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八章 大戰在即(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607 字 2022-11-22

幽州是公孫瓚的根本,失了幽州,冀州未下,公孫瓚就會被晾在中間了,他不得不回救。少了強悍的幽州鐵騎,王羽就只能孤軍奮戰了,自然容易對付得多。

所以才有了公孫瓚的這封信。

公孫瓚也很無奈,但他也沒辦法,王羽同樣不能強留。失去了幽州,公孫瓚就算不是一路諸侯了,而是一支流浪軍,和劉備成了同類。

那種日子有多窘迫,看看現在的呂布就知道了。

呂布的並州軍也是邊軍出身,戰斗力非常強悍。呂布占據了洛陽後,四面開戰,大仗小仗打了幾十處,幾乎每場都占了上風,可他就是不敢防守一搏,與某個諸侯拼命。

為什么?就是因為遠離並州,沒有足夠的兵源補充。並州邊軍那種強兵不是隨便就能訓練出來的,胡亂找些兵源來補充,只會降低戰斗力。

既然死一個少一個,他哪里敢大打出手?只能以擊退對方為目的,見好就收,慢慢訓練新兵,尋找破局的機會。

公孫瓚和呂布差不多,有幽州在,他可以從彪悍的邊民中尋找新兵源,彌補損失,離了幽州。就算給他占了冀州的幾個郡國,也是得不償失。

沒有強悍的騎兵,公孫瓚的軍略還不如田楷和劉備呢。

所以,公孫瓚不得不回援。

同樣是牽制兵力,沮授的做法,比袁紹就高明了不少。既能起到牽制效果,也比較容易說服劉虞。後者身份顯赫,可不是隨便就能指派的,就算只是牽制公孫瓚,袁紹也少不得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能令得劉虞心動。如果要讓劉虞大舉南下,代價只怕要更大。

這些都是推測,不過卻是建立在翔實情報的基礎上做出的推論,所以王羽等人用很認真的態度在探討推敲。

「好在伯珪兄有義氣,把法式兄和玄德公的步卒留給我調度,不然就更麻煩了。」王羽苦笑道。

「那有什么用?」太史慈撇撇嘴,曬然道:「那些步卒人數雖然還挺多,但戰力就……欺負欺負郡兵還行,面對袁紹的聯軍主力,當輔兵都不夠格。」

青州的文武,對王羽的精兵政策都很贊同。負責內政的文官肯定支持,兵少,消耗的就少,可以利用更多的資源進行內政建設。

當然,文官們後來就發現了,除了人力資源確實節省了之外,其他資源並沒節省多少。精兵,可不是說說的,青州正規軍雖少,但每個士卒身上花費的資源,能頂普通諸侯的三五個,比郡兵高出五倍以上!

別的不說,單說近期的紙甲。

青州上下曾經寄予厚望的新紙財源,現在全都穿在騎兵身上了,糜竺主持的工坊全力開工,將將才能滿足前線的需要。不但新紙在徐州的銷售已經徹底癱瘓,連書院的供應都出現了緊缺。蔡琰難得在家書中發了次嬌嗔,為的就是這事兒。

這只是原材料,再考慮到為此調集的數千工匠,長途運輸的上萬輔兵……要不是秋收後,前線的軍隊可以因糧於敵,單是這筆巨大的開銷,就夠王羽喝一壺的。

要不怎么說呢,戰爭這種勾當,在到達戰場前,拼的是經濟,到達戰場後,才輪到名將們粉墨登場,指揮調度,沖鋒陷陣。

太史慈不會考慮這些東西,他只是單純為了自家軍隊的戰斗力而自豪,並因此而傲視群雄罷了。在他看來,幽州的騎兵就是龍,步卒就是蟲,前者損失一個,他都心疼,後者白送他都不要。

「話也不能這么說。」王羽淡淡一笑,道:「子義,你知道么,世上有智將、有勇將,各有所長,但在這兩者之上,還有名將。我認為,名將的首要特征,就是不拘泥於常規,什么兵到了他手上,都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來,所以才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一說。」

「哦?」田豐眉頭一挑,饒有興致的問道:「原來這句話還有這么個解釋,細思之,果然也有道理,主公博聞強記,豐佩服。」

賈詡轉過頭,翻了個白眼:元皓兄什么都好,就是太實誠了,主公杜撰古人之言,又不是由今日始,很明顯他又在忽悠了,子義向來沒心沒肺,被忽悠了也就罷了,元皓兄你咋也當了真呢?

要知道,漢初那時候,能拉出個兵上陣就是好的,誰有閑工夫把兵種分的這么細,搞得這么專精化啊?

徐晃卻在王羽的話里聽出了另一重意思,沉聲問道:「主公,破局之計,從何而出?」

王羽嘴角一挑,露出了個信心十足的微笑:「很簡單,想想當日徐公卿是怎么對付曹操、孫堅的,咱們這次就怎么對付袁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