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冬天里的三把火(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清漢帝最新章節!

「世青,不計較年齡的話,那我也來湊湊熱鬧了。」福康安笑著說道。

「福大帥!有禮有禮了!」陳世青急忙說道。[]

「和大人也在啊!」福康安笑著點了點頭說道。

「呵呵,今天不是世青第一天當總督嗎?這不就來湊湊熱鬧了,犬子也在白虎營內任職,所以就過來看看,你還別說,這白虎營像模像樣的,本官看好世青的白虎營,白虎營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的,對不對世青?」和珅笑道。

「有了和大人和福大帥如此的重視,世青說什么也不能讓大家失望了呀!」陳世青說道。

「世青,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我的弟弟,福長安,今天到這里來,也是來看看你的白虎營的。」福康安指著福長安說道。

福長安也是一員清朝名將,是和珅的親信心腹,建立了不少的戰功,有一定的眼光,此刻他和和琳對陳世青的評價差不多,都是有一定的肯定的。雖然,陳世青很年輕,但是陳世青並不驕傲,加上戰功卓著,做事情有板有眼,真的很難讓人挑出什么毛病來。

「原來是福大人,有禮了!」陳世青笑道。

「貝勒爺過獎,貝勒爺這白虎營就在下來看,確實不錯,比我帶兵有本事多了,到時候,白虎營訓練完畢了,還希望貝勒爺可以挑幾個人才給我,讓我解決一下我的軍中人才不足的問題啊!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貝勒爺能收下一些我們軍中的人才,進行訓練,這樣才能讓我們整個大清的王師,都成為虎狼之師!」福長安由衷的說道。

這一句話倒是真刺激了陳世青,對啊,我怎么把這忘記了呢?我培養一支幾百人的軍隊,意義何在?就算是種田,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子底下,你也沒有什么可種的余地,硬實力的東西,在體制內是沒法種的,只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種軟實力。

這軟實力是什么,硬實力是什么?

硬實力那得是控制的人口,土地,軍隊,金錢等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東西,這才叫硬實力,硬實力顯然就不是那么好去控制的東西。但是軟實力就不一樣了,就算是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底下,也可以去做,比如道德,比如名聲,比如威信,比如戰功,比如培養人才等等,這些都是軟實力。

陳世青如果可以和老蔣一樣,用培養人才的方式,教出許許多多自己的嫡系人才,進入全國軍營之內,建立自己的人才體系和勢力范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比如紀曉嵐,門生滿天下,但是他們都是文人,唯有陳世青是一個可以培養出硬碰硬能力的武人。

和珅的手下也是遍布天下,而且是文武皆備,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而不是真正的忠心嫡系。陳世青要做的就必須是籠絡到願意和自己一起共同進退的人,這樣的人,必然要是從一開始就有感情的,不是發小也要在人家發跡之前建立感情。

如果陳世青的白虎營可以作為一個軍校的性質,向全國去散播人才的話,那么革命的種子就灑下了……

而且,陳世青是皇室的人,是貝勒爺,是額駙,乾隆對陳世青的防范之心要低很多,真正的大毒蛇,應該是潛伏狀態的,在關鍵時刻,一躍而出……

由此,陳世青還覺得自己需要進一步的強化自己,光是軍事學校不夠,還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控制,否則還是不行。老蔣倒是真的有了黃埔嫡系,還是失敗了,思想教育不夠,人家到時候都投降了。沒幾個人願意賣命的,這些人雖然不能說都是趨炎附勢的小人,但是也都是一些不能跟著你共同患難之輩。

要策動更大的大環境去容納自己的飛躍,陳世青還需要播撒更多的種子,比如建立一些黨派,宣傳自己的思想,就像明朝東林黨一樣,掌握輿論,贏取人心。一切要做的低調一些,讓一切在潛移默化中前進,讓子彈飛一會兒……

「世青,下一步是不是要分發裝備了?」福康安看著這地上大小幾十箱子的裝備,好奇的問道。

「哦,對對對,好了,各位大人都來了,那我們就正式開始吧!」陳世青穩了穩自己的心情,現在到了分發裝備的時候了,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最後一把火,要燒好了!

第一把火燒的是將士之間的關系融洽,第二把火燒的是皇權國威對於軍心,自信的建設,第三把火才是和陳世青有關系的地方,就是要收攏人心。

「張懷德!」

「在!」

「好好干!」陳世青笑著把第一份裝備包遞給了張懷德。

這一份裝備包里,有兩套軍服,一把匕首,兩雙軍靴,一份軍餉,一把戰刀,一張弓……

這是區別於其他各部軍隊的裝備,每一個人,每一個士兵都可以提前得到自己的軍餉,而且軍餉由最高長官直接分發,杜絕了任何貪污的可能性。裝備也是一般士兵的好幾倍,這樣一個重金打造的部隊,如果不能有人家普通地方部隊幾倍的戰功,則就會引起人家的不滿,人家就會問,你們也沒有什么戰功,你們憑什么可以有這么好的待遇?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好日子不好過,你要有本事去維持他!

「艾那!」

「董啟福!」

「陳知秋!」

「張玉豪!」

……

陳世青很快就發現了自己是在沒事找事做,花錢買罪受,這一份裝備包可是大大的一包啊,好重的,六百多個人,這就是六百多下!這換了一般人,不累的吐血就算不錯了,也就是陳世青的體能優勢明顯,力氣大,否則現在也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