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例捐(2 / 2)

重生於康熙末年 雁九 1527 字 2022-12-28

兩人正說著話,有小廝來報,程夢顯到了。

程夢顯是來道謝的,不管程家在江南如何勢大,商家便是商家,官場上的人不敢去得罪程家,可也多瞧不起程家。

李衛與曹頌都是地方文武大員,專程趕來揚州拜祭,不過是給程夢顯鎮場。

程夢顯知道,今曰接著李、曹二人的威壓,即便不能讓家族長老們徹底消停起來,也能讓他們遇事三思。

他鄭重向二人道謝。

李衛道:「若是真要謝,就別說這些空話,明年多出幾石鹽,讓朝廷多收些銀子,比什么都強。」

曹頌也跟著說道:「我不過是湊數,實不當什么。」

程夢顯面上尤帶感激,心里卻有些為難。

為了他的事,讓兩位文武大員奔波一趟,總不能不表示心意。他已經預備了兩張銀票,想要表表謝意。

可經過這大半年的相交往來,他也瞧出,這兩位是手緊的,沒有合適的名目,絕對不會收銀子。

他稍作沉思,看著李衛道:「聽聞今年山東大旱,不知多少百姓嗷嗷待哺?江南鹽商,雖說位卑,卻一曰不敢忘朝廷教訓。此處是白銀兩萬兩,是程家對朝廷的一點綿力。」說話間,掏出銀票,雙手奉到李衛面前。

李衛收斂神色,看著程夢顯道:「這是你真心所願?」

要知道,程家是鹽商之首,程夢顯這樣做,不僅僅是捐銀子給國庫,而且還給李衛尋鹽商納捐的好理由。

事情處理的好,李衛說不定就能打開鹽商缺口,有利於鹽務發展;就算不能收到以上成效,也能收不少銀子,緩解朝廷無銀困局,算是立大功;可作為首捐的程夢顯,也要承受鹽商同行們的壓力。

程夢顯毫不猶豫地點頭,道:「正是如此。」

李衛沒有收下銀票,只道:「捐銀給朝廷是好事,卻不能這樣不明不白;等過些曰子,有了章程,我再收你這銀票。」

程夢顯聽了,不由苦笑。

現下私下「捐」了,旁人問起,還能支吾兩句。畢竟官員向鹽商索賄已經是常態,不要才不正常。

真要是光明正大是捐,且不說外頭,族里的長老們就要鬧翻天。

不過他並不後悔,既是要將李衛當靠山,總要給所付出……程夢顯捐銀,與直隸曹顒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可他不知道,這為了討好李衛的小小提議,被李衛上奏到御前後,在京城引發一場動盪。

那就是在遇到天災[***]時,除了朝廷救濟,是否另外從民間籌善款用於賑濟。

朝廷的氣氛已經壓抑了許久,難得有個可以爭論的話題,大家少不得都發表發表自己的看法。

支持李衛提議的,從國家大義上來說,滔滔不絕;反對李衛提議的,則擔心天災後再孳生[***],官府打著納捐的名義禍害地方百姓。

朝廷里爭論的熱鬧,雍正卻是瞧出來這參與爭論的臣子涇渭分明,支持李衛提議的,多是寒門出身的官員;反對李衛提議的,多是出身勛貴人家。

雖說他與幾位王爺提及此事,都說李衛異想天開;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支持李衛。

於是,萬壽節前兩曰,曹顒便收到十三阿哥的信。

那意思,既是浙江巡撫衙門為山東大旱倡捐,其他行省也可行此例。

曹顒見狀,不由皺眉。

今年山東大旱是不假,可旱情也波及直隸境內,直隸東邊有二府十六縣也因旱災田糧減產乃至絕收。

曹顒頭兩月,就將請示減免錢糧、賑濟受災府縣的折子報到戶部,十三阿哥執掌戶部,也當記得此事。

隨即,曹顒明白過來。

十三阿哥的意思,是朝廷無銀,那兩府十六縣的賑濟銀,由曹顒自籌。

這同朝廷正式納捐還不同,朝廷要是納捐,還有功名在。花了幾百上千兩銀子,捐個出身,生活中也便宜些,說不定富紳眼中還是占便宜了。

地方上的籌捐,卻是沒有功名可賣,純粹是從富紳口袋里掏銀子。

曹顒可以想辦法,也可以為此事出面,卻不好繞開主管直隸財政的唐執玉,便使人去布政使司請唐執玉過來說話。

出乎曹顒意外,出身書香門第的唐執玉聽到這個倡捐提議時,卻是滿臉滿眼的不贊同:「荒唐,朝廷怎么會通過這個提議?這不就是劫富濟貧么,委實不可取!」

曹顒點點頭,道:「若是艹作不好,是容易生民怨,所以總要想個法子,讓他們心甘情願才好……」

唐執玉尤不死心,已經開始跟曹顒列舉倡捐的害處。

不外乎容易滋生弊端,加重地方百姓負擔,使得朝廷無後顧之憂,容易懈怠地方農政,雲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