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喪屍文化(求訂閱)(2 / 2)

最佳影星 白色十三號 1550 字 2022-11-17

比如他聽天使經紀公司的前台說,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已經通過試鏡,會出演一個父親變成喪屍的女孩。

按照他的胡思亂想,這其實可以成為影片的一個看點,想想吧,嗜血的喪屍在後面狂追,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拼命逃跑,說不定會震倒很多觀眾……

就是不知道扎克-施耐德會不會這么設計。

他跟扎克-施耐德交流的很愉快,或許可以找個合適的機會,提這么個小小的建議?

馬修還記得看過大塊頭強森演的一部地震電影,上面的女兒好像是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飾演的,每當有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在場的地震鏡頭,確實很讓人震驚。

另外,影片所有配角中最重要的女配角,劇組也沒有敲定。

據馬修所知,海倫-赫爾曼對這個角色也有想法,可惜沒有合適的女演員打動肖恩-丹尼爾。

演員的事情,馬修也說不上話,簡單的關注過後,還是回到了非常有規律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上午在天使經紀公司研讀劇本、找人對戲和看相關資料,下午去健身會所訓練,晚上跟凱拉-奈特莉抓緊最後的時間享受。

《活死人黎明》劇組提供給的資料中,有很多關於喪屍的資料,甚至肖恩-丹尼爾提前拿到了尚未上市的《喪屍生存手冊》的樣書,馬修看過這些資料,不僅對喪屍有了更多了解,還發現喪屍已經在整個北美乃至更大的范圍內,形成了一股獨特的喪屍文化。

最早的時候,zombie(喪屍、僵屍)一詞源於流行在西非加納地區的一種神秘宗教——巫毒教,該宗教後因白人殖民者的販奴活動於16世紀傳播到位於西印度群島的海地。

據說在該宗教信仰中,巫師有一種能將死人復活,成為喪屍供其驅使的神秘儀式。

這便是喪屍概念的最初起源。

要說最早的好萊塢喪屍電影的話,可以追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資料中提及的這部喪屍電影,是1932年由著名吸血鬼演員貝拉-盧高西出演的《白色喪屍》。

為了更清晰的掌握好萊塢的喪屍電影文化,馬修專門找來這部影片看了看,沒想到的是,這部影片與現代的喪屍片截然不同,它講述了一個巫毒教巫師以巫術把人變成喪屍,讓他們日夜無休的在糖廠里為其工作賺錢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喪屍既不吃人,肢體也不腐爛,只是膚色蒼白得如同一具屍體而已,反而其無休無止的工作讓人心生憐憫。

這也正是巫毒教中的喪屍與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喪屍形象所不同的地方,巫毒教信仰中的喪屍只是巫術的產物,盡管會在巫師的指示下殺人,但本質上並不吃人,也不會通過撕咬的方式讓受害人成為喪屍。

那么喪屍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象呢?資料中也有相關的敘述,後來有人在喪屍身上加入了一點來自於狂犬病病毒的靈感。

於是,現代喪屍誕生了:病毒、傳染、攻擊性、無理智、以及死亡。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喪屍形象由此誕生,並於1968年喬治-a -羅梅羅導演的電影《活死人之夜》中完成了它的廣泛傳播,喪屍不再是單純呆板地受人控制的苦力形象,反而變成了不生不死、肢體腐爛、撕咬活人的恐怖形象。

喬治-a-羅梅羅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現代喪屍片之父,他的「活死人系列三部曲」,不僅針砭時弊,頗具鮮明的時代特征,還有著血腥暴力、令人大開眼界喪屍場面,影響了其後不計其數的喪屍電影,也為後來的喪屍文化奠定了幾個通用的發展,堪稱喪屍界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並沿用至今。

所以喪屍電影的套路一般都比較相似,首先是原因不明的因素讓死人「起死回生」,成為喪屍,喪屍本身沒有任何意識和思考能力,依靠本能活動,而其唯一本性便是啃食人肉。

其次,喪屍會被感染,被喪屍咬到的人,死後會迅速變成喪屍。

最後,喪屍處於不生不死的狀態,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喪屍還是會繼續的活動下去,唯一讓其失去行動能力的方法是爆頭,這讓很多喪屍電影都看起來血脈噴張,爆頭帶來的快感簡直無與倫比,大部分喪屍電影都是一場爆頭的盛宴。

喪屍電影除了驚悚的自帶屬性之外,還往往帶有末日、災難等屬性,所以喪屍電影的重點往往不是喪屍,而是出處於極端環境下的人類,他們如何抉擇,是互相依靠互相幫助,還是為了自己生存殘殺同類……

馬修讀過這些資料,最大的感覺就是,如果真要出現喪屍爆發的可能,最不幸的不是變成喪屍,而是幸存下來的人類,幸存者才是真正的行屍走肉。

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持續了一周之後,距離凱拉-奈特莉前往英國越來越近,馬修和凱拉-奈特莉這對臨時情侶,也到了該分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