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新學!知行合一!大夏天災!降臨!【求月票!】(1 / 2)

大夏文聖 七月未時 5281 字 2022-12-14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夏文聖最新章節!

「行了。」

「稷下學宮的事情,老夫會幫你處理好,你不用去擔心,也不用去多想。」

「若是三個月不行,老夫幫你拖半年。」

「如今天命之爭,各大學派其實也在等待,他們也不希望這么快開始,都想好好准備,若是老夫出面要求拖延三個月,想來這些人都會答應。」

「錦年,老夫不奢求你能在稷下學宮獲得兩道天命印記,可至少一道要獲得,再者你也是時候要去了解學派了。」

「你若再不加入學派,往後的斗爭,你要吃大虧。」

「就好比這次你與佛門斗爭,你知道儒道為何沒有人出來幫你嗎?」

蘇文景輕聲開口,提起這件事情。

「就因為沒有加入學派?」

顧錦年微微皺眉。

「恩。」

「錦年,你身為儒道後世之聖,這是孔聖欽點,天下人都認可,但這個認可,只是認可你有這個天賦,很多人都欣賞你,如若不是你在大夏書院。」

「自孔府過後,就有不少人會親自登門拜訪,倒也不是收你為徒,而是拉攏你進入這些學派之中。」

「這儒道其實分兩個世界,對於剛剛習文的讀書人來說,詩詞歌賦,文章華麗,這是第一種,算作是閑暇娛樂,快速揚名的一種手段罷了。」

「而真正的儒道,則是學派之爭,也就是學術,他們探討的目的就是一個,儒道的方向。」

「這批人才是儒道真正的大人物,不僅僅是儒道境界,最主要的是權勢和身後背景,他們或許已經年邁,七老八十,看起來沒有任何作用,但他們的門徒,遍布天下。」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你太狠了,在孔府直接將孔聖給召喚出來,不然的話,按照當時的矛盾,你可以真正見識到孔府的手段。」

「孔府的手段,絕對不是讓讀書人罵罵你那么簡單,說實話是孔府倒霉,也是命中注定。」

蘇文景提到這件事情,就不由提到孔府。

沒別的。

儒道最強勢力是誰?不就是孔府。

結果這么強的勢力,被顧錦年一招解決,說句難聽點的話,如果在顧錦年召喚孔聖之前,誰要是敢說,他可以鎮壓孔府,全天下讀書人都會去嘲笑他。

因為孔府是巨無霸的存在。

大夏孔府,是主府,是一艘巨大的寶船,而那些分支這是鎖在一起的寶船,行駛在海洋當中,強勢無比。

牽一發而動全身。

再加上孔府每個人都會去結交好友,廣收門徒,幾千年來積累的人脈,簡直是不可想象。

的確有很多人看不爽孔府,也瞧不上孔府,但那又如何?

大部分人是俗人,面對孔府的招安,有幾個讀書人頂得住?

假設你是寒門弟子,你資質不錯,你中了舉人,如果在這個時候,孔府的人出現問你要不要入他門下?你如何選擇?

選擇拒絕?打孔府的臉,可以保證的是,那些排名不如你的舉人,一個個去各地當官,而你還在京都內,等待候補,在大學殿里面當個撰書文史。

這職位可是一直缺,尤其是永盛大帝要修建永盛大典,本來就缺人,你要是不服,去告御狀,就憑你這種越級告狀,就不會重用你。

所以任憑你有一身才華,就是不任用你,你又能如何?

人生有幾次翻身的機會?

而若是你選擇答應入對方門下,馬上給你安排一個縣衙縣令,可別小看這個縣令,在一鄉之地,你就是老大,你說什么就是什么。

你可以發揮你的才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躺平,撈錢享樂,你出事了,只要事情不大,孔府會幫你解決。

你沒出事,甚至還干出政績了,孔府幫你上位,但上位的條件是什么?

就是讓你永遠離不開孔府,孔府能讓你上去,也能讓你下來。

當你花甲之年的時候,你成為了侍郎,或者是成為了六部尚書,你的兒子,你的家人,你的一切的一切,都跟孔府有莫大的關系。

而就在此時,有一個人得罪了孔府,這個人剛好就是你下屬的下屬,你會怎么做?

直接罷黜他官職?

不。

你有點良心,會讓他做個閑職,讓他空度這一生。

如果你沒有良心,你將一件極其棘手的事情交給他做,他做不好,你順理成章將他罷黜,而且在皇帝面前還參你一本,在皇帝眼中,不管過程如何,你沒做好事,就是你的問題。

倘若你做好了,那簡直是意外之喜,拿著你的事情,當做自己的功勞,回頭給你獎賞一個月俸祿。

然後給你升個半品,再給你一個棘手的事情,你要是事事都能辦妥辦漂亮,才華無比。

那就謝謝你了,他當宰相的時候,一定會把你提拔成員外郎。

夠不夠意思?

什么?你有一件事情沒辦好?那你回家去吧。

滾吧。

這就是孔家可怕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儒家恐怖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勢力,有爭斗。

只可惜的是,不可一世的孔家,被顧錦年用一把火燒毀了。

所以蘇文景知道,在顧錦年心中,這孔家也就那樣,最強勢力都被自己干沒了,其他儒道勢力又能算什么?

可實際上蘇文景現在要提醒顧錦年的是,滅掉孔家的不是他顧錦年,而是孔聖。

天地之間第一位聖人。

這是一個無敵的存在,只有這種存在,才能輕而易舉將孔家滅掉,不是你顧錦年滅掉的,也不是大夏王朝滅掉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算是東荒境所有勢力齊齊出手,也不一定能影響到孔家。

因為中洲王朝也需要孔家,孔家的價值,對於政治而言,是瑰寶級。

甚至如果在孔府之時,顧錦年召喚的是第二代聖人,也不一定能如此打擊孔家。

只有孔聖。

孔家的祖宗,親自打壓孔家,才導致孔家根本沒有任何反手之力,也不能有反手之力,真要敢反手,那就是欺師滅祖。

「先生。」

「那現在儒道有幾個學派啊?」

顧錦年好奇問道。

「之前是四個,現在是三個。」

蘇文景給予回答。

「孔家原本是第一,孔聖之道,為上上尊,不過如今被你壓下來了。」

「第二便是朱學一脈,這個學派很了不起,即便是孔家也不得不警惕對待,朱學一脈理念,存天理而滅人欲也,要求讀書人對自己苛言謹事,一舉一動,一言一句都要學習聖人,這一脈的人很多。」

「之前孔家也有不少大儒,都有些推崇朱學之道。」

蘇文景道出第一個學派。

拋開孔聖這個人人都要學的東西不說,朱學一脈,是目前當之無愧的第一學派。

「存天理而滅人欲也?」

顧錦年有些咂舌,他沒想到這個世界居然也有這種學術。

不過想了想倒也合情合理,畢竟孔聖是禮道,學問是個輪回,幾百幾千年,也一定會產生這種思想。

存天理而滅人欲,講起來特別特別復雜,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處處學聖人,把立德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學習聖人。

這個思想其實沒有太大問題,可架不住有人亂來,最常見的就是,要求你必須學習聖人,但自己也沒做到,可這並不妨礙噴你。

這種還好,只是抨擊抨擊你,找找茬,損害你名聲。

最可怕的是,你處處學習聖人,就變成了『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情況,失去了本心。

不過這種學派人數最多,顧錦年大概也能理解。

原因無他,畢竟出門在外,不管做什么來上一句,我這是在效彷聖人,先天不敗啊。

很有可能聖人都沒有這樣做過,畢竟五位聖人,生平做了那些事情,誰知道?

再說了,不管聖人做了沒做,當我需要聖人做了這件事情的時候,那么這個聖人就必須做過。

跟那句經典名言很像,我有一朋友。

「第三呢?」

顧錦年詢問道,他對朱學並沒有太大興趣,自己就是自己,為何要效彷聖人?

「第三則是明學,是根據第二位聖人的學問衍生而出,要求讀書人明智禮道,這個你就別想了,明學對你有些意見,他們不喜歡爭,而是喜歡順從天意,講究禮道,主要核心便是養身為主。」

蘇文景如此說道。

明學顧錦年不是很了解,但聽聞過。

就是禮道。

楊開就是半個明學的學子。

「先生,這明學早些年好像是主流吧?」

顧錦年記起來了一些。

「恩,兩千年前是主流,而且天下讀書人都推崇明學,後來兵家出來以後,明學就落魄了。」

蘇文景點了點頭。

而顧錦年也恍然大悟了,那跟自己想的一樣。

明學兩千年前的確是天下主流,明智講理,大國之間也要講道理,以禮為主。

那個時候打起仗來,兩國來使都必須要在戰場上互相謙讓一二,然後大家按照流程來打仗,如果對方損失比較慘重,鳴金收兵的話,就必須要停手。

甚至還要送一些物資過去,免得對方出問題。

後來兵家出來了,打起仗來愣是一點規矩都不講,什么乘勝追擊,兵不厭詐,偷襲,火攻,圍城,反正為了贏什么手段都用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推崇明學的國家都滅亡了,久而久之各國君王一看。

這學問害死人啊,大家都講道理還好說,碰到一個不講道理的沒法玩。

而且你也沒辦法啊,你聯合大家一起譴責他,然後他很難受,為了不然大家譴責自己,索性就把大家一起滅了,這樣就不會有人說自己了。

故而,明學瞬間敗落,不過隨著盛世到來,明學又回到了主流,當然這一次是改良版的明學,讀書人之間的禮道,尊師重道。

天地君親師,就是明學的核心,完美符合政治需求,所以明學又被抬起來了,當然兵家照樣無視,只不過需要的時候會拿出來,不需要的時候,誰都不搭理。

「第四呢?」

顧錦年繼續問道。

「第四就是以最後一位聖人的儒學為主體,名為國學,入仕為官,造福百姓。」

蘇文景給予解釋。

這個顧錦年懂。

目前各大王朝的主流就是這個,一個人即便學問再高,可終究是能力有限,這個能力主要還是取決於身份地位的原因。

讀書人當夫子,即便是教一百個學生,三年一課,窮盡一生算六十年也不過是兩千學子。

而這兩千學子,大部分也只能止步於識字這個階段。

能真正懂道理的最多兩百人,而能成為正兒八經的讀書人,踏入儒道境界的可能就二三十人,然後這二三十人,能真正犧牲自我,去傳道受業解惑的能有幾個?

所以如若入仕,為朝廷解決難題,一來自己當了官,也算是有所成就,光宗耀祖,二來身份越高,一個念頭或者一個想法,就能改變無數人的命運,這樣才是真正的造福蒼生。

國學排第四,其實也算是合情合理。

第一是孔聖之學,天地第一位聖人的學問,儒道的一切都是根據孔聖而來,自然而然後世變化再如何也比不過孔聖之學,即便是真超越了,讀書人也要講究禮讓謙虛。

朱學和明學都是精神上的一種學問,國學終究還是帶著利益成分在里面,所以排第四合理一點,也算是一種平衡。

但顧錦年心里清楚的很,國學必然是排名第一,因為十個讀書人有九個都想要當官,這是人性。

「先生,除了這四個,還有其他的嗎?」

顧錦年好奇問道。

「有,只不過其他的學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譬如說前些年出來的縱橫學,陰陽學,五花八門,但都沒有被稷下學宮認可。」

「錦年,按老夫的想法,你入國學要好一些,你的性子,不適合加入朱學,你自己無法約束自己,明學對你已經有些意見,沒必要自找麻煩。」

「國學的話剛剛好,你本身便是大夏權貴,入國學合情合理。」

「當然具體是什么,看你自己吧。」

蘇文景給予了自己的想法。

「學生好好想想吧。」

顧錦年點了點頭,顯得有些若有所思。

孔聖之學,相當於是一個啟蒙,而且孔家人一直把持著,主修孔聖之學,等同於要入孔家,顧錦年不想去。

朱學的話,存天理而滅人欲,這玩意更不適合自己啊,只適合那種天生品德高的人,而且自控能力極強,這種人很恐怖,他認為不該做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去做。

比如說吃東西,說不能浪費就一點都不能浪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佛門苦行僧還要狠。

明學就更別說了,君子之道,如若不懂變通,那就是被人欺負的命,雖然也能彰顯出自己品德高尚,可問題受委屈的是自己啊。

國學嘛.......加入進去,就莫名摻雜不少事情,政治這玩意,顧錦年其實不太想碰。

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余光散發一下,改善改善國家,能幫就幫,剩下的讓王朝自己來處理,自己該休息的時候也要休息,奔著退休去干活的。

但蘇文景說的一點都沒錯,現在國學的確最適合自己。

除非自己不進任何學派,那這樣的話,又不太好。

「得好好考慮考慮了。」

顧錦年心中喃喃自語一聲,這些他都不是很滿意。

非要說最滿意的,其實是『心學』,沒穿越之前,顧錦年讀過心學,當時沒有太理解意思,可隨著來到這個世界這么長時間,遇到了這么多事情。

顧錦年愈發對心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奈何事情太多了,根本沒有空閑時間讓自己好好去感悟。

既然現在要面臨學派選擇,顧錦年打算未來一段時間,好好學習學習,同時也算是靜下心來,感悟這個世界的儒道。

顧錦年是覺得自己這段時間太過於急躁了。

應當讀書,好好明悟一二,也要好好反省反省。

「恩。」

「好生回去休息吧。」

蘇文景點了點頭。

如此顧錦年告退,他一個人回到了住處。

科舉結束後,大夏書院冷清了許多,九成的學生都回去了,類似於王富貴他們也回家了一趟。

其余人或多或少也離開了書院,除了一些大儒和夫子之外,書院內沒有其他讀書人。

雖有些孤獨,不過也算是清凈。

如此。

一連半個月過去了。

這半個月的時間,顧錦年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寫國策,晚上就是在悟道,關於心學。

不得不說的是,回頭去了解守仁先生的心學,顧錦年愈發有無數感想。

這個心學太符合顧錦年的三觀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光是這一句話,就可以讓人窮其一生去研究了。

什么是知?

什么是一?

如何實踐?又如何去踐行?

這些都很深奧。

顧錦年也只能從四句教中慢慢領悟。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至善至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若沒有這四句話,顧錦年很難去理解。

但心學這東西顧錦年曾經也有所研究,心學最早其實源自於亞聖孟子,而守仁先生將心學給予一個完善補充。

儒學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見解,這半個月來顧錦年有時極其迷茫。

甚至好幾天睡覺做夢都在思考心學。

以致於念頭難以達通。

但有時候吧又感覺抓住了什么,卻轉瞬而逝。

這種感覺很痛苦,讓顧錦年不得不強行扭轉思維,將精力放在國策上面。

原因無他。

如果一直去研究心學,自己一定會出事。

閱歷不行,強行去理解,容易鑽牛角尖。

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是對的還是錯的,今天你認為是這個意思,可到了明日你又會覺得是另外一個意思,反反復復這么一折騰,就容易出大問題。

這回顧錦年也算是明白了,為什么一些老儒常常會因為一本書去研究個幾十年了。

「學術之說,當真是恐怖,我還是要多增加一點閱歷,才能去理解,以現在的認知,強行去理解聖人之意,只怕會出大問題。」

窗下,顧錦年苦笑不已,說實話前些日子他還想過,自己花費點時間,將心學好好理解一二。

指不定去了稷下學宮,自己把心學開創出來,然後念一句知行合一,綻放異象,爭奪天命印記。

現在想想自己還是太年輕了,很多事情看似明白了,其實還是懂那么一點點。

唯獨經歷過一些曲折,才能成長。

故此,顧錦年全心全意投入在國策上面。

大夏王朝依舊是自己的大本營,說句實話,一開始的確有些擔心,怕自己太優秀老舅會嫉妒自己,後來吧顧錦年也逐漸明白了幾個道理。

這里是仙武世界,尋常的個人實力肯定比不過王朝力量,但當個人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死就不是王朝可以抉擇的了。

就好比自己,若是自己再往前一步,說句難聽點的話,哪怕是後世之君想要殺自己,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再加上後世之君為什么會殺自己?純粹覺得王朝鼎盛了,殺兩個功臣增加點難度?

邏輯就不符合。

所以大夏王朝是自己的大本營,文景先生前段時間說了那么多,讓自己早點加入學派,其實就是讓自己找個靠山。

可這段時間思前想後,顧錦年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夏王朝也是自己的靠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