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章 青州方略(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707 字 2022-11-22

「社會階層……固化?」田豐皺了皺眉頭,原因不是王羽說的內容,而是後者嘴里的新名詞。

「就是下層沒有上升渠道,官員的兒子永遠是當官的,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諸如此類。」王羽解釋道:「農民還好安撫,怕的就是那些習文學武的人,在辛辛苦苦的付出努力之後,卻依然找不到前途,若是這些人鋌而走險,可比純粹的黃巾作亂可怕多了。」

田豐凝神思考了片刻,緩緩點頭:「君侯總結的很精辟,這三條正是我大漢由盛轉衰的主因,其他的弊病雖多,卻都非致命因素。那么,君侯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為了撥亂反正,避免重蹈覆轍嗎?可否請君侯見教?」

「正要請先生斧正。」

王羽面不改色的將後人的成果據為己有,正色道:「首先是經濟問題,所謂民富國強,本朝開國之初,奉行的是黃老無為而治的理念,輕徭薄賦,幾十年下來,國初的凋敝景象便不復有,故而才能在武帝橫掃天下之際,提供足夠的支持。」

「這話倒也不錯。」田豐點頭贊同,順著王羽的意思問道:「所以君侯打算行黃老之術,在青州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同時利用太平道安撫民心,坐觀中原混戰,以待天時?」

「差不多。」王羽當然不會全盤照搬文景時代的治國理念,但在由亂及治的過程中,道家的理念是最能發揮效用的。

「其次,為了避免內部的紛爭,本侯認為,應該避免一家學說獨大,以免士人們固步自封,只知爭權奪利,不求上進。即,化武斗為文斗,把權力之爭轉變為思想理念之爭。」王羽又拋出了個更加新穎的概念。

這次田豐琢磨的時間更長了。

雖然經過了漢武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漢末,儒家並沒達到宋明那種壟斷地位。不為統治階層所喜的墨家雖然銷聲匿跡,但如法家、道家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理念,還是很有認同者的。

王羽把朝政的原因引向了儒學獨大,田豐也有些認同,畢竟在漢武帝之前,朝中雖有爭斗,但從來沒這么激烈過。何況,單以儒學來說,內部也分了好多個派別,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正統儒學、新儒學,互相之間爭斗的也很厲害。

如果能指定一個規則,讓這種爭斗表面化,思想化,未嘗不是件好事。

總之,這是個很新奇的想法,能不能成功,田豐不確定,但他至少明白了,王羽不是項羽那種做事隨性而為,只知逞武力之人。之所以不被人理解,只是因為他的想法太獨特,這不算是壞事,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么。

想通此節,田豐不欲多做討論,直接反問道:「第…,想必君侯是要從寒門子弟,甚至從普通百姓之中選拔人才了?」

「正是。」田豐不糾結,王羽回答的也痛快:「我打算出榜招賢,不論出身,招募天下英傑,依照能力委以官職或軍職。」

「想法是好的,但君侯要如何鑒別人才呢?」田豐的反問再次直指問題核心。

「很簡單,考試。」王羽不假思索的回答。

「考試?怎么考?」

「按照應募的類別,是政略、武藝還是謀略,統一加以考試,考官由本侯的幕府指派,考題由幕府頒發,只要合格,就加以任用,公平,公正,公開,元皓先生以為如何?」

這些事,王羽早就成竹在胸了,連名字都不用他自己費神思考:「因為是分科進行,所以,可稱之為科舉。」

「科舉……」田豐有點跟不上王羽的思路了。

他很有才不假,但再有才,也比不上王羽多出來的兩千年的知識,對王羽來說已經過時的落後制度,在田豐來說,就是開天辟地的新舉措,幾句話的功夫,他怎么可能全盤思考清楚?

王羽卻不給他留下深思的余暇,而是乘勝追擊道:「此外,本侯還打算恢復西漢時代的兵制,藏兵於民,重揚尚武之風。必使壯者務於戰,老弱者務於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民聞戰而相賀也……」

田豐一時沒反應過來,賈詡卻是心中一凜,他猛然抬起頭,直勾勾的看向王羽,一臉的不能置信:主公居然引用了商君書的文字?

「等青州名士加入後,新建的書院也會發揮作用,一則可以啟蒙明智,使人人知曉禮儀;二來,還可以作為諸家學派的研究深造,以及互相辯論之所。朝廷的官學已經衰弱,在可以預見的幾年內,爭取要讓泰山書院,成為天下學術界的風向標,成為真正的泰山北斗。」

「還有……」

王羽努力思考著,將從古至今最有朝氣和活力的那些政略篩選出來,然後組合進他的青州新政當中去。

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賈、田二人心中也如起了驚濤駭浪一般,若不是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誰能想到,這些理念會出自一個少年人的手筆?如果沒經過深思熟慮,甚至反復推敲,哪會知道,這少年心中竟然蘊藏著這等遠大的目標?

「總之,青州就是新政的試點,屯田、安民、尚武、舉士,就是青州未來幾年的方略!」見火候差不多了,王羽向田豐一拱手:「其中涉及甚多,非羽一人之力所能成事,為了大漢的千秋萬代,元皓先生可願助羽一臂之力?」

「固所願耳,不敢辭也。」田豐慨然應諾一聲,繼而長揖到地,朗聲道:「田豐拜見主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