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回家,李小馮氏的恨(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穿越之美夢成珍饈最新章節!

李君苒雖說並不會看相,不過對於李小馮氏這樣有特色的分析出個三六九來:額頭寬,下頜窄下巴尖,瞧著有點像心形臉,給人第一感覺便是沒什么福氣。按著華夏傳統審美觀念,圓臉是福氣的象征。君不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些個巨星們幾乎憑著圓潤的鵝蛋臉一路飄紅。李君苒並不知道天啟朝這邊是以瘦為美還是像隋唐那般以胖為美,可瞧著程府最受寵的三姨娘那弱柳扶風的樣子,雖說纖纖細腰盈盈一握,可該有肉的地方還是分量十足,絕不缺斤少兩,私下克扣秤盤。再縱觀程府上下,上至夫人程張氏,下至諸位姨娘,外帶那些個丫鬟婆子們,除了粗使婆子一個個虎背熊腰的外,其余貌似也沒見著超正常體格的。那些個粗使婆子是例外,在後院這個家丁護院除非特殊情況謝絕入內的地界兒,這些人是被當成重勞動力的存在。由此可見,按著天啟朝這邊的審美觀,李小馮氏這樣的心形臉是絕對不屬於有福之人。

除此之外,李小馮氏的顴骨也有點高,上嘴唇薄而無色,可以說面無四兩肉。現在隨著年歲漸長,鼻頭兩側的法令紋更是又深又長。法令紋正常情況下,當人在哭泣、發愁或者發怒時,便容易出現。當一個人早年總是處於這種哭泣發愁或者發怒狀態下,自然想不深刻都難。都說相由心生,李小馮氏原本那面相瞧著就不像是容易相處,現在再加上這兩條深刻的法令紋,目光又銳利……也難怪李家屯那些個小孩子一瞧見李小馮氏十之*會嚇得哇哇大哭了。

李君苒的這一句「小奶奶」,也只是讓李小馮氏愣了一下,隨後便很快回過了神來,原本就是多雲轉陰的臉,立馬雷聲大作一派風雨欲來的架勢。

當年李小馮氏是以未亡人也就是俗稱的小寡/婦的身份嫁給小七柳的爺爺李平海為平妻,即便後來給老李家添了三個兒子倆女兒,其中還有一對是非常稀罕的龍鳳胎,又熬死了前頭的正妻李馮氏,她的嫡親堂姐。可在李小馮氏心里依舊有一根刺,而且是永遠都沒辦法拔出干凈的一根刺。那便是她不僅當年只是李平海的平妻,現在也是,將來百年之後依然是,而且百年之後李平海是要跟前頭的正妻李馮氏合葬在一塊的,至於她李小馮氏只能安葬在另外一處。若不是給老李家留下了三個兒子倆女兒,能不能寫入祠堂的族譜還是個問題。畢竟,當年李小馮氏嫁給李平海前還嫁過男人,生過一個女兒金巧兒,屬於二嫁。

天啟朝雖說並不強制要求本朝女子為亡夫守節,甚至還支持未亡人們再嫁。可對於再嫁問題,總歸還是牽扯到很多細節問題。所以未亡人再嫁時,亡夫家的家產是不允許帶走的,再者還有條限制便是關於入族譜。既然改了嫁了,前亡夫那頭便得銷戶,即便留下了子嗣,也會有所備注。而二嫁後的夫家這邊,能不能進祠堂入族譜還得一看二嫁時是何身份進的門,若是姬妾,除非舍棄後再迎娶一回,要不然永遠沒可能牌位進祠堂大名記入族譜。再來便是看肚皮是不是爭氣了。以正妻之位進門的,希望最大,平妻次之。

一句話,天啟朝對女子的束縛雖說比不上現代那般,可比起李君苒印象中的華夏古代(主要指宋以後)卻是已經寬容了不少,當然這里面自然有昭瑞公主這位穿越前輩的功勞在。

「臭丫頭,你方才叫我什么?」李小馮氏幾步便來到了李君苒的跟前,二話不說舉起右手朝著李君苒的臉便狠狠地甩了過去。

李君苒初來乍到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性地將天啟朝的語言先轉化成華夏語,再理解話的意思,使得整個人的反應總比正常時要慢上一大拍,後來雖說已經熟練掌握了天啟朝的官方語以及越鎮這邊的鄉音,可為了能在程府更安全地生存下去,刻意地反應慢半拍。可畢竟不是真的反應遲鈍,加上小七柳的身體經過空間那溫泉水的改造,不說踏雪無痕,也是身輕如燕相當地靈活。更何況現在又不是在程府,李君苒雖說也時刻提防周邊有不懷好意之人,防備心到底沒在程府那般重。所以李小馮氏揮手向她打來時,李君苒那身體便本能地往後一閃,險險地避開了。更甚者還山寨了一下現代電視劇中打挨耳光:雙手用力擊一下掌發出聲音,然後瞬間左手挨一下耳光,為了更真實,李君苒甚至一屁股摔在了地上。除了屁股摔在地上用力大了點,疼了點外,也就是兩只手有點疼。

當然,這般作假,即便能瞞得過其他人,李小馮氏那兒也是隱瞞不了的。李小馮氏無疑更生氣了。

李君苒見李小馮氏如此生氣,便立馬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還一邊大聲嚷嚷道:「夏嬤嬤說過,在天啟朝最是講究嫡庶尊卑的了。若是嫡庶不分,將來就算有了功名,也是要被御史參奏,最後被剝奪了去的。現在大伯伯跟五叔不是在考秀才嘛,我,我以為爺爺知道……這才小奶奶『小奶奶』的。娘~~~」

李君苒這話不提還好,這一提其實還挖了個更大的坑給老李家的人,尤其對於李小馮氏而言,不比直接誅心更狠了。李小馮氏雖說是平妻,地位遠比姬妾高,可到底還是比正妻矮上一頭。所以平妻所出的子女,還得尊正妻為母親或者大娘,尊自己親娘為二娘或者小娘。只不過這些規矩,城里的大戶人家會講究一些,鄉下地方常年在地里刨食,能娶上媳婦,然後媳婦孩子熱炕頭就不錯了。能納姬妾娶平妻的很少很少。久而久之,這規矩也漸漸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