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1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2737 字 2022-11-2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三國第一強兵最新章節!

黑山軍易幟,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只是張燕性格執拗,如今黑山軍的實力也比歷史上要強很多,所以還是要下點功夫來說服。

王羽想著反正勸一個也是勸,兩個一起勸也不耽誤什么,於是干脆把主動前來的高干也召了來。

他還想過親自走一趟西三郡,以表示誠意,增強說服力,卻被諸葛亮勸阻了。雖說張燕不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誰知道面對青州略有些咄咄逼人的勸降,張燕會做出什么反應?

要知道,近年來,往來於邯鄲城的時節可是一點都不少,人心難測,以黑山軍的重要性,根本就不值得冒這個風險。

王羽想想也是,這才將會面地點設在了接近魏、安平兩郡交界的陽平亭,以飲宴的名義邀請河北最後的兩股獨立勢力的首腦來商談。

亭中的石桌上擺滿了酒菜,王羽酒量普通,另外兩人滿心憂慮,心思根本沒放在酒菜上,酒宴進行了小半個時辰,桌上的東西基本還是原樣。

王羽說是要講道理,卻沒急著說話,而是將筷子拿了起來。高干本也是屏息凝氣的靜聽,見狀也是一愣,剛才說的煞有其事的,可現在這模樣……莫非還要先墊墊肚子,才好講道理么?

王羽當然不會那么無聊,他只是將筷子當做道具而已。只見他將筷子一分為二,舉起其中一支,緩聲說道:「中原素有『士農工商』之說,管子他老人家的原話是: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後人穿鑿附會,硬是將其做了個排行,看似有理,實則可笑……」

管子是記錄春秋名相管仲言行事跡的書籍,做為春秋五霸齊桓公的首要輔佐者,管仲當然是個很了不起的人。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都時常以管仲自詡。後世的儒家更是對其追捧得很,可見其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士農工商的這個概念,正是出於管子。後世的說法普遍認為,這句話是對社會上最主要的四個行業的排行,但結合全句來看,管仲的本意未必就是如此,所謂石民,其實就是柱石之名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說。士農工商乃是國家柱石。

考慮到管仲的治政風格,特別是大名鼎鼎的興齊三策,王羽認為,這句話很可能是被歪曲了。他當然沒興趣做學術研討,只是想拿這句話來引起話題罷了。

「士者,立德於心。建功於世,宣功德於言,澤被後世。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很虛,和社會繁榮程度的關聯不大,暫且不論。歷代君主皆重農而抑工商,卻不知這三者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民以食為天,溫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農人耕耘勞作,收獲糧食,才能讓人不至於被餓死。故而重農沒錯。如果農耕不力,收獲的糧食不足,勢必飢民四起。天下動亂,故所謂無農不穩。」

「但要滿足溫飽,光有糧食是不夠的,還要建起房屋,制作衣袍,方能御寒。如果單靠一家一戶獨立操持,也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看似很美好,實際上卻會使社會陷入停滯,也沒辦法真正滿足人們所有的**,更無法抵御天災**之類的傷害。」

「所以要有專門的工匠,從耕作中脫離出來,專門磨練技藝,大量制作各種各樣的用具出來,使得勞作更加省力,生活更加便利,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而商人的作用是互通有無,沒辦法獨立存在,只有得到了農人耕種出的糧食,工匠制作出的用具,交易往來自然無從提起,所以,本將以為,管子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三個行業的重要性有高下,而是順序本身就有先後。」

王羽的這番話和主流觀點是有偏差的,但張燕讀過的書不多,只要邏輯沒錯,接受起來倒也不難。他點點頭,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將軍的意思是,光是農和商還不夠,青州的繁榮是因為農工商並重?」

「可以這么說……」王羽稍稍松了口氣。

現在儒家還沒形成絕對壟斷的地位,如蔡邕等那些飽學鴻儒並不迂腐,而且他們見識廣博,探討問題的時候往往舉一反三,很是省力。最麻煩的反而是那種似懂非懂的半吊子,因為懂的少,他們會死死抓住自己所知的知識或理念,根本說不通道理。

從西三郡之前的治政當中可以看出,張燕就有這個傾向。

張燕的治政理念,完全就是照搬大漢朝從前那一套,唯一的區別就是略有些死板的平均主義。如果張燕也是個抱殘守缺的,那今天能不能勸服對方,王羽就沒什么信心了,現在看來,道理還是能說得通的。

「不過,就算西三郡同樣三業並重,繁榮程度也應該是比不上青州的。」

「那又是何緣故?」張燕眉頭一皺,但表現得還算耐心。

「一來青州占了先機,把河北至淮泗一帶數得著的工匠都網羅到了一起,西三郡現在再想奮起直追,這個過程肯定是比較漫長的。二來三業並重說起來容易,其中的牽扯卻千頭萬緒,稍微把握不好,那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張燕愚魯之人也,還望將軍明言以解惑。」張燕聽得似懂非懂,神情卻非常認真,用不著別人教,他也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青州繁華無雙,研究的人何止車載斗量,但至今也沒聽說誰了解得比較透徹,始作俑者的王羽當面講解,這種機會可說是千載難逢。

「就像是這筷子一樣,沒有農工,商業便是無根之萍,這是傳統的理念,沒有商人,徹底的農業也是一潭死水,飛燕兄對此應該有些心得……其實,沒有欣欣向榮的工業。商業同樣繁榮不起來,正如現在青州向外輸出的商品,利潤最大的是什么,還不是成本不值一錢的紙?」

王羽將兩根筷子分開,又隨手從張燕面前拿了一根,然後將三根筷子彼此相倚的靠在一起,像是堆起了一堆篝火一般。

「任何有偏重的經濟模式。都像是單一的筷子,立不起來,也沒辦法向外延伸,我稱之為單線模式,是畸形的,無論如何維護,也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繁榮興盛。就算是某兩個行業並重的模式,雖然能平地而起,但終究不夠穩固。只有三業並重,彼此促進而不妨礙,方有長治久安之效。」

王羽將筷子架穩,看向張燕,悠然問道:「飛燕兄有造福於民的心願,也有踏踏實實學習的心性和決心。但飛燕兄可知如何把握三業之間的尺度嗎?」

張燕默然。

他一個草根出身的教徒,讀的書有限,見識也有限。也就是這兩年執掌西三郡,才算是對治政有了些概念,更是直到最近,才對商人有了改觀,哪里答得出這么超前的命題?

「如果飛燕兄直接照搬你理解的青州模式,大力在轄內鼓勵商業,很可能會形成人人趨利,囤積居奇,土地兼並的局面出來。因為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樣也是對工業沒有概念。所以商人們賺了錢,只會將目光投向土地,豪強兼並土地是用強的。商人兼並土地是用買的,方式不同,但結果卻沒什么不一樣……」

王羽給張燕描繪的場景並非杜撰而來,遠的近的,兩千年的歷史中,有太多可以借鑒的例子了。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紀,一個國家從抑制商業陡然轉變到另一個極端,帶來的後果是何等的驚人,王羽可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切身體會,描述起來自然也很形象。

從某種角度來說,張燕在西三郡的治政方式,的確和王羽所經歷過的有些神似。

「這,這……」眼下中秋將近,河北的天氣已經有些微涼,在河畔的涼亭中,河風習習吹過,溫度很是宜人。但張燕的頭上、臉上卻都是汗水,一方面是思考累的,在頭腦中推演出一部分結果之後,他又被嚇得不輕。

王羽的話雖然都是推測,但從邏輯上來說,是完全有可能的。從前的執政者抑制商人,一方面是因為商人不安分,另一方面,還不就是認為商人趨利無德,會影響世風嗎?

自己從傳統模式突然轉變為重商模式,又有青州這個例子擺在那里,搞不好西三郡的風氣真的會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

人人趨利的國度,怎么可能是塊讓人安居樂業的樂土?

「本將治政數載,看似風光不盡,實則也是戰戰兢兢,不敢稍有懈怠,如履薄冰一般。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本將今日方才有所體會啊。」王羽這句話說的也是頗有感觸,治政比打仗可是復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