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司(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鬼才郭嘉之三國重生最新章節!

五丈原前,一個人仰望星空,他的眼神,精光四射,滿頭白發,面目飽經滄桑。

探子回報,魏軍依舊堅守,蜀軍,可能感覺到會發生什么,猛烈的攻勢,沒有弱下來,相反更加凌厲,大家都把希望寄托給孔明,希望這次能還給他們一個安定的天下。

他的心里充滿了愧疚,這么多年來,多少將士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為了實現一個自己都沒有把握能兌現的諾言,也許是美麗的謊言,雖然所獲頗多,但是從戰略角度完全沒有取得一點進展,還有很多人客死他鄉,這讓本來國力就弱小的蜀國更是雪上加霜,六出祁山,徒勞無功。

魏軍陣前,這個人的目光深邃的可怕,鼻子微微上翹,帶點鷹鉤。

探子多日前回報,蜀國大將軍孔明,得了重病,他的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開始放下了。

這些年來,他已經受夠了人們的冷嘲熱諷,見了孔明就跟貓見了老鼠一樣,閉門堅守,而且魏國的國力是蜀國的數倍,但是他心里明白,孔明用兵別人難以揣摩,只有自己才能摸透,如果當時貿然出擊,很可能會功虧一簣,魏國再強盛的國力也經不起幾次大敗,而且是為了自己心目中那個更重要的理想,早早的滅掉孔明,自己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他比誰都懂,所以他要等,這么多年終於等了出來,自己的羽翼已經豐滿了,魏國上下已經隱隱有了司馬家的天下,諸葛亮六出祁山,雖然自己沒有占到一點便宜,還損兵折將,但是從戰略角度看,自己無疑是贏了,孔明,沒有取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還大大的損害了蜀國的國力,而魏國耗得起,這就是他忍辱負重的原因,而自己今天已經隱隱感覺到要發生什么了,前線回報蜀軍攻勢更加凌厲,他知道,這一刻終於將到來,但是內心完全沒有一點高興,反而充滿了無盡的悲涼,那是對對手的尊重。

五丈原前,孔明,想了想以前發生的那么多事,跟著劉備***江山的時刻,那個時候是多么的風光,可是,世事如常,變幻莫測,自從關羽敗走麥城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以後自己要撐起這個表面強大,實際已經風雨飄搖的攤子,趙子龍離世的那一刻起,自己又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是無奈而又殘酷的事實。

他不是司馬懿,劉備白帝托孤,勸他自立,這是自己從來都不敢想的,雖然自己專權,把蜀國所有軍政大事,全部緊握於手,這也是迫於無奈,自己要撐起的是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國家,而跟人口數百萬的魏吳對立,而且主上昏庸,聽信讒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蜀國。

他難道不知道,這只是逆勢而為嗎?他難道不知道,弱蜀擊強魏是基本上沒有希望的嗎?他知道,但是他也知道,自己一旦離去,那么離自己建立夢想的地方離去的日子也不遠了。司馬懿的鋒銳,蜀中無人能擋,只有自己能克制,但是僅僅是克制,畢竟國力相差太遠了,只要自己存在的一天,就要承擔起蜀國的責任,所以七星壇前,他要強行逆天,終究人算不如天算。

丞相,你贏了,多少年後的今天,蜀中的人是否會想起,有一個人,曾經為了他們鞠躬盡瘁,耗盡了最後一滴血。

-------------------------------------------------

因為愛情不會輕易悲傷

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因為愛情簡單的生長

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因為愛情怎么會有滄桑

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因為愛情在那個地方

依然還有人在那里游盪人來人往

----------------------------------------------------

有時覺得春花像是冬天里的陽光,表面很冷,甚至帶刺,但內心依舊給人淡淡的溫暖,一份柔情。

不論司馬最後是否愛著春華,但我相信,他們最初的相戀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至少曾經愛過。

有人說過,因為愛情,我們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麗。

是啊,因為愛情,張春華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幫助、去體諒來人看起來無甚建樹體弱多病的司馬懿;因為愛情,張春華才會在那樣艱苦的生活中品味出一絲絲甜。張春華在那段歲月里表現出了一個女子的兩面:她可以不辭辛勞、無微不至地照顧「因病在床」的夫君;她也可以把可能破壞夫君生活的危險殘忍抹去。我一直覺得張春華像春天里一朵帶刺的玫瑰,堅強決絕而又柔情似水。

我相信那段同甘共苦的日子是張春華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就像暖暖的春風能在心靈干涸的時候輕輕拂過,帶來一陣久違的甘霖。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這個凡塵,容不得美人老去。張春華終於失去了人生的春季,雖然她深愛的夫君功成名就,雖然她給予厚望的兒子也已經成才(其實還有個不太正常的老三),但是張春華失去了最初的快樂。

司馬懿的身邊環繞著越來越多的姬妾,個個能歌善舞,年輕貌美。張春華越來越被司馬懿冷落,以至於探病絕食事件的發生。在秋夜的梧桐雨中,張春華夢見了往昔的歌謠,往昔的詩辭,往昔的相知相愛。張春華認為,司馬懿不會再愛她了。她試圖忘記他,卻至死也沒能成功。

其實我並不這樣想。或許司馬懿依然很愛張春華,但愛的是記憶里的張春華。張小嫻的一句話很有道理:有時我們愛著的不是現實里的那個人,而是回憶里的他(她)。

我不知司馬懿是否在那些妾侍的身上找回了從前的快樂,也許那個昨日的張春華將永遠藏在他的心里,現實中再也找不到。

-------------------------------------------------------

他本是吳國棲息的鳳凰,本是江南沃野千里的百鳥之王,卻因周郎的英年早逝,孫仲謀的以貌取人,讓這只原本屬於東吳的鳳凰飛向了西蜀。於是,那飄逸的春雨中有了他一絲難言的離愁,那淡淡的杏花香里也有了他一抹留戀的別緒。

他就是龐統,那個和諸葛孔明齊名的龐士元,那個被水鏡先生推崇的「得一人,便可以得天下」的鳳雛先生。然而離開了江南,他也就成了漂泊的浮萍,成了無「梧」可棲的鳳凰。「鳳棲梧」,應該是「鳳棲吳」啊!

多年的懷才不遇更加堅定了他那「士為知己者死」的信仰,滿腹的經綸和胸中的大略是他揮斥的資本,他要讓自己成為亂世中的來儀之鳳,為欲圖天下的君王帶去那片祥和的七色雲彩,他也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耒陽縣理事之後,他登上了劉備麾下軍師之職,前途也如撥開雲霧見青天,一聲嘹亮的鳳鳴響徹天宇,他要把鳳凰來儀的輝煌證明給天下人看,更要推翻以貌取人的荒謬理論。

人,一旦壓抑太久,便會產生一種畸形的心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改變了他,離開江南時的那種郁悶在他意氣風發的面孔上再也找不到一絲痕跡,如今的龐統也不再是當年那個避亂寓居江東的龐士元了,這只驕傲的鳳凰也開始在凱旋後引吭高歌。當一個人不再謙虛的時候,他將比任何人都狂傲。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指著江上千帆問高僧:「舟中幾人?」高僧曰:「兩人。」問者笑而不信,高僧釋曰:「一為名,一為利。」問者啞然。問世間,能有幾人能夠放得下這名利二字?他終究還是沒有擺脫「名」的束縛,龍鳳,龍鳳,為什么龍在前,而鳳在後?當他內心的驕傲膨脹到極限的時候,他用鳳凰般嘹亮的聲音質問上蒼,得到的結果卻是蒼天的沉默。於是他憤怒了,人性中那種本能的憤怒,他要與天斗。

置劉備理性的勸告於不顧,決意取西川,便是他盲目付諸的行動。無論任何人,往往都會在行事的草率上付出慘重的代價,雖然他是上天寵幸的鳳凰,但是歷史終究是無情的,這個原則也不會因為他而改變。落鳳坡,成了他生命最終的歸宿。

如果他不離開東吳,抑或是多一點耐性,用時間去證明自己的實力,也許他真的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他的生命,也不會在三十六歲的年頭上消逝,那灌木叢生的落鳳坡更不會成為他的望鄉台,可惜只是一個如果。

這只還沒有飛到天府之國的鳳凰最終也沒有給我們帶來那壯觀的鳳舞九天,歷史也只是把這一虛擬的情節留在了後人的猜測里。很多次走在荒煙蔓草間的落鳳坡上,尋覓著上一代人口中講述的故事,也希望著有一天可以找到一枝彩色的鳳翎,來吻合無數次在夢中聽到的那聲鳳鳴。

----------------------------------------------------------------

生逢亂世亦飄零,少違雙親復伶仃。

博覽群書觀大略,躬耕壟畝思蒼生。

草廬一晤隆中對,天下三分親踐行。

絕代偉業垂千古,無邊風韻動後人。

---------------------------------------------------

饅頭是我國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

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面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制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制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采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么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里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

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面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

這兒的陽光真不好。郭嘉想到,天氣太干燥了,曬著不舒服。

他站起來,輕咳了一聲,把長椅往營帳里搬。

旁邊的侍衛連忙上前幫忙,郭嘉咳得有些厲害,扶著椅子喘著氣,又躺回了椅子上。

還是陽翟好,他突然有些懷念的想道,陽光又好,還有釀好的陳年杜康。

郭嘉忍不住嘆了一口氣,看了看眼前被摻了七八分水的酒。

明明是喝不下去的,但還是伸出手端起來一股腦的全部灌了下去。

喉頭一疼,他弓著腰咳嗽起來。

然後自嘲一般的笑自己,竟然連這樣的酒都喝不下去了,真是對不起軍師祭酒的官職。

也罷,他把酒觴扔到一邊,酒觴跌了下去,殘存的酒倒了些出來。

郭嘉側過身子,閉上眼睛,不想去看。

胸口還是悶得慌,郭嘉握拳抵在嘴邊咳得厲害。

是不是快不行了。他又笑了起來,身子翻了過來,又翻了回去。

這樣待著真是無聊。他順手抓起袖角拿著擺了擺去的。真想隨主公出征。

翻來覆去的閉不上眼,郭嘉覺得不舒服,剛一坐起來,卻又頭痛欲裂。

他無比的懷念起陽翟,再不濟,許昌也是好的。

外面的小廝突然喊道:

祭酒大人,該喝葯了。

端進來吧,他有氣無力地接了一句,隨後小聲嘀咕道,不想喝啊……

小廝很懂規矩,端進來之後便一言不發的退了出去,郭嘉卻覺得悶得慌,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向來伶牙俐齒的自己竟然也被病痛折磨得連話的懶得說出口了。

他翻過身正對案幾坐著,把葯端了起來,又不敢喝,只看著那黑的泛泡的惡心的顏色就覺得知道胃口,哪里還喝得下去。

這么多年自己哪里正正經經的喝過幾次葯啊,沒全部倒光都算給大夫面子的了。

想當年華大夫指著自己恨鐵不成鋼的罵的樣子啊……郭嘉「噗嗤」一聲的笑了出來,隨即又抑制不住的咳嗽。

不能太激動了嗎?郭嘉突然莫名的冒了冷汗。

算了,不想喝,郭嘉把葯放了回去,把酒觴扶了起來,卻發現酒已經沒有了。

他四周環繞了一圈,找到了一個開著的酒壇子。

忽然一下便心情開朗了許多,他從長椅上下來,往酒觴里倒了滿滿一杯。

純酒果然聞起來連味道都不一樣了。

他很興奮的仰頭喝光,雖然之後還是咳嗽了,卻毫不在意。

可是倒了沒幾杯,那酒壇便空空如也了。

竟然喝光了,郭嘉挫敗的坐了下來,哎,要是還在陽翟,大概文若還會請自己喝吧,要是還在許昌,各位將軍也會吧,主公善心大發了也會吧。

哪里像現在,除了一碗還冒著熱氣的難喝的湯葯,其余的什么都沒了。

郭嘉又翻上了長椅,從案幾上亂七八糟的書堆里隨便抽了一本出來。

居然是《孫子兵法》。

郭嘉拿起來隨便翻了翻。

還是主公批注的。

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大約是自己什么時候偷偷拿的吧。

也不知道主公發現沒有。

郭嘉把書放了回去,也不想再看了,雙手枕在頭的下面,呆呆的向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