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五章 定北諸事(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623 字 2022-11-22

王羽於是就問,他覺得什么地方比較合適?難不成要去歐洲或者非洲?

太史慈笑了,抬手一指,竟是直接指向了美洲,他覺得這地方才夠大,征服這里才算威風。

王羽覺得很有趣。

樂觀估計,在他和太史慈的有生之年,大漢帝國的勢力范圍也許能擴張到歐洲,和羅馬帝國開戰——歷史上西遷的匈奴人走了兩百多年,才最終在多瑙河流域定居。匈奴是喪家之犬,有中原支援的漢家諸侯們應該用不了那么長時間。

但美洲……王羽認為,以這時代的技術水准,能探索到美洲就不錯了,想征服美洲,至少也要等到兩三百年之後,距離太遠了,幾乎是要橫跨太平洋,比歷史上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程要遠得太多。

就算有船隊能抵達,等到形成固定航線,大批量移民,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去了。

這些當然都是後話,王羽也不會給心腹大將潑冷水,人生么,有個目標總比沒有強,太史慈這種人,還指望他能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過一輩子不成?

閑扯完了,精力還是得放到正事上來。

兩軍出塞北進,涉及的事務不是一般的多。組織人力,調配物力這些事有諸葛亮等幕僚們張羅,倒是不用王羽多操心,但身為君主,他同樣沒辦法獨善其身,光是在一邊看熱鬧。

蜂窩煤的制作方法雖然沒對二公孫保密,但公孫瓚對這些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軍中也沒有擅長機巧制作的人,直接一甩手,把這些事都甩給王羽了。

用他的話來說,武人只要能握刀就好,還管刀是怎么打造出來的?鵬舉你只須給這些東西標好價格,到時候方便兒郎們換取就是了。

公孫度倒是沒公孫瓚這么偏激,不過在參觀完青州軍的匠坊之後,他也放棄了自行制作的初衷,而是向王羽提了個新建議。他提出讓遼東的工匠到青州待一段時間,在匠坊里做學徒也行,能擇取優秀者去泰山書院進修就更好了。

用太史慈的話來說,公孫度這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人還沒進門,心思就歪了。這不明擺著要來偷師么,還不交學費的……

王羽當然不會在意,本來也不是啥特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學就學唄,藏著掖著就能防住偷師的嗎?後世盛行全球的華夏山寨怎么來的?

青州現在的優勢不是一兩項新技術,而是摒棄帝王之術後,全面普及教育後,逐漸形成的對生產力的推動。

前世有人說,華夏歷史上不普及教育,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但王羽覺得這說法挺扯淡的,遠的不說,在隋朝末年的時候,經歷了那么長時間且激烈的戰亂,幾大官倉的糧食,最多的竟然一直吃到了唐朝中期,方才消耗殆盡!

這是何等驚人的積累?

這么多糧食,拿出來一個糧倉,就足夠養活幾千上萬個教書先生一輩子了吧?

古代的教學無非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也不需要大型圖書館,更不需要電氣化教室甚至實驗室,普及教育,真的很難嗎?

無非還是儒家那套統治學說罷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有全面的愚民政策,才能確保高門大閥的壟斷地位。

有念及此,王羽又怎么會擔心公孫度偷師?他樂不得多幾個效仿者呢。

這些與新技術相關的事情,王羽就沒的推托了,盡管他一直都在強調,自己只是閱讀量大,從一些古籍中看到的奇聞軼事比較多,對技術什么的是一竅不通的。

但工匠們雖然大多情商不高,但卻沒有傻子,誰也不信王羽這套規鬼話。表面上點頭哈腰,各種說辭一律記下,但一抬頭就拋到腦後去了,熱情而謙卑的向王羽請教,蜂窩煤的工序還能如何精簡,羽絨服的制作還有什么注意事項,怎么將其完美的嵌入到流水線之中……

沒辦法,黃家妹子不在,王羽也只能硬著頭皮指點關竅了。

當然,這只是旁枝末節,他的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軍國大事上面。北疆諸事已經有了定論,雖然一時還脫不開身,但他的注意力必須要向中原轉移了。

還是那句話,構想再宏偉,也要在平定中原之後才有實現的希望,而正聯袂進逼而來的三個對手,哪個都不是好相與的,不慎重應對怎么行?

「曹操,孫策,馬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