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7章 誰下地獄(1 / 2)

六指詭醫 令狐二中 1566 字 2023-01-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六指詭醫最新章節!

渡信圓覺道:「還是讓弟子一同前往吧。」

「也好,畢竟你曾上須彌山,具體情況,還可以和眾人言明。」葯師王佛說完,走到佛堂前,伸手一捏,就將酥油燈上的火苗惗下一朵,朝著外面一個彈指,豆大的火苗便飛上了天。

如此反復,一共彈出去四粒火種,然後才帶著渡信圓覺出發。

「葯師佛明示,我們這是去哪個菩薩的道場?」渡信問道。

葯師佛一笑道:「哪個道場都不去。如果我沒猜錯,如今這四大菩薩的道場,早就被人監視起來了,我去找他們誰,都可能會給他們帶來麻煩。」

「弟子明白了!」渡信道:「剛才葯師佛彈指傳燈,是要約他們出來吧。」

「你這小比丘尼確實聰明,難怪地藏親自給你開示,文殊更是願意收你做弟子。」葯師王佛一笑道:「那你猜猜看,我約幾位菩薩這是去哪相見啊?」

渡信沉默稍臾,自信道:「弟子妄自猜測,您約定的地點莫非是地藏禪院?」

「哈哈,有點意思。」葯師佛一笑道:「說說原因。」

渡信道:「既然要擺脫監視,當然是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整個佛國,恐怕也沒有比地藏禪院更冷清的地方了。況且,地藏菩薩東去之後,禪院也就空了下來,不管是誰,都沒了對地藏禪院監視的意義。」

葯師佛道:「都說咱先天鬼族,普遍沒有大智慧,我倒覺得,你這鬼族的圓覺冰雪聰慧。渡信啊,我曾聽聞,你和那羅卜……頗有淵源?」

渡信一怔,隨即頷首道:「凡塵俗事,皆隨法滅,弟子如今心中只有苦、集、滅、度。」

「你不用刻意回避這個問題,我只是想從別人的口中,知道羅卜其人。」葯師王佛道:「那你覺得,羅卜能扛過去這一次風波嗎?」

渡信圓覺絲毫沒有猶豫,正色道:「回師尊,羅卜乃是我俗世故人,其人其德我皆不好評論,不過,據我所知,羅卜是個不輕易認輸的人。而且,此人運氣一向不差,我不知道佛國為什么此次興兵,但我知道,不管誰東去,恐怕要吃些苦頭了。」

葯師王佛點點頭,嘆口氣,沒做聲。

渡信跟在後面,沉默了一會,繼續道:「師尊,弟子有一事不明,不知道當講否。」

「說罷!」葯師佛淡淡道:「現在沒有旁人,任何問題都可以問。」

渡信道:「為什么沒有釋迦如來的許可,彌陀就能調動五十萬僧兵,更是有十七佛追隨?還有……還有您,按理說,你和彌陀都是橫三世佛,為什么您就不能出兵阻止?」

葯師佛苦笑一聲道:「實際上,佛只有教的意義,沒有國的概念。在無量億恆河沙劫之前,用你們三界的說法,就是大約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西方世界才出現了第一個智者,稱之為威音王,他第一個提出了佛法的概念。不過,他沒有開創教派,只是把自己的理念傳授給了西方域外諸族,然後就法滅了。接受了佛法概念的諸族開始各立門戶,其中提洹竭部族名聲最大,部落佛首便是燃燈佛。那時候,稱之為古佛期,宗派林里,教義並不統一。在古佛和新佛交替之際,最西方的另一個部落無量族也出了一個宣講教義的大師,那便是無量光佛,也就是常念阿彌陀佛。」

「這么說來,彌陀得道是早於釋迦佛的……」

葯師佛點點頭道:「不過,就在常念佛法門崛起的時候,另一個大智慧者也誕生了,這便是釋迦佛祖,他們相差的時間並不大。釋迦佛祖豎起了眾生平等的大旗,很快就統一了不少古佛部族,然後他創造了整個佛法體系,廣受門徒,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了新佛的領袖。而式微的提洹竭部族最終讓出了佛首的寶座,釋迦佛成為最大的佛教流派之首。但燃燈佛讓位的時候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在釋迦佛五十億劫之後,法滅,新佛首必須由提洹竭部族燃燈的另一弟子彌勒來當。再後來,釋迦教義越來越壯大,體量更小的無量部被合並過來,最後就形成了現在的佛門格局。」

「可在剛才的敘述中,弟子一直沒聽到您的名字……」

葯師王佛一笑道:「我實際上,並非域外人,我出生在虛危山附近,先天鬼族和先天靈族所生。我篤信佛法,傳承金剛意。等到釋迦佛祖統一教義之後,便從干脆創建了佛國。釋迦佛祖尊燃燈佛為古佛,連同未來要繼承佛首位子的彌勒,合稱縱三世佛,意為分掌過去、現在和將來。為了給無量部該有的名號,於是,又組成了橫三世佛,其中,彌陀為極樂世界之主,釋迦佛為婆娑之界之主,剩下的東方琉璃世界也需要個佛主,而我,就稀里糊塗地當選了。不過,釋迦佛祖許我名號,不過是虛名,我並不在意,我只是單純的信仰佛法教義而已……」

渡信圓覺聽到這,不由得苦笑一聲,說來說去,佛國的建立無非是各個勢力的妥協而已。有的人是帶資進場,有的人則是帶人進場,地位自然不一般。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彌陀能夠掌管那么多僧眾,而燃燈和彌勒又為什么會是盟友了。

自己嘗便了人間七苦,才得以解脫遁入空門,可這個空門卻也如此不空。

「怎么?小圓覺,失望了?」葯師佛似乎看出了渡信的心思,一笑道:「西方還是有佛法的,至少,釋迦佛祖的「仁」、「儒」、「忍」、「寂」皆可開悟。況且,這佛國不是還都許許多多專心佛法的同修嗎?你只需要堅持己心,必定大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