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之年(2 / 2)

青龍二年燕王宇進位大將軍,未幾免,隨即當月曹爽拜大將軍,來年二月,司馬懿拜太傅。

這樣就形成了司馬懿和曹爽對峙的局面,可憐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就成了司馬懿奪權道路上的炮灰。

然後,又過了十年,司馬懿就把曹爽搞死了,司馬氏開始掌握魏之實權。

當然司馬懿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出道早,活得長……………………

-----------------------------------------

匹馬縱橫神鬼弒,英姿長在虎牢關。

休言酒去英雄志,畫戟龍駒豈勝天?

……

……

夏侯惇在笑,大笑,但連他自己也明白笑得有多心虛。

他看到了了一個少年的眸子,沒有一絲波瀾,仿佛在看著空氣,視他虎將夏侯惇為無物。

他看到了一支大戟,曾經讓天下男人聞之色變的大戟。

呂信的眼眸,呂布的妖戟。

他想起主公曹操遞給他的情報:鵲尾坡一戰,全身而退,曹軍大敗。

一,史渙,宋憲,魏續,陳登盡皆喪命!

二,臧霸,侯成,曹性重創而亡!

三,曹洪,曹仁皆一招未發而敗!

四,趕去接應的夏侯淵一樣慘敗!

前二者就是他夏侯惇都能做到,但二曹怎會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妙才怎么也會慘敗於他人之手?天下還有這樣可怕的對手?

他只知道,自那天後,曹洪開始酗酒,一喝九桶,整整九桶,爛醉如泥。

他只知道,自那天後,草人開始昏睡,一睡七天,整整七天,困頓渾噩。

他只知道,妙才從那天起一蹶不振,整天裹著被子說「冷,好冷...」甚至看到任何長矛大戟就渾身發顫,哆嗦個不停。

而最可怕的是,所有逃回來的兵卒都說:「那家伙,只用了一戟。」

一擊之下,一戟之威,竟是四死,三戧,二敗,一潰!

他清楚地記得夏侯淵哆嗦著說:「他...好強...」

絕對不能讓他先出手!夏侯惇如是想。

於是他臉色一寒,瞬間,出手!

剎那間,金風鐵雨隨著他的臉色一齊發作。

那是一把戰刀化作的刀芒與刀風,九刀連劈,刀刀奪命。這九刀連環不斷,雖然分解來看每一刀都破綻百出,但一連起來,什么都變了,變得狠辣,霸道,危險,可怕。

夏侯惇傷眼前使槍,「七寸六分半槍法」,就是「惡來狂歌」典韋都贊不絕口,因為槍法嚴密,無懈可擊。

夏侯惇傷眼後用刀,「潑皮風刀法」,卻連偏將牛金都暗地里不屑一顧,因為刀法散亂,空門大開。

可他不知道,這刀法本就大開大闔,這一陣刀風一旦連起,對手只能閃躲,只有閃躲!

而這一點,只有兩個人最清楚:他夏侯惇自己,還有魏王曹操。

所以此刻讓他迎戰呂信,曹操很放心。

九刀過後,連夏侯惇自己也很放心,因為他看到呂信臉色微變,瞳孔收縮,身形急閃,一十七次!

九刀之下,對手不傷分毫,本是件讓人灰心的事,但夏侯惇卻越來越有自信。因為對手此刻已經無處閃躲,下一招發出,必見分曉!

於是他翻腕猛揮,又是三刀,「蓋頂三刀」!

這三刀劈出時,呂信第十七次閃開,卻是不得不背對夏侯惇。

背後無眼,閃躲如上青天!

所以夏侯惇笑了,他幾乎可以看到呂信中刀倒地的情形了。

他錯了,錯的離譜,因為此刻呂信只做了一件事——回眸。

「回眸一笑百媚生。」只可惜這回眸的,不是美人的秋波,而是大戟的鋒刃!

一戟天下,天下無雙!

夏侯惇的笑容僵硬在了臉上,一股血箭從他肩頭竄起。

他仿佛才明白,剛才呂信臉色微變瞳孔收縮連躲一十七下只有一個目的——讓他夏侯惇放心。

讓他放心地攻擊而不顧防守,讓他相信勝利就在眼前,讓他明白他很有希望...

只可惜,他明白地太晚了。

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他看到了多年前呂布的影子,一樣的善戰,一樣的鋒銳,一樣的霸氣。

而不一樣的是,他更年輕,在得到呂布的親傳後,省去了更多的前進路上的彎路。

而親眼目睹呂布之死的他,有了比呂布更深的內斂,冷靜,穩定。

現在的夏侯惇只覺得自己很可笑。

他夏侯惇早年就不是呂布的對手,現在遇上一個更無懈可擊的對手,卻以為自己即將勝利,這不是可笑,又是什么?

看著那個年輕人轉身離去的背影,還有末了那個沒有波瀾的回眸,再想想自己的雖然還能苟延卻已如死灰的性命,一種無奈涌上心頭——我完了...

------------------------------------------------

一/國士是什么樣的人?

按照一般的解釋,國士就是:國中傑出的人物。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對李陵有一段評價,因為這是私人書信,而且司馬遷和李陵的關系不深,稱「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所以對李陵的很高評價是不帶感**彩的,他稱贊李陵「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見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認為: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這樣的品德可以稱為有國士之風。

當然這是根據李陵這樣一個具體人物來說的。那么其它情況下是否還能被稱為國士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這是蕭何對劉邦誇韓信的。蕭何認為韓信當得起國士的稱號,但顯然不屬於司馬遷說李陵的那種情況,只是單純指傑出的人才,對國家有很大的幫助的人。

《東觀漢記·黃香傳》:黃香江夏安陸人,「年十二博覽傳記。家業虛貧,衣食不瞻。舅龍鄉侯為作衣被,不受。帝賜香《淮南》,《孟子》各一通,詔令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謂諸王曰:此日下無雙江夏黃童也,京師號曰天下無雙國士。」意思是說黃香年幼時因博覽群書,皇帝(漢順帝)稱贊他是「日下無雙江夏黃童」。後來,皇帝對黃香的贊譽傳得朝野盡知,京師流行起「天下無雙國士」,「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稱譽。後世遂用「天下無雙」,「無雙士」,「黃童」等語稱贊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傑出人士。這里的黃香是個神通,國士只指出類拔萃的人物。

《戰國策·趙策》:「晉陽之孫豫讓事知伯,知伯寵之,及趙襄子殺知伯,豫讓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矣。』」最後一次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說:「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這里豫讓所說的國士,基本上和「士為知己者死」的「士」意義相近。但是不同於一般的士,規格要高一點。而且這里講到了待以國士之禮,也就是說君主對待的也應該是不同於一般的禮遇和關愛。

策帝對國士的理解是根據以上一些資料得出的帶個人觀點的初步解釋:首先,國士是在某方面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別是在對國家的軍政方面,並且具備讓人欽服的能力和品格(這是客觀上的要求);另外,國家和君主的器重也是重要的方面,否則他的能力發揮不出,建立不了與國士相稱的業績,或者在野隱居的具有國士潛質的人物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國士。

題外話:象李白的《與韓荊州書》中所說:「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國士。」稱對方為國士,一般只能理解為客氣話。這個話題在下面關於三國志的部分中還會提到。

二,三國志陳壽評價的四位國士

(1,2)關羽,張飛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3)呂蒙

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附:孫權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這里的注引江表傳提到孫權誇獎呂蒙和蔣欽,認為他們兩人可以並稱國士,但不是陳壽的評價,所以未把蔣欽算在內。

(4)凌統

後權復征江夏,統為前鋒,與所厚健兒數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數十里。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還以白權,引軍兼道,水陸並集。時呂蒙敗其水軍,而統先搏其城,於是大獲。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附:

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黙卧,使客卧下黙。」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黙之間邪?」表大笑。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綉,並與詡書結援。綉欲許之,詡顯於綉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綉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

以上兩段雖出現國士,一個是劉備說給對方的客氣話,一個是賈詡在批評袁紹不能容人,並非是評價,所以不計在內,和李白的《與韓荊州書》中提到的一樣,只是一種表達方式。

------------------------------

最初的興趣當然是出自「丙子太歲郭嘉大將軍」一說了,其實幾年前就知道這個說法,當時若略的搜索過一些資料,但是所得不多,後來便淡了,最近對奉孝的愛再度重燃,於是又去考究這名頭來源。

先說太歲,丙子太歲的太歲指的是太歲神,不過太歲在中國並不單指太歲神,有一種奇怪的生物(植物?動物?)也叫太歲,另外則還是與太歲神挺有牽連的,古人假設與歲星(即木星)運行軌跡相反放向的星為太歲,木星繞太陽運行的一周的時間大約為十二年,古玄學家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段,稱十二次(十二次的具體名稱可見本blog無聊歸納之《開元占經》|||),歲星大概每年行一次,因為歲星的運行方向在地球上觀察剛好與周天恆星運行方向是相反的,古人為了方便紀時就假設了太歲與之對應,十二次按干支的十二地支分為十二辰,太歲每年進入一辰,用作紀年,編成『太歲紀年法』。《續文獻通考郊社八》:「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中國古代用的是干支紀年,干支紀年也是太歲紀年法脫胎而來的,原因是太歲紀年是根據天體運行而定,是與歲星是相應的,有超辰現象(意為如本來按排列,已卯之後應是庚辰,但是那時發現與太歲相應的歲星已超過了與太歲在辰相應的位置而進入與太歲在巳相應的位置了,所以超庚辰入辛巳),用它紀年每隔144年要跳過一年即要運行145年,而干支紀年是連續不超辰的,是人為的(即與天體運行無關),東漢光武帝建武20年(公元50年)原應超庚戌入辛亥時,仍稱庚戌,從此廢止超辰,正式進入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的具體方法,就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始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六十年為一周,稱為「六十甲子」。道教給六十甲子年都安排了「值年太歲」,各有其姓名及造型。而「丙子太歲郭嘉大將軍」其實就是其中之一位值年太歲,六十甲子神,又稱太歲神或星君。

那這位郭嘉大將軍是否就是東漢末年曹操麾下著名謀士郭嘉呢,嗯,《中國道教》1996年01期曾有一篇《丙子太歲郭嘉大將軍》的文章,里面寫的郭嘉就是奉孝沒錯。但是,2006年7月出版的一本《太歲神傳略》里卻寫「丙子太歲元時降生於濮陽,名郭嘉。郭嘉,子元禮。」,顯然是另有其人。這人本來我得知之後再百度之,基本上找不到任何資料|||最後還是郭嘉吧高人多四面八方來源的資料多,居然在那看到「與郭嘉重名的歷史人物」一貼,說的就是這位郭元禮。他的生平可以見於《元史·列傳第八十一·忠義二》,《太歲神傳略》里對他的記載也基本摘抄於此。其實兩位郭嘉,哪位才是太歲神,我個人感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與丙子年的關系,《太歲神傳略》說「丙子太歲元時降生於濮陽」我一開始還理解為這位郭嘉是元代某丙子年生人,所以感覺如果是這樣應該就是他了,後來看多幾章才發現這丙子太歲只是指代人,而《元史》他的列傳中也沒記載他的出生年份,而卒年按記載估計是元至正十八年,這年是公元1358年,跟丙子年也無關,十四世紀的丙子年就1336和1396兩年,而由史推斷,郭元禮也不像是1336年生人,而1276年的丙子年也不太可能。而史有記載明確年份的事件泰定三年登進士則是1326年,也非丙子年。其實現今流傳的六十甲子神是清初重新編排的,而編排之細節資料我也找不到,所以這個編排是更了名換了年序還是換了「人」也搞不清了,而清之前的六十甲子神究竟如何是否就是現代流傳的六十位也不得而知,不過如果是沿襲了郭嘉之名而重新找人的話,這位忠元的漢人郭元禮倒是挺符合滿清的需求的|||。

從96年的《中國道教》能刊登指奉孝為丙子太歲的文章來說,可以發現其實這個郭嘉是指誰原本就算在道教界一直也沒有明確定論(就是沒有人認為奉孝不是==),而06年的《太歲神傳略》則是「甲申年金秋,上海城隍廟和香港蓬瀛仙館在重慶縉雲山紹龍觀舉行了隆重的拜授科儀大典,德高望重的上海城隍廟生持陳蓮笙大師、香港蓬瀛仙館黎顯華永遠館長以及我本人沐浴齋心,燃香叩禮,臨壇拜受了《太歲神傳略》。這是當代道教重大的一件教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它宣示了《太歲神傳略》由此傳示人間,神人相親,神恩廣被。」,是「受托語譯《大歲神傳略》」的,由此看來,丙子太歲為郭元禮應該算是某些道教系統內流傳的信息,但並不是道教內眾人皆知的信息,而這個流傳,應該也只是清初開始的流傳,再往上如何就無從得知了。

不過呢,要是考究郭嘉郭奉孝與丙子年的關系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郭嘉公元170年生,207年卒,兩者都非丙子年。但是丙子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則是郭嘉與曹操相遇的一年,從此之後十有余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臣策未決,嘉輒成之……當然,我們不知前人也不知道教中人是如何想|||

以上說的就是仙之郭嘉,為啥不說神,因為在我隱約對道教的概念中,六十甲子神應該也只是仙而已,而不是神。

那么下面說鬼之郭嘉,其實所謂鬼,也是鬼仙,這個的由來,則是東海屍解地仙蓬萊都水監南朝大梁帝師山中宰相茅山演教上清傳法祖師勝力菩薩二教聖人陶弘景所編撰的道書《真靈位業圖》,這是我國道教最早、最有系統的神仙譜系。陶弘景在茅山隱居期間寫成的《真靈位業圖》首次將道教中紊亂的神鬼系統進行了人為的整理、編排。該書不僅羅列了許多虛幻的神靈,而且把中國歷代許多著名的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也一起作為神靈排列進去,對此,《真靈位業圖》歷來引起非議,甚至有人懷疑飽學之士陶弘景不會有此荒唐之作,疑此為偽造之書。《四庫提要》評價該書道:「宏景有《真誥》已著錄,《真誥》見於唐宋志,朱子謂其竊佛家至鄙至陋者。此書杜撰鑿空,又出《真誥》之下,其用緯書靈威仰赤標怒曜魄寶含樞紐之名,已屬附會。而易葉光紀為隱侯局,尤為無據,至此孔子為第三左位太極上真公,顏回為明是晨侍郎,秦始皇為豐都北帝上相,曹操為太傅,周公為西明公比少傳,周武王為鬼官北君,則誕妄殆不足辨。」(曹大你可是直接被人拿出來舉例質疑的原因之一哦喔喔~~)

《真靈位業圖》將神仙分七個等級,每級都有一位主神位於正中央。第一等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第二等以「萬道之主」的玄黃大道君為主神,第三等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第四等以太上老君為主神,第五等以九宮尚書張奉為主神第六等以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為主神,第七等即最後等以豐都北陰大帝為主神。

反正不論此書真偽如何,我都僅當樂趣八卦一讀,《真靈位業圖》內里是如此寫的:

第七中位:豐都北陰大帝。

左位:北帝上相秦始皇,北帝太傅魏武帝,東明公夏啟,西明公周文王,南明公召爽,北明公吳季禮,……右位:中廄直事四人如上書(戴淵,公孫度,郭嘉,劉封),北帝南北亭長二人(郗鑒,周撫),四鎮將軍,王逸少,……

其實第七等還有不少三國人物,如劉備、荀彧等等,全表太長,就不列了。其實單就這樣看也沒什么八卦,反正就是知道曹郭死後也為同僚可以一y罷了,不過後來在嘉吧看到一地方志記《閩都別記》中的傳說就確實好玩了:

「……(周啟文一家)在旅館停住,一夜婆媳孫共宿一房,次早門未開,其十歲孫新春無矣。店主驚恐,遍尋無蹤。隨傳聞奇事,近日人家有十歲余男子,同父母在床睡,門未開失去,自福州至延平,男女沒去五六百個。現在福州派官遍處訪拿,並無一獲。疑又生一麻叔謀也。或說乃天上孩溪崩,勾攝人間小孩去拾石塊修砌,家家驚甚。……被攝之家,啼哭甚慘。忽又傳有信息了,遍處貼有字曰:

人有失子,不可遠去,靜候無驚,終還原處。

隨又相傳,乃曹操當時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無一半回,其鬼都在豐都枉死城,不能轉世。適曹操押去朝審經過,被眾圍繞,討命不放。操無奈,求郭嘉周全。嘉為輪回主簿使,向十殿閻君婉言作二年,盡**回托生。至十一年禰衡修地下史,回見枉死城寂然一空,知曹操賄郭嘉賣放,奏天帝盡勾八十三萬已托生之男女,俱十歲零,同至冥司,與曹操、郭嘉質訊有無受賄賣放情弊,訊明仍發還陽間。因此通知該父母親屬,日夜須在原處等候,若一離開,送子回來無人收認,又帶回去,誤事也。……」

對此故事我跟當時發這貼的筒子感想完全一致,「郭嘉在道教做豐都四位中廄直事之一,在民間傳說成了主簿了,還真是做得深入人心啊……而且這還真像是曹操和郭嘉干得出來的事情,曹操求助,郭嘉以才身居高位,婉言為之周全,最後還被禰衡檢舉==不過受賄大概是沒有吧……以他們的感情還需要賄賂么,再笑。啊,按道教那說法曹操後來和他做同事去了,大概這件事壓下來了吧?人家沒受賄嘛,一片好心說~」

反正看完之後我又笑捶桌了,也再想看看有沒此類民間故事,不過這些在網絡上很難搜,書店里找亦是大海撈針,也只能隨緣而得了。

仙鬼郭嘉都說完了,補一則也是可供yy的資料:

請恤郭嘉表(請追贈郭嘉封邑表)「宜追增加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中的「加」原作「嘉」。這是一本三曹詩文全編中寫的。而這個則是螣蛇寫的《十二旒》里的注。當時也是看得我熱血沸騰啊,不過也挺傷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