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 / 2)

千金記 石頭與水 1674 字 2022-11-2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千金記最新章節!

宋耀沒把老娘帶走,倒是把宋嘉讓帶去了福建。

秦崢已經辭了家學的功課,在家准備秀才試,宋嘉讓讀書上無甚天分,他也不願繼續在學里做那孩子頭去,與父親商量了,跟著二叔出去長些見識。

宋榮想都未想便允了,倒是老太太許多不舍。這些孫子孫女,唯有宋嘉讓是自幼在她身邊養大的,又是長孫,感情自然不同。宋耀臨走,老太太也沒他個好臉兒,一味道,「南蠻子的地界兒,有甚好去的!」兒孫都上趕著去那處!

宋嘉讓早安慰了祖母無數好話,無奈老太太依舊如此,只得笑笑,不說話了。

宋榮叮囑兒子兩句,「聽你二叔二嬸的話,好生照看弟弟們。」對於長子,宋榮的教導方式自有不同。宋嘉讓走不了科舉,日後前程,宋榮還在斟酌,他也願意長子多出門開闊眼界、長些見識。即使宋嘉讓不說,過幾年也要攆他出去。如今他自己有這個想法,再合乎宋榮心意不過。

大哥要走,宋嘉諾也怪不舍的,尤其堂兄弟們來了,大家玩兒的都很好,一下子四個兄弟都走了,宋嘉諾道,「大哥,你可得早些回家啊。」當然,宋嘉諾素來會說話,自幼便是一套一套的,「父母在,不遠游,家里祖母、父母、大姐姐、二姐姐、我,都惦記著大哥,盼著大哥回來呢。」

「知道了。」宋嘉讓倒無所謂,一幅沒心沒肺的模樣。

宋嘉言笑嘻嘻地,「出去就好好玩兒,別急著回來。」話剛說完,挨了老太太一記拍。

一家子啰哩啰嗦的說了半日話,宋耀便帶著老婆孩子侄子手下走了。

老太太嘆了半晌的氣,好在有宋嘉言在一畔陪著說話兒寬解,第二日便也無事了。一家子依舊安安穩穩的如同往日般,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學規矩的學規矩,理家事的理家事。

倒是秦崢如今頗有了幾分牛皮糖的架式,他每至宋榮休沐必來請安,兼請教文章。宋榮畢竟狀元出身,哪怕多年公務繁冗,狀元底子還是在的,看一看備考小秀才的文章實屬小菜一碟。

秦崢厚著臉皮來了,甭管宋榮說什么,都是一幅死都不走的架式。若是宋榮不見他,他就去陪著老太太說話,這就更能見著宋嘉言了。若是不叫他進二門,他就在前院小廳里坐著,一坐一天,那耐心耐性,宋榮如今是深知當年安國老侯爺之苦也。

且,深深覺著秦崢這小子真是錯投了秦家胎,竟無師自通的得了他家二弟的真傳,簡直能煩死宋榮。

秦崢拿出這樣的本領來,宋榮也只得抽空指點他一二。

宋榮不知道的是,秦崢倒不是得了他家二弟的真傳,秦崢是得了他家祖父的指點。那日秦崢回去,秦老尚書私下問了他好半天,連秦崢說了什么話,宋榮說了些什么,秦老尚書都仔仔細細問的一清二楚。之後,就給孫子出了這個主意。

秦老尚書如是道,「若我是宋子熙,知道你母親這樣行事,也舍不得把女兒許給你。你若是真對言丫頭有意,就不能在如往時那般斯文矜持了。」如此指點孫子一二,道,「在長輩面前做小伏低,不算什么。子熙本就有絕世之才,就是人人贊你,要我說句公道話,你天資尚不及他當年。你生於秦家,自幼名師教導,宋家卻是真正的寒門出身,宋家能有今日,全靠子熙一手打拼出來。這樣的人,縱使你不是想求娶他的女兒,也是值得你敬重學習的。」

「他三元出身,說到科舉,誰能比他更精通此道。你若能得他指點,這條道就能比別人更加順暢。」秦老尚書道,「就是如今,他出門應酬,都不知有多少人家子弟想求他指點文章呢。」秦老尚書亦是科舉出身,不過,他考了十幾年才中了進士,自然比不得當年宋榮少年登科。到這把年紀,早過了爭強好勝的歲月。如宋榮年紀時,秦老尚書不過剛剛進士及第。如今,宋榮卻已是正三品之位。

秦老尚書道,「原本我也是想讓你跟子熙求教文章,若無你母親失言之事,憑我的面子,子熙不會拒絕你。只是,有了這件事,我倒不好出面了。你就自己去吧,叫子熙看到你的誠心,他自然會教你的。」

有老祖父在背後出謀畫策,秦崢自己也穩得住,宋榮到底是長輩,就是為了面子計,也不好總是為難秦崢。

宋榮道,「你這文章,四平八穩,中秀才應該沒什么問題。」由文及人,秦崢性情沉穩,遠勝同齡少年。

秦崢道,「明年秀才試,後年就是秋闈了。」若尋常人家,買個監生的功名,不必秀才試,直接秋闈也是可以的。只是,秦家這等門第,素以買監生為恥。

「秋闈的話,勉可一試。」秦崢的文章平穩,勝在平穩,亦敗於平穩。秦崢並非劍走偏鋒的性子,但,若平穩的文章想出眾到令人眼前一亮,這其間的底蘊見識,可不是尋常積累便能做到的。倒不是秦崢資質不行,是他的年紀。這樣的年紀,哪怕有名師教導,眼界都是有限度的。

「秀才、舉人,考的是文辭錦綉。到了春闈,天下舉人,有幾個不是文辭錦綉的,想在這上面出挑,除非是絕世天才。」宋榮道。

秦崢點了點頭,恭恭敬敬的請宋榮為他指點文章,回家後更是加倍用功,勤學不息。

與在家學隨大溜跟著先生念書不同,名師效應在秦崢身上尤為突顯,他本就資質上乘,宋榮指點他文章,並未有敷衍的意思。資質有了,又肯用功,若沒進步才有鬼呢。

就是秦老尚書看了孫子的文章,心下亦是驚喜,叮囑道,「對子熙,要待之以父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