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 軍事改革(二)(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我欲揚明最新章節!

夏言坐回到原位上,給朱厚熜上了一堂軍制史課:

中國古代的兵制分為征兵制和募兵制兩種。征兵制的好處是全國皆兵,有事召集,事定歸農,兵員素質好,來路清楚,平時軍費開支少;缺點是兵員都出自農村,如有長期戰爭,便影響到農業生產。募兵制的好處是應募的多為無業游民,當兵是職業,訓練時間較長,作戰能力較高,兵員數量和服役時間不受農業生產的限制;缺點是平時要維持大量的軍隊,軍費負擔較重,而且兵員大部分來路不明,沒有宗教家庭的牽掛,容易逃亡和叛變。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初,采納在民間極富傳奇色彩的神奇軍師誠意伯劉基劉伯溫的意見,折衷於征兵制與募兵制兩者之間,確立了衛所軍制,取全國兩百萬戶百姓為軍戶,世襲從軍,軍籍由五軍都督府掌管。為了保證固定員額的滿員,律法規定軍人必須娶妻,世代繼承,如無子孫繼承,則由其原籍家屬壯丁頂補,使全國的常備軍始終保持在兩百萬左右。

明軍的組織分為衛、所兩級,五千六百人為一衛,長官稱為指揮使;衛分為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長官稱為千戶;千戶所下分十個百戶所,各百戶所一百一十二人,長官稱為百戶;百戶下有總旗二,小旗十,一個總旗領五個小旗,小旗領軍士十人。衛所分布根據地理險要而定,小據點設所,關聯若干據點的設衛,集合一個軍事地區的若干衛、所,設都指揮使司,全國共分十七個都指揮使司,作為省一級軍區的最高軍事統率機關,長官稱為都指揮使。

……

說了半天都是眾所周知之事,朱厚熜不耐煩了:「夏閣老有話還請明言。朕說過,國事倥惚,變在俄頃,各級官府衙門議事要提倡開短會,御前會議更應做出表率。」

夏言只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衛所軍制乃是皇朝祖宗成法,貿然撤裁恐引起軍隊混亂。而時下嘉靖新政剛剛開始,宗室勛貴、官紳士子怨氣很大,在這種朝局激盪、人心惶惶之時,軍隊一定不能亂。所以,作為負有統御百官、調理陰陽之責的內閣輔,他認為現在絕對不能提出撤裁衛所,如果皇上對衛所軍備廢弛之現狀不滿,不若效法景泰年間舊例,重建京師營團軍,作為對衛所軍的補充……

擔心皇上對營團軍制不甚了解,夏言又耐心地給朱厚熜講了京師營團軍的由來:永樂年間因朝廷屢屢興師北伐蒙古,明成祖朱棣便在京師創建了南北大營,後來朝廷相繼建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後移治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等九個軍事重鎮,俗稱「九邊」,京師南北大營的兵馬便6續調往各邊鎮,改編為九邊軍,京畿重地只剩下拱衛皇城的御林軍和維持京師安全的五城兵馬司軍隊。英宗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後,鑒於京師過於靠近北方邊境,卻又缺乏強大兵力集團的保衛,有「救時宰相」之稱的兵部尚書於謙便建議設立了京師營團軍,作為朝廷掌握的一支戰略機動力量,拱衛京師並隨時策應各邊鎮,在根本談不上兵力遠程投送的冷兵器時代,這樣的軍事部署甚為相宜。可是,其後明英宗朱祁鎮經「奪門之變」復辟之後,冤殺於謙,也就因人廢言,將於謙提議的京師營團軍給撤銷了,明軍兵力部署又走回到了過去的老路上。如今皇上上承舊制恢復京師營團軍,料想那幫武將也無法說三道四……

夏言還沒有說完,朱厚熜的臉都紅到了脖子根,自己考慮問題太過草率操切,總想一蹴而就,卻根本就沒有想到實行軍事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帶來的惡劣後果。真是如同夏言說的那樣,推行嘉靖新政,尤其是實行官紳一體納糧當差,不但得罪了宗室貴戚,還將全天下的官員士子都得罪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軍隊再一亂,自己的皇位恐怕就汲汲可危了!當下忙不迭聲地說:「夏閣老此言甚是,甚是!朕一直不曉得什么才算是老成謀國,今日聽了夏閣老所言,方才知道這才是老成謀國之言!好好好,就依夏閣老所奏,遴選內地各省衛所精壯軍卒調往京師,重建京師營團軍,以正副指揮使掌之,為五品武職,並依國朝『以文統武』祖制,設監軍一職,為五品文職。如今韃靼虜賊甚不安分,屢屢犯邊,整飭軍備刻不容緩,兵部就依今日議定之事擬上條陳,明日早朝時當廷奏報,由內閣擬票,司禮監也即刻把紅批了,著有司即刻去辦!」接著,他笑眯眯地看著丁大夔,說:「丁部堂,今天晚上就辛苦你加個班,待國朝財政好轉,朕少不得要給你補加班費和夜餐補助的。」

丁大夔暗叫一聲苦:皇上竟然如此性急,這么重大的事情竟然讓他一個晚上就拿出條陳,這不是在要他的老命嗎?但既食君祿,就要忠君之事,他趕緊欠身說:「回皇上,為解君憂,臣不敢言『辛苦』二字!」

「能這樣想就好!」朱厚熜叫了一聲:「黃錦!」

「奴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