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英雄誰屬(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775 字 2022-11-22

這個問題很怪,如果換成袁術這么問,王羽會猜對方是在炫耀,隨手拍兩個馬屁過去,應付一下就是。但陶謙可是個穩重人,他突然這么問,想必是有些深意的。

「是陶公料敵先機,提前摧毀了黃巾軍的組織樞紐?」

「非也。」陶謙搖頭,「老夫做官的本事算是有些,寫文章也過得去,尋蹤覓跡,明斷秋毫的本事卻是沒有的。」

「那,是陶公調度得力,及時撲滅了反叛的苗頭?」王羽又問。

「呵呵,」陶謙自嘲的苦笑道:「老夫在軍略方面,別說與用兵如神的鵬舉你,或戰功標榜的伯珪相比,就算是張孟卓兄弟,用兵才能也在老夫之上,鵬舉卻是又猜錯了。」

王羽幾次猜不中,有點不耐煩,不過看陶謙一臉嚴肅的樣子,也不像是開玩笑,只好耐著繼續。不過,這一次,他換了個思路。

「羽聽聞徐州百姓信奉佛教,是否與此有關?」

「嗯?」

陶謙眉毛一顫,顯得很是意外,不過這一次,他還是搖了搖頭:「召宣對佛事確實是很上心,耗費甚多,徐州官民多有看不慣的,老夫為了息事寧人,都壓了下去。佛教與太平道雖不相容,不過,跟黃巾之亂的關系卻不大。」

見王羽面帶疑惑,他又解釋了一下,他說的召宣,就是下邳相笮融。

可能覺得時機差不多,王羽也不耐煩了,陶謙不再賣關子,將謎底揭開:「其實原因很簡單,百姓不參與叛亂,只是因為家有余糧,只要外州的亂勢不波及過來,百姓自然不會效那亡命之舉。」

「唔……」王羽一滯,這個原因還真是很簡單,古今通用,他不是想不到,只是沒往那方面猜。華夏的百姓一向安分守己,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怎么會離鄉背井的當流寇呢?

「黃巾之亂,以青、兗、豫三州為禍最重,這三州乃是中原腹心所在,最是富庶不過,然而卻……鵬舉會不會覺得有些奇怪?」

「確實。」

「其實說怪也不怪,三州名士雲集,高人眾多,見識本領在老夫之上的不知凡幾,轄地也非貧瘠之地,所以治亂難安,無非心中少了個『仁』字罷了。」說罷,陶謙長嘆一聲,嘆息聲中,蘊含了不知多少滄桑之意。

陶謙的話讓王羽感到一陣戰栗,那不是恐懼,而是一種類似共鳴,或是感動的情緒,他霍然起身道:「陶公,您……」

「坐下,坐下,聽老夫說完。」陶謙按住王羽肩膀,緩聲道:「鵬舉,你別誤會,老夫今天來找你,不是為了說教而來,老夫有個要求,想要你答允。」

「陶公請說。」

莫非是要自己心存善念?還是說……

陶謙緩緩說道:「老夫幾日後,就與伯珪一同回返,走之前,老夫想把來時招募的那兩千兵卒托付與你……」

啥?這個答案又是遠出乎王羽的預料,卻又暗合情理,陶謙果然是陶謙,他真的讓渡東西給自己了,不是地盤,而是軍隊!

「這怎么可以?歸途……」

「老夫與伯珪同行,他雖借了你五百義從,戰力卻也沒多大影響,老夫的護衛帶不帶都一樣。」

陶謙擺擺手,一臉慈和的微笑:「丹陽勁卒善戰之名,傳於天下,老夫不擅軍略,雖有報國之心,卻無力統軍殺賊,帶這支兵馬過來,本就是想尋忠義之士托付的。原本,老夫屬意朱公偉,怎奈……不過沒關系,現在有了鵬舉你,本就沒人比你更合適了。」

王羽不知該如何回答。兩千丹陽兵,說不動心是假的,有了這支兵馬再加上原有的千余精銳,以及公孫瓚借出的五百義從,這就是一支頗有規模,配置相當合理,戰力也很強的部隊了。

比起三方聯合時略遜,但統一指揮可以彌補那點缺憾,說不定戰力反而更高一籌。

「可是……」

「鵬舉,你主動與伯珪借兵,不見客氣,怎地與老夫便如此婆媽?是看不上丹陽兵的戰力?還是與老夫見外?」陶謙扳著臉,故作惱怒道:「總之,你適才已經答允了,就不能反悔,這兩千兵馬,就此歸屬於你,與老夫再無關聯。」

王羽心頭一熱,陶謙仁厚大方,慮事也周全,把所有細節都想得很清楚,一句再無瓜葛,就打消了自己所有的疑慮。

他起身一禮,長揖到地,拜謝道:「長輩賜,不敢辭,王羽謝過陶公。」

「好說,好說。」

陶謙呵呵笑道:「其實繞了這么多彎子,老夫是真有一事想拜托鵬舉……西涼軍殘暴成性,董賊若遷都,洛陽百姓勢必慘遭塗炭,若是有可能,請鵬舉代老夫,為天下,力阻之?天下英雄雖眾,但能擔此重任者,非你莫屬!」

陶謙目光炯炯,直視王羽,眼中盡是殷殷期許之意。

「為天下請命,羽當仁不讓!」王羽昂然起身,朗聲道:「即便陶公不說,羽也是要設法的,本來尚存猶豫,但今日得了陶公此言的激勵,羽願為天下之先,再向虎山一行!」

「鵬舉,你的意思……老夫……」陶謙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王羽答應的很爽快,在他意料之中,但那所謂的向虎山一行,卻是怎么一回事?

王羽淡淡笑道:「陶公,我要去洛陽,以盡當日未盡之功。」

「什么!?」王羽聲音不高,但陶謙卻被震得兩耳嗡嗡作響。

去洛陽?

莫非鵬舉又要……

那,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