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總結兼請假(求月票)(1 / 2)

</br>第二部寫了大概85萬字,算是架構里的長篇了,我印象里好像只有一世的第三卷和第四卷比它多,每天思考,每天寫作,雖然很開心,但真的很累,尤其後面這個月還附加了健身,差點連看小說的時間都沒了。

這一部的名稱是「無面人」,預想的是有三層含義,注意,注意,以下是閱讀理解標准答案。

一是指晉升為「無面人」,這個最簡單,最容易就想到。

二是代表小克在貝克蘭德的生存狀態,用假的面容,假的姓名,假的身份,和人認識,處理事情,卷入風波,但回到家里,卻依然是孤獨的,冷清的。

三是指那些在大時代里或被碾成粉末,或匆忙涌來的人們,在歷史書里,他們沒有姓名,沒有樣子,沒有過去,沒有生活,只存在於簡簡單單的數字或描述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就是「無面人」嗎?最簡單的龍套,最不引人矚目的炮灰,誰會關心他們的臉孔是什么樣子?

就像那句「歲大飢,人相食」,簡簡單單的六個字蘊藏了多少悲傷,痛苦,殘忍,血腥和絕望,又濃縮了多少沒有臉孔沒有姓名的活生生的人?數以萬計,數以十萬計,數以百萬計!

所以,我嘗試著給時代浪花里的老科勒,麗芙,弗萊婭一些描述,嘗試著還原這些「無面人」的希冀、艱難和悲劇,讓他們看起來像是人而不是數字,雖然這第二部零散的一大原因,但卻是暗藏的主線。

隨著他們的逝去,更多的和他們一樣的人涌入,「無面人」始終存在,他們是時代的墊腳石,也是時代的開辟者,更是整個故事真實沉厚不可缺少的角色。

考慮到這樣,我擯棄了更悲傷更有震撼感的收尾,畢竟這一部叫無面人,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顛倒後的前後呼應,就能很好很有力地表達我想要的東西,時代推進,無情無奈,但腳下卻躺著簇擁著數不清的無面人。

第三部的名稱就不會有這么多的象征意義,因為主線很清晰很直接,額,第三部的名稱是,「旅行家」。

望文生義,大家應該能想象出一些東西,但我們還是重點將放回第二部,貝城其實還有很多線沒有收,比如水銀之蛇相關,比如地下惡靈相關,比如王室真正的圖謀,比如o—17,比如吸血鬼相關,比如心理煉金會相關,這既是因為需要給貝城的奧黛麗、佛爾思、休、埃姆林他們展現自己的機會,也是因為貝城是整部小說最重要的舞台,小克肯定會回來,肯定會待很久。

第二部說零散,其實最終很多事情串起來後也還好,對我來說,零散但寫得有吸引力,也算不錯,真正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另外一點,那就是故事節奏一直比較綳比較緊,沒松下來,換句話說就是,不斷地遭遇事件,不斷地解決問題,中間缺乏足夠長足夠輕松的過度,讀起來會有些疲憊和煩躁,雖然這有引出非凡特性聚合效應的原因,但也確實是從設定上就存在一些問題。

這個問題是塔羅會每周舉行一次,於是時間線就被切割為一周接一周的狀態,很容易有重復呆板感,也必須保持每一周都有一定的事情,所以凡事件的節奏上就會有些緊,我目前考慮的解決辦法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塔羅聚會就直接跳過,在時間的控制上更自由一點。

當然,塔羅會本身也是主體,肯定不會少,像埃姆林後加入的第一次,我沒有忘記,還有很多朋友提到的各種各樣事情,比如教會的反應,比如另一枚銅哨,我都記得,但故意壓著沒去寫,准備留到第三部開頭。

這是不想讓細枝末節的事情將最後收尾兩張的整體畫面感和情緒的推進給沖淡,或者破壞掉,所以只能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

第二部寫完,很高興的是豎立起了一個個角色,讓大家還算喜歡,用o—17來暴力收尾並不是沒辦法,一方面是側寫出教會還是很牛逼的,能作為統治階級那么久,不是沒有原因,另一方面是這本身不是收尾,只是一個接續,一個承上啟下,指向著後續的一些東西,具體就不提了,免得劇透。

最後說一下文筆,一本本小說寫下來,我越來越追求的是簡單和刺穿,就是說,能用最朴實最簡單的詞匯精准描述的,就盡量不長篇大論,不用華麗的東西來填充,靠最冷靜最客觀的白描一步步堆積情緒,在最合適的時候,用最精准最簡潔的語言一下刺穿屏障,刺到心里最柔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