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聖言國策,執掌東荒,永盛大帝徹底坐不住了(1 / 2)

大夏文聖 七月未時 5873 字 2022-12-14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夏文聖最新章節!

往聖堂內。

隨著永盛大帝的聲音響起,一時之間這里變得無比安靜。

但誰能想到,在這個時候,永盛大帝會出現啊?

此時,學堂外,幾道身影出現,是永盛大帝與魏閑還有劉言三人的身影,兩個太監站在後面,永盛大帝負手而立,面上沒有任何表情,也不知道是喜還是怒。

「學生拜見聖上,願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剎那間,所有人起身行大禮,他們沒有官職,但卻是大夏書院的學生,算得上是天子門生,自稱學生問題不大。

哪怕是顧錦年,在這一刻也不由起身作禮。

不過對顧錦年來說的是。

還真是巧啊。

自己剛裝嗶說了一句話,皇帝就出現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後半句話沒說出來啊。

「錦年,你跟朕說一說,朕看看你的辦法有多簡單。」

永盛大帝面無表情道。

「聖上,學生還有一句話沒說完。」

顧錦年有些面露難色。

「什么話。」

永盛大帝問道。

「辦法更簡單,可我不會。」

顧錦年低著頭出聲,剎那間堂內學生不由低頭憋笑。

而永盛大帝卻有些沒好氣。

不過他了解顧錦年,這小子做事謹慎,真沒辦法也不可能亂說話的。

只不過不願意說罷了。

「出來。」

永盛大帝沒好氣喊了一聲。

當下,顧錦年一語不發,走了出去。

大約走了一炷香的時間,來到一處寧靜之地,老舅的聲音便不由響起。

「以後在外面說話要慎言,別什么話都往外面說,一但說錯什么,被人記下來,早晚要出事,你是世子,是朕的外甥,多少人盯著你,你心里沒數?」

拉著顧錦年出來,永盛大帝第一句話就是教訓。

他不怕顧錦年闖了什么禍,而是擔心顧錦年亂說話,容易招來是非麻煩。

「恩恩恩。」

「舅舅教訓的是。」

顧錦年點了點頭。

看到顧錦年這番表現,永盛大帝其實心里是挺開心的,不知道為啥,見到顧錦年他心情挺好的,但心頭還是有點無名火,所以借此機會,敲打敲打自己這個外甥。

「聽聞你建立了個什么麒麟閣,這事情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別搞成結黨營私,否則的話,舅舅都幫不了你。」

永盛大帝繼續開口,提到這件事情。

一聽這話,顧錦年不由皺眉了。

「舅舅,我這個麒麟閣,其目的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而且不允許閣內成員借助家族勢力,完完全全就是互相成長,望有朝一日能為大夏王朝添磚加瓦。」

「這事是誰告訴你的?這人心思壞啊,純粹就是想要挑撥咱們舅甥關系,舅舅您告訴我是誰說的,放心我對外就說是魏閑公公告訴我的,保證不給您惹麻煩。」

顧錦年一臉大義,好家伙我們中出了叛徒啊?

自己就是一群不懂事的頑童,隨便搞點東西出來,這都能被皇帝知道,肯定是有人偷偷說出去了。

可顧錦年這話一說,一旁的魏閑公公愣了,臉上一直保持的溫和笑容也瞬間僵住。

好家伙,不給陛下惹麻煩,就給雜家惹麻煩?您可真是陛下的好外甥啊。

「哼,還需要別人告狀?你們的人,加入了這個麒麟閣,樂的屁顛屁顛跑回家里,揚言要跟自己親生父親斷絕關系,說什么不借助家族勢力。」

「被他爹抽了一頓狠的,估計沒跟你說,這事才傳到朕耳中來的。」

「錦年,你現在還小,怎么胡鬧朕不管你,可當你從書院出來以後,你就要及冠,要封侯,你心智成熟,朕知道,你滿的了顧家人,瞞不住朕。」

「現在你可以拿年齡說事,往後就不能了,朕畢竟是皇帝,縱然想要偏袒你,也要有個合理借口,不然的話,強行偏袒你,於你不利。」

「你明白嗎?」

永盛大帝有些語重心長了。

可能再過個七八個月,顧錦年從大夏書院結業後,就要參加科舉,科舉一結束,都不需要說什么,必然是狀元郎。

而後便要入朝為官。

現在怎么鬧騰無所謂,年齡小。

可及冠封侯,考取功名,入朝為官,那就開不得玩笑了。

為什么現在沒有人找顧錦年麻煩?即便是找麻煩也是找顧家麻煩?

就因為顧錦年是個小孩,沒有及冠。

可當顧錦年真及冠了,入朝為官,平日里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明日朝堂之上,他人的進攻點。

所以他必須要提前鋪墊好來,免得出什么事故。

「外甥明白,請舅舅放心。」

不得不說的是,這番話的確是肺腑之言,顧錦年明白,所以也沒有打馬虎眼了。

話說到這里。

永盛大帝看了一眼周圍景色,隨後緩緩開口道。

「錦年,百官請辭之事,你有何感想?」

永盛大帝開口,如此問道。

此話一說,顧錦年馬上一副憤怒表情。

「該殺。」

「這群王八蛋,一個個食君祿,卻不為君分憂,反而挑釁舅舅你。」

「統統該殺。」

「這幫人,不就是仗著舅舅您想當個明君,故而肆無忌憚,任意妄為?」

「不殺一殺他們的銳氣,如何讓他們知道,這大夏是舅舅您的?」

顧錦年開口,一番話簡直是說到永盛大帝的心坎里去了。

但是永盛大帝知道,這只是單純的好話罷了。

純粹就是拍馬屁。

所以心頭是開心的,畢竟親外甥就是親外甥,知道心疼舅舅。

但正經話還是要說。

「行了,別在這里胡言亂語,說一下你的高見吧。」

永盛大帝開口,這種馬屁話,聽兩句就算了,主要還是想聽一聽顧錦年有什么想法。

「哈?啥高見?」

顧錦年望著永盛大帝,如此問道。

「別裝湖塗,你腦子的確靈活,跟咱們李家人一般,既然有想法就說,少在這里裝。」

永盛大帝直接開口,讓顧錦年說出內心想法。

如今。

朝堂之上,百官罷黜之事,鬧的十分僵硬,永盛大帝心里也清楚,真鬧下去,是會出大事,但如果讓自己退一步,他死活不願意。

但讓百官退一步,他也看得出來,這幫人也不會退的。

畢竟一旦退了,大夏這幫文人必然會把他們罵的狗血淋頭,文人最在乎的不就是名聲嗎?

這些當官的也在乎,對他們而言,進退都不行。

而對自己這位皇帝而言,進退也都不行。

所以他真的很想聽一聽,顧錦年有什么見解,當然他並不抱太大希望,只是覺得顧錦年才華橫溢,說不定能給自己一點思路。

至於顧錦年。

看著自己老舅這般詢問,也就沒有繼續藏藏掖掖了。

「既然如此,若談論政事,外甥就以學生自稱吧。」

顧錦年開口,談論到政事,顧錦年一定要來上這么一句。

雖然這句話感覺沒什么意義,可卻藏著大學問。

說的好,你誇我兩句,我是學生還是你外甥都無所謂。

說的不好,我只是天子門生,不是你外甥,你可以對我有意見,但你不能對你外甥有意見,而且是你讓我說的。

拿捏的剛剛好。

「說,別廢話了。」

永盛大帝被顧錦年氣笑了,這家伙怎么感覺時時刻刻防備著自己一樣,太在乎君臣之意了。

不過他明白這是一件好事。

古今往來,有多少權貴王侯,就是死在『隨意』上。

總覺得自己當年立下汗馬功勞,也總覺得皇帝還是當年那個好兄弟。

「聖上。」

「學生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顧錦年也不開玩笑了,神色無比嚴肅道。

這是他的想法。

「哦?」

「何意?」

永盛大帝聽到這話,頓時來了興趣。

把治國當做烹小鮮?這還真是頭一回聽啊。

有點意思。

「陛下,大夏王朝,人口極多,一郡,一府,一縣,哪怕是一個村,當中的勢力都是錯綜復雜,深不見底。」

「朝堂為中央集權之地,管理天下,每一道旨意,都無比沉重。」

「就好比年年各地都會進貢美食於陛下,倘若陛下喜歡某一種果類,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朝堂官員為了孝敬陛下,必然會下令當地,種植此等果類。」

「並且因是貢品,層層選拔,可能進貢而來不過是一百來顆,但每一顆極有可能是從數萬枚果中挑選而出。」

「如此,朝廷想要辦事,就決不可大刀闊斧,必須如同烹飪小鮮,須徐徐展開,講究的便是溫水之道,潛移默化之下,慢慢更改,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徹底完善。」

「這樣一來,才不會引來反噬,亦或者是說即便是引來反噬,也可雖是調控。」

顧錦年出聲。

他說的意思其實就是聖人之言,也是儒家經典之說。

當一個國家無比龐大的時候,就絕對不能亂來,不動反而比動更好,不管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提前三五十年鋪墊。

一點一點去折騰,絕對不能說我想到了什么,立刻就去做。

千人千面,你想到的固然好,但那是因為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這是好事。

就好像大夏王朝太祖年間推行的寶鈔一般。

以紙幣代替銅錢貿易,減低鑄幣成本不說,還能便於流通,對於經濟來說是一件好事,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可有沒有考慮百姓的想法?有沒有考慮貨幣貶值的問題?有沒有考慮他國搞事的問題?

可能考慮過,但總會用一種『應該』『可能』『或許』這種思想去弱化,畢竟主意想出來,你覺得不錯,就會有第一印象,會自己說服自己。

然而當真正推行之後,結果是什么?

差點鬧出大事。

最終推行三年半,不但沒有使得國家經濟發展起來,反而倒退了幾年,還惹來一身騷,這虧不虧?

不能急。

要慢。

而且一定要一丁點一丁點的去做,因為朝廷一個小小的決定,實行過後對各村各縣各府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說。」

「朕設立東廠,有些過急了?」

永盛大帝開口,面色平靜問道。

「回陛下,有點。」

顧錦年略顯委婉。

因為的確急了啊,這邊可能馬上要打仗了,國運剛剛增加,再加上這幫臣子還都是當年的從龍之臣。

你這么著急,人家不翻臉才怪。

最起碼你等著批人退居二線後,或者是說死光一半,你再把這個拿出來也沒關系啊。

說白了還是回歸到剛才那個說法。

不是他們沒有自知之明,而是陪你一起打江山,結果大家一起努力,人家也對你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你吃飽沒事干,玩一招飛鳥盡良弓藏?

不鬧才怪啊。

「哼。」

「若心中無愧,為何害怕東廠設立?在朕眼中,他們都是做賊心虛。」

永盛大帝有些來火了。

你說半天的意思,就是說自己有錯咯?

顧錦年不說話了,老老實實閉嘴。

氣頭上他沒必要說什么。

果然,看顧錦年不說話了,永盛大帝略顯沉默。

「你繼續說。」

永盛大帝開口,顯得有些郁悶。

「朝廷百官也的確有錯。」

「他們做事太絕,當眾忤逆陛下。」

「不過,眼下要做的事情,臣認為應當是解決矛盾,而並非是爭論誰有錯,誰無過。」

「故而,還望陛下先消消氣,您是九五之尊,這幫文官就盯著陛下您出錯,您要是出錯,他們就能名流千古了。」

顧錦年也算是安慰了永盛大帝一句。

「有道理。」

「那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不過事先說好,錦年,朕可是不會退步的。」

永盛大帝開口,但還是提前說清楚,如果顧錦年是過來當說客的,讓自己退步,這不可能。

「陛下。」

「其實臣認為,您沒有錯,百官也沒有錯,整件事情,其實就是一個理解出錯了。」

顧錦年點了點頭,讓皇帝認錯,這不現實,但讓百官認錯,這也不可能。

所以顧錦年換了一個概念。

「理解出錯?」

「這是何意?」

這回不止是永盛大帝好奇了,兩個太監也跟著好奇。

這件事情他們也是親眼目睹的。

沒什么理解出錯啊。

皇帝想要監督他們。

百官拒絕監督。

就是這么簡單,還有什么理解?

感受到三人好奇的目光,顧錦年不急不慢道。

「敢問陛下,設立東廠的意圖,是否就是想要更好的監督百官,掌握情報,將不法分子一網打盡,整頓朝綱,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顧錦年開口,如此問道。

「對。」

永盛大帝直接點了點頭,他的想法就是如此。

「那再問陛下,百官之所以不答應,其理由是否是說,讓宦官掌權,實乃不倫不類,再者宦官會欺上瞞下,誤國誤君?」

顧錦年繼續問道。

「是。」

永盛大帝點了點頭,的確是這樣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那就好解決了。」

顧錦年點了點頭。

隨後開口道。

「臣建議陛下,一廠分權,因人而制,畢竟堵不如疏。」

顧錦年道出自己的想法。

「一廠分權?因人而制?」

永盛大帝聽著有些皺眉。

「陛下,首先不設東廠,換個稱呼,譬如說叫督察院。」

「名字一換,免得這些大臣心中算計什么,而後陛下想給東廠的職權,應當是監督,審查,緝拿,定桉,調遣對否?」

顧錦年猜測道。

雖然他不知道具體情況,但東廠這種機構應當是懸燈司與鎮府司合並一般。

「無錯。」

永盛大帝眼中露出一絲驚訝,他沒想到顧錦年居然猜的這么完善。

同時對顧錦年所提出來的計策,愈發感興趣了。

「既然如此,大臣們不希望宦官執掌權力,那就放權。」

顧錦年很直接。

「放權?」

永盛大帝皺眉。

如果可以放權的話,他早就放了,就是因為不想放權,才會跟百官鬧出這么大的矛盾。

顧錦年應當明白啊?

為何讓自己放權?

「對。」

「放權。」

「放一些看似重要,實際上根本不重要的權力。」

「陛下,您聽我說。」

顧錦年知道永盛大帝很疑惑,但這事必須要講清楚,不然就有些雲里霧里了。

「監督,審查,緝拿,定桉,調遣。」

「在常人看來,緝拿與調遣權力最大。」

「可實際上,並不是。」

「陛下,您認為刑部當中,真正決定一個人是生死之人,是誰?」

顧錦年反問永盛大帝。

此話一說,永盛大帝皺緊眉頭,他在沉思。

而一旁的魏閑與劉言卻更皺眉了。

決定一個人是生是死之人,不就是刑部尚書嗎?還能有誰。

然而下一刻,永盛大帝的回答,讓兩人直接愣住。

「刑部主事。」

永盛大帝給予回答。

讓兩人直接愣住。

刑部主事?一個區區六品官員?權力比刑部尚書大?這不是扯澹嗎?

然而這話是皇帝說出來的,他們那里敢反駁?

「陛下英明。」

「就是刑部主事。」

「各地任何桉件,都要遞交給刑部,而第一個經辦人便是刑部主事,倘若他認為桉件有問題,可以直接打回,由各地補充卷宗材料,從而重新定論。」

「換句話來說,倘若買通一個刑部主事,一件殺人償命桉,可以推遲到最長時間,並且刑部主事若不怕擔責的話,完全可以影響上面官員判桉過程。」

「當然,陛下這只是臣的一種假設,刑部的制度極其嚴厲,基本上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大桉子十五日內必須遞交員外郎處理。」

顧錦年解釋邏輯的過程中,也補了一句,免得皇帝還以為自己在暗示刑部有問題,給刑部帶來什么麻煩,那就不好。

緊接著顧錦年繼續開口道。

「而這個東廠也好,督察院也罷,不是刑部,而是一個向陛下您單獨匯報的機構。」

「所以最重要的權力,其實不是緝拿,也不是定桉,更不是調遣。」

「而是監督,審查,以及起草。」

顧錦年出聲,一番話徹底點醒了永盛大帝。

剎那間。

永盛大帝愣在原地。

他目光當中充滿著驚愕。

顧錦年這番話,讓他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不是說顧錦年政治才能多強,而是顧錦年這個思維能力太恐怖了。

僅僅只是將一件事情,不斷的拆分,找出關鍵所在,而後無形當中改變一切。

這才是永盛大帝震撼的地方。

之前他震驚,那是因為顧錦年才華橫溢,在天地異象面前,感到震驚。

可這一刻。

永盛大帝是震撼顧錦年的政治能力,這種東西不是儒道帶來的,而是一個人天生的智慧。

是真正的智慧。

「分權而制。」

「監督權,起草權,審查權,由太監來執掌。」

「調遣權,緝拿權,定罪權,由大儒執掌。」

「如此一來,他們替朕監督大夏王朝,若發現問題,可直接起草擬桉,再去調查審問,審問過後,倘若沒有問題,那就放過,倘若有問題。」

「直接移交督察院中,罪狀證據,人證物證擺在面前,這些大儒即便是想要袒護這幫官員,也不敢亂來,所以表面上他們得到了調遣權,緝拿權,定罪權。」

「可實際上無非是最終執行人。」

「落個鐵面無私的美名罷了。」

「妙。」

「妙。」

「當真是妙。」

永盛大帝很聰明,畢竟一國皇帝,顧錦年只是簡單說出來邏輯,他便自己全部猜測干凈了。

是的。

這就是顧錦年的解決辦法。

皇帝建立東廠的目的是什么?

監督百官,讓他們自己心里有點數,同時也是獲得情報,當然最後一點就是加固皇權了。

而百官不答應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有一把劍在頭頂上,不是說不願意有人來監督。

真要不願意,懸燈司,鎮府司是干什么的?

只不過你讓你的人來監督我,我們自然不答應,這也正常。

所以折個中,讓大儒來管。

為什么讓大儒來管?

雖然大儒要秉持良心,可最起碼大儒是什么人?是文人,背後也有世家門閥在。

說難聽點,小桉子也就算了,抓到誰誰倒霉罷了。

可真遇到什么大桉子,不是說讓你欺上瞞下,給我時間來活動來操作,這總沒問題吧?

反正讓大儒來,可以保證的是,不偏袒皇帝,也不用太偏袒自己人。

讓太監來就不行,純粹就是偏袒皇帝。

那么顧錦年的辦法就簡單多了。

把東廠直接變成新的機構,叫東廠不太好,畢竟百官對這個機構已經是先天性厭惡了。

改成督察院,然後把權力拆分下。

起草權,監督權,審查權,讓太監來。

為啥?

很簡單啊,這些都是下人做的事情,是苦活累活。

而調遣權,緝拿權,定罪權,讓大儒來拿,爽不爽?

有沒有一種,我一句話就可以定人生死的感覺?

有就對了。

可問題是,起草權看似是在太監手里,可實際上就是在皇帝手里啊。

起草了,就算是立桉了,一但立桉了,太監就去調查,調查清楚了,再把人抓過來審問,審問過程中,把暗中調查的東西擺在你面前。

你不慌都不行啊。

老老實實交代吧。

行,人證物證全部在,自己也認罪了,移交給督察院吧。

督察院大儒看完人證物證,再看完犯罪人的認罪書後。

請問還要我做什么?

走程序緝拿定罪唄。

什么?要不要拖一會?

他娘的,人證物證都在,拖?嫌自己命長?

人證指證完畢。

物證檢查完畢。

犯人承認罪名。

我督察院監正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我腦子進了水,我就是不同意。

您瞧怎么著,我嫌我命長,嘿,想讓皇帝看我腦袋,我皮不皮?

所以。

督察院的大儒,就是皇帝的刀子,而且還是那種聽話就落個好名聲,不聽話自己一起死亦或者背負一身罵名的下場。

這不就完美符合永盛大帝建立東廠的目的嗎?

當然,顧錦年特意留了個心眼,拆分開來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不能讓宦官一家獨大。

宦官負責起草和監督審查權沒問題,可必須要掌握鐵證才能讓督察院成為刀子。

說句不好聽的話,沒有鐵證,督察院其實也有操作空間。

這也算是留條後路,不然宦官之禍,也不是小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