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反戰的英國(2 / 2)

大英公務員 青山鐵杉 1546 字 2022-11-29

「憑借我們當前的實力對美國施加影響,確實是很難。如果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能夠站在我們一邊的話,可能會容易的多。」愛德華·布里奇斯心里清楚,讓美國冷靜下來,僅僅依靠英國自己是不夠的。

「說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本身就很難。」艾倫威爾遜苦笑道,「以我對兩國的了解來看,加拿大倒是和我們有共同語言,但是加拿大距離美國太近了。澳大利亞人的心態和美國差不多,十分熱衷於參加戰爭,只不過以前是跟著英國,現在是跟著美國。當然我同意,本著坦誠的態度,把我們的擔心告知兩國,一旦局勢最後失控了,也算是我們提前提醒過了。」

雖然艾倫威爾遜覺得沒什么作用,但坦誠相告提醒還是沒有問題的。

要是一切順利,榮光歸於美國,要是最後引起了一系列的悲劇後果,當然也要美國獨自承擔。

雖然歷史上在整個戰爭期間,艾德禮內閣都保持了極大的克制,英國以美國三分之二的軍力,貢獻了美國三十分之一的地面參戰軍隊。

但艾倫威爾遜還是認為不夠的,如果讓他實話實說,最好是不參戰。美國又不掏英軍的軍費,憑什么要冒著英資企業被沒收、和失去以香江為核心獨占和中國貿易渠道的風險摻和進去。

和歷史不同的是,現在馬來亞因為華人占據多數,橡膠和錫礦對英國的經濟促進作用因素,一旦馬來亞陷入不穩定狀態,英國剛剛才有起色的經濟又會出現問題。

關於用三國占領區合並以及正面回應美國,關於建立跨大西洋軍事同盟的事情作為交換,換取英國不出動陸軍參與到戰爭當中,美國已經賺大了,這種情況下,華盛頓還想要怎么樣?

隨著朝鮮軍隊狂飆突進,美軍不斷撤退的同時,返回倫敦的艾倫威爾遜,就是從地理形勢、歷史傳統、同時借鑒蘇聯成立初期極具冒險性的對外政策,加上英國利益受損的預估。

向工黨政府表明,本次戰爭風險巨大,美國人認為自己天下無敵的事情,僅僅就是美國人自己這么認為,本次戰爭沒有華盛頓想象中的這么容易贏。

同時關於英國在本次戰爭的立場,也通過輿論告知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英國出於傳統感情,非常想要助美國一臂之力。但英國不能一邊組織五國聯防遏制印尼,一邊在歐洲和蘇聯對峙,同時組織遠征軍開赴聽都沒聽過的地方。

而且支持的對象,僅僅五年前還是日本的一部分,東南亞被俘的盟軍士兵,很多都是韓國人看管的。

如何制造反戰氣氛,根本不用艾倫威爾遜一個白廳公務員操心什么,政治家只要想不參加戰爭,自然就有應對之策。

比如這幾天,工黨各地的地方組織的反戰信就突然增多起來。二戰退伍士兵組織的反戰請願,尤其是在亞洲戰場當中,曾經被俘而僥幸歸來的戰俘,就對幫助一個曾經是日軍士兵主要來源的地方打仗十分不滿。

輿論是需要引導的,比如艾倫威爾遜發現了反戰輿論的不專業之後,就表示可以著重報道類似奧地利、泰國在戰後受到的懲罰,而韓國安然無恙的事實。

奧地利的情況是歐洲所有人都知道的,和德國本土待遇一樣被四國分區占領。至於泰國有賴於一個卑微社會公器的遠見,在戰後馬上被秋後算賬,割讓了克拉地峽。

集中報道在二戰尤其是參加過東南亞戰事的退伍士兵身上,聲稱韓國人當時就是日本的一部分,在戰俘營對盟軍士兵的殘忍對待,少不了韓國人的功勞。

一時間,英國的反戰輿論徹底被帶起來了,在有這樣的氣氛之後,艾德禮首相的工黨政府正式開啟了和華盛頓的溝通,表示不要在最困難的問題上把英國卷進去。

英國願意為了保衛歐洲貢獻更大的力量,但是在朝鮮半島的問題上,本就和英國無關。

而且當前美軍不斷撤退的事實,很難讓英國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抱有信心。

但就算是如此,英國仍然願意出動海空軍,協助美國穩定半島局勢。這已經是英國現階段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

這算是英國本屆政府,正式向美國發出信號,有限干涉英國是支持的,至於其他的問題,比如派出地面部隊,英國有心無力。

至於艾倫威爾遜本人,當然在做十分重要的事情,比如和赫本學芭蕾舞。公事也有,他不是正在為馬來亞奔走,找大白約克的優良種豬么?

當前美軍節節敗退的事實,確實很讓華盛頓難堪,但這不代表五星上將麥天皇。在東京的為日本排憂解難麥天皇,顯然就沒有英國人這么膽小,就算美國大兵在不斷撤退,麥天皇仍然認為他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