殺死50多曹軍名將,張遼、侯成帶3000兵幫呂布護衛。(呂優)

馬的優勢:趙雲的馬後來也\」人困馬乏\」,水淹下邳而呂布赤兔馬渡山涉水如履平地日行千里。(呂優)

包袱:阿斗較輕,呂布女兒較重。(趙優)

射箭與否:趙雲無,呂布有。(趙優)

危急程度:曹操下令報各處83萬大軍生擒趙雲陣中不乏許褚除晃等曹八將,兵力少於83萬但有關張加入追擊呂布。(持平)

最終結果:趙雲多項弱勢卻能沖陣成功,呂布多項優勢卻沖陣失敗。

簡評:趙雲沖陣之王,呂布有愧赤兔。

------------------------------------------------------------

自從易中天在品三國的天生奇才中介紹了郭嘉,他的知名度是大大提升了,粉絲

隊伍也可謂日益壯大。有人說他是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甚至是三國第一謀士,

也有人拍桌子:郭嘉也配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其實我認識郭嘉是在小學時候玩的游戲曹操傳。曹魏智力第一人,故事情節也是

最感人之一。然後看了三國演義,更加欣賞郭嘉,再看三國志,雖說出入較大,

但是先入為主的思想依舊喜歡郭嘉。

在一個嘉迷的眼中郭嘉是這樣的:

1.他是個軍師。三國志記載郭嘉的官職是司空軍祭酒,就有人說郭嘉連軍師都不

是,正牌軍師是荀攸。大概是看見祭酒兩個字以後展開的聯想。其實郭嘉的官職

是軍師祭酒(相當於軍事高級參謀),晉人陳壽為避司馬師之諱,去掉了師字。

而曹操當時官居司空,郭嘉身為曹操掾屬,就加上司空兩字,變成了司空軍祭酒

。古人習慣在舉行祭奠儀式的時候一般都由年高德劭之人奠酒,所以後來祭酒成

了官名,比如說國子監祭酒,博士祭酒等等。當時流行一人一職,曹操為郭嘉發

明了這個官職,就象劉備為諸葛亮發明了軍師中郎將一樣。一個決勝千里之外的

職務,但這個職務就令人敬畏。

2.他的傲氣,不拘俗禮,灑脫飄逸。

自信,去鄴,與郭圖等論袁紹,快暢語。

真摯,初見曹操,喜曰:「真吾主也。」

活躍,每有大議,發言盈挺,又見十勝論,詞藻豐富。

忠誠,隨曹操從軍十一年,患難與共。自己容易生病,南方多疫,曾說如果去南

方,肯定不能生還,但每次討論形勢策略,都說先定荊州。

張揚,不治行檢,被陳群廷訴,其意自若。被世人非議,不以清德聞。

3.謀略於神算

我們嘉迷最為樂道一事,莫過於官渡之時,奉孝料孫策之死一事。裴松之評價此

謀,的確是明於見事,但不是上等智慧,因為郭嘉也不知道孫策死於何時,恰好

孫策死於襲許之前,只是巧合罷了。而且死於刺客之手,這種事情並非可以決策

的。只不過用來穩定軍隊的士氣。(姚范語)許多嘉迷把孫策遇刺一事歸於奉孝

籌劃,無實據。反而陳登一直坐鎮東南,抵御孫策軍的入侵,並且派間諜,授給

嚴白虎余黨印璽,圖謀孫策,說陳登籌謀刺殺之事,略有影子。

郭嘉除了料孫策之事,還有料袁紹不能成就霸業、料劉表和劉備之間相互制衡

不會趁曹軍虛國遠征之時攻擊後方,關於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的決斷,據《

傅子》記載,郭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

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裴松之認為根據武紀,決計征備,量紹

不出都出自曹操的計謀,《傅子》這里卻說是郭嘉的謀略,兩處記載不同。其實

,裴松之漏了武紀里的一句話: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也就說征劉備是曹操的

主意,郭嘉附議,堅定曹操東征的決心。曹操以閃電之勢,破劉備,擒關羽,郭

嘉有策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