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五章 豐厚遺產(1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2059 字 2022-11-2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三國第一強兵最新章節!

今天陶謙說話的確實過於飄忽了一些,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令得眾人無不驚異萬分。

陶謙的身份,和他在徐州的作為,和他說的這句話,很有自相矛盾的意思。陶謙到任,安定了地方後,再三的延請地方名流出仕輔佐。趙昱、蕭建、徐方都是被陶謙軟硬兼施才請出山的。

比這三人更誇張的是跟著孫策去了江東的張昭,陶謙一度軟磨硬泡把他請到了郯縣,面談之後,卻依然被拒絕了。陶謙因此將其拘押起來,若非趙昱相救,說不定早就被殺掉了。

由此可見,陶謙對名士確實很重視。

現在突然這么說,難道是心中的積怨所至嗎?

對這個話題最敏感的是諸葛亮,士族的身份,一度是橫亘在他和青州之間的一道障礙。正因如此,接到石韜的邀請後,叔父諸葛玄和兄長諸葛瑾都毫不猶豫的當場回絕,諸葛亮是自己偷跑出來的。

在青州待了大半年,諸葛亮漸漸適應了王羽的思路,但他依然認為,王羽是個奇怪的人,遍數當世,恐怕也不會有人和他擁有相同的理念。誰曾想,以老成沉穩名聞於世的陶謙會在這方面與王羽達成一致。

他大為好奇的望向陶謙,沒有追問,因為他知道不需要,老人今晚就是要一訴衷腸的。

「各位應該都很奇怪吧?其實沒什么可奇怪的,老夫本就是寒門……呵,或許連寒門都算不上的卑微出身……」

陶謙苦笑著說出的一句話,給眾人帶來了更大的驚異。

要知道,在中平元年的大亂之前,寒門的上升渠道是很小的。小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戰亂給天下蒼生帶來的是苦痛,給諸多寒門子弟帶來卻是機遇和希望。

陶謙的宦途是很平坦的,比很多名門出身的名士還順暢。從茂才,到尚書郎,然後從中樞外放,先後出任舒縣令、盧縣令,其後遷幽州刺史,徵拜議郎。整個軌跡一直都在上升。

這其中固然有能力的因素,但在大漢的官場上。要是沒有家族的力量在背後支撐,他根本不可能這么一帆風順。上千年約定俗成般的習氣,豈同一般?何況,越是在王朝的末代,頑固守舊派就越多。以草根的身份,想從荊棘中趟出一條血路又談何容易?

如果陶謙說的是真的,那王羽覺得,老人的經歷比最著名的草根劉備還要勵志。後者的手段到底經不起推敲,不管成功與否,單數被他坑過領導、老大,幾乎就遍及了三國群雄。

相對而言。陶謙才是一步一個腳印兒的踏實草根。

不過,隨著陶謙的解說,王羽很快明白對方的苦笑從何而來了。

陶謙的經歷的確很能給後世草根提供想象空間,他在仕途上的助力。是因妻族而來的。蒼梧甘氏乃是地方上的望族,家主甘公卻只有生女兒的本事,一直沒有子嗣。

偌大的家族中當然不可能沒有男丁,可卻也沒什么成氣候。有潛力的。甘公琢磨著,反正也是這樣了。與其在族中找個人湊合,不如干脆把女兒利用起來,招個上門女婿繼承家業。

挑來挑去,就挑到了出身寒微,有任俠之名在外的陶謙。

就這樣,陶謙成了讓後世吊絲最艷羨的,娶了個好媳婦,少奮斗了幾十年的典范。

當然,甘家只是地方豪強,頂多只能給陶謙提供個起步點,後面還是要靠陶謙自己努力的。但反過來說,如果不是漢末上品無寒士的朝堂格局,陶謙用不著甘家的幫助,也能有所作為。

聽到這里,王羽開始理解陶謙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了。

從古至今,上門女婿都不是好做的,華夏傳統的大男子主義本來就重,吃軟飯的在外人看來很風光,但不為人知的苦楚可多了去了。

王羽不知道陶謙的家庭情況,但他卻親眼見證過牛輔的悲慘入贅生活,那位甘公肯定不會象董卓那么蠻橫,但在甘家,陶謙肯定也是要敵人一頭的。

老陶對門閥制度的憎恨,便由此而生。

「公節在河內橫征暴斂,雖然大家表面上都說,他不尊重朝廷法度,對士族不敬,但實際上,誰都知道他是被逼急了,沒錢沒糧也沒援兵,要他拿什么勤王?」

說完自己的事,陶謙重新將話題引回王羽身上:「後來鵬舉你禍水東引,趁機收編了豪強聯軍,別人都只說你狡詐,可老夫卻看得出,你與公節不同,你是完全沒將士族放在眼里。」

王羽愣了愣神,陶謙指的應該是自己殺韓浩的事,那會兒自己考慮的不多,就是有人惹上門就殺了,自家老爹好容易搶到的錢糧,也不能落在別人手上。就是這么個思路,落到陶謙眼中,卻成了自己沒有門第之見的證明,王羽也覺得挺奇妙的。

「中平二年,涼州邊章、韓遂反,皇甫義真與老夫一道統兵伐之,尚未建功,就被朝中奸佞構陷罷官去職。時人都說,皇甫義真得罪了張讓、趙忠,可真正通曉時事朝局的人誰人不知,十常侍當時的對手是外廷的士黨,與皇甫義真何干?」

陶謙用憤慨的語氣提到了又一樁秘事:「其實就是張伯慎那一干憑借家世的幸進之人,嫉妒義真的戰功,在後面動的手腳,讓張讓等閹豎誤以為義真是士黨中堅,正在策劃揮兵回京,行清君側之事,故而捏造名目,群起攻訐之……」

王羽聽得無動於衷,龐統和諸葛亮卻極為驚訝的彼此互望了一眼。

黃巾起義給了東漢王朝極為沉重的一擊,但隨著張角兄弟被皇甫嵩等名將掃平,局勢卻也未必沒有恢復平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