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太守師道(2 / 2)

天下梟雄 高月 1526 字 2023-01-27

「確實是這樣!」

楊師道長長嘆了口氣,「一場高麗戰役,對付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國,居然動用軍隊一百二十萬,幾乎就是傾國之兵,還有無數的後勤民夫,這需要多少糧食,有所增必有所減,朝廷想要邊疆屯田自給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可是一塊土地,至少要開墾一年,成為熟田後能種庄稼,那前後就要兩年時間,現在才屯田,是不是有點來不及了?」

楊師道擺擺手,「別的地方咱們不去管他,我就說五原郡,我特地視察過,也請教了很多老農民,他們都說五原郡的土地非常肥沃,稍微耕作一下便能直接種糧,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個冬天大興水利,挖掘河渠,那么明年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增加三成,這樣,基本上就解決了糧食自給問題,如果我們能連續三年興修水利,增加農田產量,不僅糧食完全能自給,而且還能囤積糧食,為災年做准備,總管以為如何?」

楊師道的想法讓楊元慶頗為贊賞,不愧是歷史上的名相,雖為皇族,卻很有作為,尤其年輕有銳氣,此人雖是奉命來監視自己,可如果處理得好,此人倒能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楊元慶本來視楊師道為敵,這段時間不斷有人對他說楊師道不錯,他心中便有了想法,他本來想親自去九原縣和楊師道好好談一談,沒想到他卻親自上門,要求冬修水利。

一葉可知秋,從他全力主張興修水利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楊師道是一個能干務實之人,是他楊元慶需要的那種大才,這一刻他改變主意了,他決定把楊師道拉攏過來,成為自己的人。

但楊元慶也知道,楊師道畢竟是楊廣派來監視自己的人,要想拉攏他,一定不能著急,需要慢慢來,首先就是要先和他建立一種互信的關系。

想到這,楊元慶便誠懇道:「太守未雨綢繆,欲屯田自給,楊元慶當大力支持,讓五原郡真正成為富民之地,需要我做什么,太守盡管提要求,我當全力配合。」

楊師道大喜,連忙道:「我這次來找總管,是為了民團之事,能不能。。。。。。。」

每年的冬天是農閑之時,但同時也是防御戰備最緊張之時,民團的訓練幾乎每天都要進行,而且十天就要進行一次二十里內的會練,時間非常緊張。

民團的存在其實也是楊師道最為郁悶之事,剛開始他還不太明白,但很快他便發現,盡管楊元慶是總管,按規定是管軍不管民,可民團這種制度卻使他間接地控制住了五原郡的青壯之民。

一個月前楊師道想建一座倉庫,征用三千青壯民力,不料,一紙民團調令將他好容易才征來的三千民夫全部調走,倉庫至今未建,令他心中又是惱火,又是無奈,這里是邊疆,邊疆建民團自保是聖上特別批准,他又不能申請撤銷。

不僅是民團制度限制住了他的太守之權,同時還有軍戶制,兩萬余軍戶也是由軍方直接管理,不歸地方官府,盡管開皇六年頒布了軍戶歸地方管理的詔書,但那只是中原內地,邊疆依然是軍戶歸軍方直轄。

正是這些制度使他不得不來求楊元慶,楊師道剛開始時那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此時已經完全消失。

楊元慶雖然已決定支持楊師道,但他卻不能這么輕易地答應,他沉吟一下道:「我能理解太守的難處,只是今年情況確實很特殊,西突厥已經被射匱可汗統一,而東方突厥卻是可汗新立,立足未穩,雖然突厥人也有冬不出兵的慣例,但冬天恰恰是偷襲良機,我很擔心西突厥射匱可汗會利用這個冬天偷襲東方突厥,或者偷襲豐州,來建立他的威望,所以今年冬天的防御尤其重,而且昨天兵部調令已至,要調一萬軍隊去遼東備戰,豐州兵力不足,我更不敢大意。」

楊師道臉上露出了失望之色,楊元慶說得有道理,令他無法反駁,不料楊元慶卻又微微一笑,將話題轉了回來。

「不過興修水利也同樣重要,刻不容緩,這樣吧!今年冬天民團就不用訓練了,全部投入到水利河渠的修建,不過軍隊依然警戒,一旦有威脅的警報傳來,民團要立刻停止水利修建,如何?」

楊師道沒想到楊元慶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方案,讓他這一趟沒有白跑,這令他長長松了一口氣,同時心中也涌起一絲感動,楊元慶沒有刁難他,在涉及民生的大事上,依然是全力支持他。

「我完全同意,更要多謝楊將軍的理解和配合!」楊師道一臉誠懇,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楊元慶注視著他的眼睛,徐徐道:「其實我和太守一樣,都是希望河套平原能恢復到西漢時的繁盛,不再被胡馬蹂躪,有我楊元慶在一天,我就絕不會讓胡馬踏入五原郡一步。」

太守和總管達成了一致,整個五原郡都動員起來,所有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都必須參加到冬修水利的各項工程中去,十一月下旬開始,數十萬年輕青壯被組織起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冬修水利熱潮在河套平原的各地涌現,顯得今年的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