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改劇本(2 / 2)

傳奇巨導 憂郁的青蛙 1598 字 2022-11-22

當然裘德還需要找到一個適合的話題。

這個話題既不能和原片中的各種討論脫節,同時又要緊扣主題——用來證明主角確實在地球上生活超過14000年,而他又知道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這才是真正讓人費腦筋的事情,因為電影拍出來後主要面對的還是西方的觀眾,所以這個和古代中國有關的話題又必須要是西方社會非常熟悉的人或事。

最終裘德想到了馬可-波羅和他那本著名的游記。

西方人第一次比較全面的認識中國就是從《馬可波羅游記》,這部書將東方世界描述成了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天堂,從而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甚至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依舊,這本小說以及馬可波羅本人在西方社會依舊擁有不小的名氣,而這正是裘德所需要的。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之所以成功,除了它所涉及的內容異常豐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拋出了幾個很有意思的反差性話題。

比如說主角自稱是耶穌的原型,曾經到過印度更隨釋迦摩尼學佛,這樣的觀點聽起來有點像是胡說八道,但事實上研究基督教起源的西方學者中一直都存在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基督教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或者說基督教的一些教義觀點很大程度上受過佛教的影響。

而影片中所提出的各種匪夷所思的觀點,在現實中其實都是有理論依據。

馬可波羅的故事,正好也符合這樣的條件。

隨著近代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表明,《馬可波羅游記》很大可能是馬可波羅憑空杜撰出來的,他本人根本沒有去過中國。

這個觀點首先由意大利學者提出,因為他們研究了馬可波羅的生平,發現他並沒有長時間的離開過歐洲,當然也不能有時間像他游記中那樣去到中國做了那么多事情。

同樣的,中國所有關於元朝歷史的文獻記載中也找不到馬可波羅這樣一號人物,他不像明朝的利瑪竇,那是在各類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的人物。

結合兩邊的歷史研究,基本上可以證明馬可波羅從未到過中國。

但是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又確確實實對中國當時的一些情況有著非常詳細和准確的描述,特別是商業方面的一些情況,所以有學者就提出這樣一種假設,認為馬可波羅本人並未真的到過中國,但是他從一些到過中國的商人口中得知了關於中國的種種情況,然後在此基礎自己經過一番杜撰,然後就有了《馬可波羅游記》的誕生。

目前這種觀點還沒有被廣泛的提出來,在大多數西方人意識當中,《馬可波羅游記》就是真的,所以當影片中男主角告訴大家其實馬可波羅是個騙子的時候,這種觀點上的反差必然會讓觀眾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然只告訴大家馬克波羅是個騙子還不夠,裘德還必須要拿出足夠的證據來支撐這個觀點,這就像影片中男主角為了證明自己是耶穌的歷史原型,引用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觀點,聲稱後來各個版本的《新約》其實都並非出自他之口,而是後來的信徒根據各自需要重新發展出來的一樣。

在裘德的設定中,男主角才是真正去過中國的人,回到歐洲後他受一次戰爭的牽連而被投進監獄,正好和馬克-波羅被關在同一個監室,無聊時他向馬可波羅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出獄之後馬可波羅就把從男主角這里聽到的故事寫成了《馬可波羅游記》。

這段討論被放到劇本的第二部分,和哥倫布大航海、梵高的油畫一同成為證明主角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4000多年的證據。

這樣一來,整個劇本在內容上就已經完全達到了裘德的期待,不過他對影片的結尾設計還有一點小糾結。

男主角在送別所有朋友離開時,無意中透露了自己以前使用過的一個名字,而最後一個離開也是最不願意相信男主角之前那番話的心理學教授愕然發現男主角就是他五十年前失蹤的父親,因為激動過度,心臟病發作死亡。

這樣一個結局等於明白無誤的告訴了大家,男主角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對於前面一直給人不斷驚喜意外的劇情而言,開放式的結局顯然要比直接給出答案更吸引觀眾,到影片最後也不給出真正的答案,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觀眾,這樣的電影才更值得回味。

出於這番考慮,裘德最後將影片結局父子相認的戲碼改了一下,兩人並沒有直接相認,只是留下一些語言上的線索指向真正的答案。

至此,整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劇本終於達到了讓裘德滿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