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營建新都(2 / 2)

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1636 字 2022-11-22

夫妻倆聊著天,內侍送來一封奏報。

李世民打開看了,忍不住搖頭。

「怎么了?」

「沒什么,是關於承乾的。承乾在灞上,你猜他現在干嗎?」

「干嗎?」

「在跟著李超一起做一個打谷機。」

「太子跟著李超做打谷機?做個機器?」皇後聽到這里,眉頭皺起,面色不太好看了。說好的讓太子去長見識開眼界呢,結果跟著做起了工匠,這算什么?

「皇後勿急。」李世民笑著道。

他把太子留在灞上,當然不可能真的就扔下不管了。灞上還留下了許多侍衛和內侍呢,這些人時刻盯著太子呢,基本上那邊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眼中,然後又都奏報到宮內。

李超帶著太子做木匠,這是出乎李世民意料的。

做的那個打谷機,看樣子是個不錯的東西,這些李世民其實也不太在意。但是聽了奏報上關於李超對於太子說的那些話,李世民覺得還是很滿意的。

雖然他不完全贊同李超的這些,但起碼也是有道理的。

儒家的東西,不完全是對的,可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很重要。但做為皇帝,不能偏聽,得有自己的判斷,起碼對於儒家以外的東西也得了解。

不管工匠也好,技術也罷,甚至是商貿易也好,這些應當都是治理國家的一部份,如何拿捏,如何把握,這是皇帝應當考慮的問題。

李超總是那么另類的。

「技術是生產力!」「以人為本!」這些話倒是挺有道理的,如今大唐就是缺人啊,有好的工具,好的技術當然是好的。

但士農工商,主導地位的還應當是士,士是思想,是頭腦,對於李世民來說,土地、耕種、稅收、商貿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當還是士。士就是吏治,是人事,是管理。

不過讓太子也開開眼界,也好。不能只盯著高處,也處看看遠處,看看腳下。

等長孫皇後回去了。

李世民拿著奏報,看著上面附上的打谷機圖紙,反復的看著。

這個打谷機,有點意思,居然還有這樣省時省力。若是朝廷拿到了占城稻,以曲轅犁深耕細作,加上肥料,再加上這個打谷機,那到時水稻可以在江淮大面積推廣啊,朝廷的糧食產量大大增加。

嗯,這個李超,腦子里整天在想什么?

上次發明了曲轅犁,好東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一頭牛也能比兩頭牛耕的深和快。現在又弄出了個打谷機,大大提高了脫粒的效率。

放下了這份奏報,李世民拿起了另一份奏報。

這是份李超上的奏報,李超回灞上前上的,已經擺在他桌案上好幾天了,李世民幾乎天天都要看上幾遍。

他一直猶豫未決。

李超的這個奏章,絲毫不比上次他提議對佛寺管理事情小。

李超提議遷都,地址都選好了,在襄鄧之間營建新都。這些奏章很詳細的列明了遷都的原因,以及選址襄鄧的原因。

一二三四五,一條條列舉的很清楚。

說的李世民很動心。

關中立都,好處不少。西漢立都關中長安,二百余年天下。

但自漢以來,關中也有許多缺陷。

比如說經過這么多年,關中的人口一直很多,墾殖過度,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平原無法承載這么多人口,糧食供應嚴重不足。

其實,大唐的疆域極大,唐已經不是漢時以關中以及中原一代為主了。東南,也不斷的開發,如今甚至在帝國占有極大的比重。

當年楊廣營新都洛陽,也是為了讓帝國的中心處於天下的中心,更好的管理天下。

如今,大唐一統天下,東南在帝國的格局中越來越重,大唐立都長安,距離東南太遙遠了。

甚至離東北部,也一樣的遙遠。

再加上,關中距離草原太近,戰略上也不太安全。其次,還是糧食問題,依靠關東轉運糧草稅賦,太難,而且關中無法承載太多的人口。

若遷都襄鄧,一來可以提高大唐朝廷的安全,二來襄鄧處於天下中心,新都東移,那么對於東北、東南等地的控制力無疑能大大增強。

其次,襄鄧間周邊的山川地理形勢也不錯,防御上也一樣還行,而且襄鄧又是一個大平原,能夠開發的土地也多,又有水運優勢,轉運方便。

再則,遷都襄鄧後,必然帶走大量人口,那么關中人口壓力減輕。而朝廷遷都襄鄧,還能帶動江漢荊襄等地的大開發。

這些地方可是還有大量未經開發的好地。

如此種種,似乎遷都好處許多。

只是,再建一個新都,花費不少,而且遷都,也必然會很麻煩。當年楊廣營建新都洛陽,可是大興土木,弄的勞民傷財。

這長安城,其實也才不過營建幾十年而已,現在拋棄另建一個新都,總覺得有點太耗費。

許多天了,李世民還是沒能拿定主意。

遷,還是不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