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碎葉消息(1 / 2)

名門 高月 2218 字 2022-11-16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名門最新章節!

崔曜慢慢睜開了眼,他的眼前依然是一片迷糊,過了一會兒,漸漸地眼前變得清晰起來,他看見了蔚藍的天空,看見一群鳥兒從自己眼前飛過,他又感受到了清涼的風,和風吹過蘆葦發出的沙沙聲。

『我在哪里?』

崔曜慢慢轉過頭,看見一泓波光粼粼的湖水,他隱隱感覺有些眼熟,這里似乎就是他昨天下午休息的綠洲,可是昨晚那些追兵,還有最後該死的兩個家伙,他們都到哪里去了?他掙扎著要坐起來,忽然左胳膊一陣劇痛,這種鑽心的疼痛使他大汗淋淋,幾乎再次暈厥過去。

「啊!你千萬別動。」耳畔忽然傳來一個清脆的聲音,聲音中帶著焦急,但崔曜卻恍若被雷擊一樣,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她嗎?她不應該出現在這里,可真真切切是她的聲音,崔曜忘記了胳膊上的疼痛,他慢慢轉過頭,一張憔悴而又不失秀麗的臉龐出現在他的眼前,那高挺的鼻子、那寶石般的眼睛、那粉白的肌膚、那讓他夢縈魂牽的嘴唇,夜夜潛入他夢中,令他刻骨銘心的愛人,此刻,她甜美的笑容就仿佛是沙漠中的睡蓮,綻放開了。

「古黛。。。。。」他聲音顫抖地喊出了這個只能在夢中出現的名字,「真是你嗎?我不是在做夢嗎?」

古黛禁不住喜極而泣,她緩緩跪在他身旁,一邊擦拭眼角幸福的淚水,一邊撫摸他黑瘦的臉龐,哽咽著道:「你這個家伙,我以為你活不成了呢!你知道你昏迷多久了嗎?」

崔曜只覺渾身虛弱之極,他伸出右手和她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心中涌起了萬語千言,可嘴唇動了動,最後只說出了一句話,「為了你,我就絕不會去死。」

古黛撲簌簌的淚水滾落下來,一個月的艱辛跋涉,一個月的風雨兼程,一次次危險的遭遇,一次次令她想回家的軟弱,都在愛郎這一句斬釘截鐵的話中煙消雲散了,她忽然捧著臉痛哭起來,滿腔的幸福和委屈,都融入進這滾滾的淚珠里。

。。。。。。。。

「你知道嗎?你已經昏迷了三天四夜,每天我都想法讓你能喝下水,維持你的生命,我擔心得要命。」古黛一邊說,一邊用小勺子將泉水泡軟的面餅一點點喂給他,抿嘴一笑又道:「我其實在木鹿城就看見你了,我覺得穿黑衣服蒙面人很是像你,可又不敢肯定,便一路跟隨,好險,要不是我這一念之間,可能我們就陰陽相隔了,你知道嗎?我聽說你被大食人抓走了,就想著要把你救出來,可是到現在我也沒有想到救你的辦法。」

說到這,她幾乎要笑出聲來,在旅途上寂寞了一個月,又在沙漠中偶遇到了情郎,古黛的話似乎特別多,目光顯示著難以抑制的興奮,她忽然眉頭一皺,又問道:「那些大食士兵為什么要追殺你?難道你是逃出來的嗎?」

崔曜的左臂除了刀傷外,還骨折了,被古黛找了幾塊木板綁牢固定住,一點也不能動,他舒服地半躺在一塊用花和青草編制的草墊上,著實有些餓壞了,津津有味地吃著面餅,嘴里含糊不清地道:「是巴格達有人要殺我,我卷入了他們國內的權力斗爭,總之是一言難盡,對了,我那些隨從可有活命之人。」

「還有七人活命,今天早上才聚攏來,現在都回出事的地方去尋找東西了。」

崔曜一怔,他驚訝地問道:「怎么?這里難道是另一個綠洲?」

「你現在才知道么?」古黛白了他一眼,嬌聲笑道:「這里離你們被襲擊的綠洲已經相距五十里外了,我們殺了大食士兵,不逃遠一點還能活命嗎?」

崔曜想了想,確實如此,大食士兵騎馬,不能深入沙漠,所以他們才逃得一命,他忽然想起一事,慌忙向懷里摸去,不由臉色大變,那封拉希德的親筆信竟然不見了。

「你是在找這個嗎?」古黛從旁邊的革囊中取出一只金盒,打開,拉希德的信仍然完好無損地躺在金盒里,崔曜這才長長松了口氣,伸手接過金盒,小心得揣進自己懷里,他沉思片刻便對古黛道:「我身上負有重要使命,不能在路上過多耽誤,等從人們回來後,咱們就立刻啟程,早一天返回長安。」

。。。。。。。。

關中平原又一次進入了收獲的夏季,到處是黃澄澄的麥田,一眼望不見邊際,田野里到處是忙碌收割的百姓,隨處可聽見喜悅的笑聲,去年關中遭了旱災,小麥減產了四成,碎葉戰役後幾乎造成了糧荒,斗米曾漲到三百五十文,全仗從淮南運來的三百萬石米才解了燃眉之急,而今天卻是一個豐收年,一直到小麥收割的前夜都沒有出現災難,整個關中平原上一片歡騰,從六月中旬開始,關中平原甚至整個大唐都進入了麥收季節,在麥收結束後,淮北全境以及關中、河東、隴右等部分上田開始種植水稻,而中田和下田則種一季豆子,而淮水以南的糧食產區則全部種植雙季稻,也正好在此時收割早稻。

盡管朝廷一直在鼓勵工商業發展,但農業始終是立國之本,民以食為天,這已經牢牢的銘刻在每一個百姓的官員的心中,每年六月是大唐官員們最忙碌的日子,上至皇帝,下至九品主簿,每一個官員都必須出現在田間稻埂,他們戴著草帽,手執鐮刀,揮汗如雨地和百姓們一起收割,這是盛世皇朝時的常景。

長安城東郊至新豐縣的沿途,這里靠近渭河,自古就是關中的豐腴之地所在,原本分布著大大小小一千多個農庄,絕大部分都是皇親權貴的私產,但隨著大治元年的皇室大清洗和大治四年開始的廢奴令,農庄大部分都消失了,現在僅剩不足百個農庄,絕大部分都是大家族世襲的永業田,而更多的土地被分給農民成為了他們的私產,每戶授田十五畝至二十畝不等,軍功和官吏除外,他們向朝廷繳納二十稅一的賦稅,其他的收入都歸自己,朝廷並且正式發布了聖旨,授田標准和納稅標准將五十年不變,這無疑給天下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而精明的人家立刻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無論每戶人口多寡,皆以同一標准授田,這樣一來,小戶化和多生子女便蔚然成風,這恰恰也是朝廷所希望的事情,希望在五十年內大唐人口和耕地能恢復到天寶初年五千萬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