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督師之爭(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我欲揚明最新章節!

呂芳輕手輕腳走進東暖閣,對眼睛怔怔地盯著火燭,卻顯然已經神游物外的朱厚?輕聲說:「請主子恕奴婢多嘴,已近子牌時分了,主子也該歇著了。明日卯時還要上朝呢……」

「哦,子時了嗎?」朱厚?從沉思中回過神來,見是呂芳,便嘆了口氣:「歇不了啊!明日朝會之時就要宣布平叛大軍的將帥人選,朕還要再想上一想。內閣、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議案你也看了,對此有什么想法?」

「主子心如明鏡,誰該干什么誰能干什么,不是奴婢這種人能說的敢說的……」正在說著,呂芳就看到朱厚?把眼睛瞪了起來,忙改口道:「但主子既然問到奴婢,奴婢也不敢不明白回話。雖說軍國大事不可不慎,但內閣、五府和兵部有司各位大人們也知道分寸,已為此在內閣集議了兩天,再三斟酌,反復商議,這才拿出議俺恭請聖裁。依奴婢看來,他們最後擬定的人選也算適當……」

朱厚?也知道,呂芳這樣說倒不是敷衍塞責,內閣、五府和兵部擬定平叛大軍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師英國公張茂為帥,左軍都督府右都督、少輔威遠侯陳世昌副之,可謂煞費苦心。一來這兩個人都是年高資深望重的軍中碩勛,盡管也對新政頗有不滿,曾到皇宮哭鬧請願,但都對朝廷忠心耿耿,在京城薛陳謀逆事變中立場堅定,經受住了考驗;二來這兩個人都是跟隨成祖文皇帝靖難有功,受賜「奉天靖難」金書鐵券的勛臣之後,打從祖上起,這些大多定居北京的靖難勛臣就與南都那幫跟隨太祖高皇帝造反起家,受賜「開國輔運」金書鐵券的開國功臣多有不睦,一南一北老死不相往來,由他們率軍出征,不必擔心有通敵之事。

在集議此事時,前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師成國公朱至孝卻跳了出來,非要自請為帥,他和張茂官職、爵位幾乎不相上下,也與張茂一樣位列正一品的「三公」,自然不願意眼睜睜地看著張茂獨享平叛大功,兩位老國公在內閣吵得一塌糊塗,還差點動了老拳,最後還是嚴嵩暗中支持了與自己關系較好的張茂,答應由與朱至孝有姻親的左軍都督府右都督、少輔威遠侯陳世昌出任平叛軍副帥,才平息了兩位軍中元老的爭執。

兵部提出平叛軍以京師營團軍為先鋒,倒沒有引起任何爭議。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營團軍作為大明第一強兵,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其實背後還有更深一層原因:皇上對營團軍偏心得很,從火槍、手榴彈到刺刀,兵工總署有什么新式武器都先盡著他們,早就令其他各軍為之側目,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象攻城奪路這樣打頭陣、啃骨頭的事,營團軍不做,誰做?

因此,營團軍副指揮使戚繼光也就理所當然地升任正三品指揮使,他將帶著營團軍先行一步,與河南衛所軍錢文義所部匯合,在徐州城外安營扎寨,密切監視徐州叛軍,防備敵人趁平叛軍立足未穩便搶先動進攻。

這樣的安排與朱厚?的想法大致不差,他也並無異議。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人選,卻讓他躊躇了,在燈下枯坐了許久,也無法定奪。聽呂芳這么說了之後,他便將面前的一份奏疏推給呂芳:「你看看這份奏疏。嚴嵩這個老東西,偏偏這個時候來湊熱鬧,給朕出了這么大的一個難題!」

呂芳接了過來,才看了兩行,不禁失聲叫道:「嚴閣老要自請外任督師?」

按照朝廷「以文統武」的規制,如此重要軍事行動,朝廷應派一名文官擔任督師,統帥全軍。此職照理非兵部尚書曾銑莫屬,可他去年還是個正三品的侍郎,因韃靼犯境,前任兵部尚書丁大夔獲罪被致仕,他才署理兵部正堂,北京保衛戰之後升正二品,正位尚書,以這樣的資歷和人望,實在難以服眾。此外,平叛軍正副統帥張茂和陳世昌皆是公侯勛顯,一個是正一品的太師,另一個從一品的少輔,於情於理,朝廷也應派一名內閣學士出任督師,才能駕馭得了那兩位朝廷勛貴,軍中碩勛。因此,他很客氣地遜謝了,舉薦內閣分管兵部的閣員李春芳出任督師。

此議得到了內閣學士、戶部尚書馬憲成的贊同。李春芳對此也是志在必得,慷慨表示自己身為內閣輔臣,又分管兵部,率軍平叛責無旁貸。其他人都不好公開反對,就擬票呈送御覽。

可是,沒有公開反對並不等於沒有異議,內閣輔嚴嵩會後便上呈一封密疏,自請取代李春芳任督師,理由是李春芳久在內閣,又與夏言私交甚篤,官場中人有「夏李一體」的風評,是江南那幫亂臣賊子所指責的「奸黨」重要成員,這當然是那幫逆賊的狂悖之語,不足為信,但以他為督師,江南叛軍勢必人心驚懼,萬難招撫,不利於推行朝廷擬定的「撫剿並舉,以撫為主」的平叛方略。奏疏的最後,懇請皇上准許他退出內閣,將輔佐皇上推行新政,「有大功於家國社稷」的夏言復職,或由「久在內閣,通曉政務」的李春芳接任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