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泰斗入朝(2 / 2)

重生之怨偶 陳燈 1475 字 2023-01-11

竟像是完全不知道柳汝嘉是多么名震朝野的泰斗一般,有人不免心中譏嘲他小人得志,不知天高地厚,又有人暗自心驚,不知許寧是否有後手。

柳汝嘉堅持不入李臻命內侍給他設的坐席,他一雙銳眼打量了一下許寧,精神抖擻,面色紅潤,神情嚴肅施禮道:「臣隱居在田園之間,聞說邊境有危,國庫不足,朝中熱議要改稅法,擬攤丁入畝,官紳納糧?」

李臻心中捏了一把汗道:「是有此議,暫議而不決,先生可有高見,還請教我。」

柳汝嘉清聲道:「錢糧歷來關系百姓社稷,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減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陛下聖明,歷年來皆寬賦稅,百姓皆稱頌陛下之英明。但如今國中各地,豪強兼並,恃頑不納田糧,偏累小民,一邑之中,仍是有田者十之一二,無田者十之八|九,許多人丁荒年逃荒,便使丁銀有失,財政徭役以丁,稽查過難,若將丈地計賦,丁隨田定,定稅以畝,則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則賦稅檢核為易,攤丁入畝,賦役合一,確能消除前弊,如若能在國內推行,此乃德政也。」

數句話說完,李臻心中並未輕松,攤丁入畝可行,這是他們嚴密推演過的,但重點還是在後頭的官紳納糧上,柳先生這人一貫縝密,絕不可能放過這不說的。

果然柳汝嘉停頓了一會兒又道:「至於官紳一體納糧,臣看過邸報,讀過許大人的奏本,自本朝初,高宗聖訓,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則歷來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朝中選士,前朝一科僅取三四十人,我朝一科動輒四五百人,又時開恩科,且對宗室極為優寵,宗室男丁七歲便可授官,甚於襁褓之中便領俸祿,惠及宗室旁支異姓、門客都可恩蔭補官,僅元和十三年朝廷取士竟達兩萬人!如今僅京城內外屬官,便已超過一萬七千人,更不計全國各州縣地方官吏,如今全國州縣之地不廣於前,而官十倍於國初!而官吏們又人人因循,不復奮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為保祿位,自古濫官未有如此之多,今民間傳唱『民少相公多』,我等不可不為之戒之!」

柳汝嘉一話說完,眾人都有些悚然而驚,李臻微露喜色,唯有王歆與許寧,眉峰一毫不動,神色冷凝如冰。

果然柳汝嘉歇了一口氣又徐徐道:「賦稅貢助者,國民之公職也,無稅不國,國家軍兵之餉、百官之廩、乘輿之俸,悉在有司,然則此財取於萬民者,還當用之於民。國家養士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如今既有敵國外侮之虞,朝廷大小臣子,不能以一策以救時艱,白白享受萬民供奉,豈不慚愧?臣常思奮不顧身,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何況區區賦稅乎?今臣攜青鹿、玉樹等書院五千余士子所捐之五萬兩白銀進京,一為充實國庫,義助軍資,二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願吾皇盪平邊寇,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立綱布紀,定萬世之基!」

朝堂嗡嗡聲響起,眾人都驚詫莫名,怎么可能!如何能如此?李臻臉上喜色洋溢,正要開口,柳汝嘉卻復又道:「然則,祖宗之法不可輕改,高宗之初意為朝廷取士,教化萬民,讀聖賢書,漢書有雲: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是以,官紳士子納稅,不可常之,只合以國家危難之際,計其官職,限其額度……」

李臻微微斂了笑容,朝堂安靜了下來,整個殿內,只回盪著柳汝嘉的聲音,洪亮而清晰,有力而明確,稅,可以收,但不該時時收,而只是國家有難之時才能收,而且要制訂標准,限定數額,以象征鼓舞為意,自願為主……這樣才能體現讀書人的優越性,老百姓才不會輕賤讀書,這是教化要義……

許寧微微閉上雙眼,心里長長出了一口氣,知道這一次,既沒有完全贏,也沒有完全輸,朝廷官吏鄉紳士子,國中不少,但比起萬民不多,若是不能時時收取,那么這一塊的賦稅,將真的只是象征意義上的一點點,對國庫的增加並無實質性的作用。

但,這已是極為具有意義的一步。他許寧,一介贅婿,做到了歷史上尚未有人做到的事情,向官吏鄉紳士子這些吃皇糧的人,收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