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2 / 2)

天下梟雄 高月 1527 字 2023-01-27

楊元慶背著手半晌不語,歷史上,處羅可汗病逝後,便是頡利可汗登位,這是一個極有野心,也很有才能的可汗,將突厥帶入全盛。

突厥在他的統治下,開始入侵中原,現在烏圖部幾乎已分崩離析,突厥內部沒有了牽制,最多兩三年後,中原之北又將出現一個強大的突厥勢力。

歷史雖然因為烏圖部的崛起拐了一個小彎,但它並沒有改變大方向,在草原那種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之下,總是不斷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

從眼下草原局勢來看,突厥的再一次崛起已是必然,突厥的崛起,首先對隋朝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想到這,楊元慶緩緩對魏征道:「你回去告訴紫微閣,我們要盡快扶植烏圖余部壯大,同時要禁止民間貿易,絕不允許任何一點戰略物資流入突厥。」……

魏征離去了,楊元慶站在沙盤前沉思不語,盡管魏征沒有明說,但他的到來就說明紫微閣內部開始對這次中原之戰有了分歧。

也說明隋朝內部開始出現了厭戰的情緒,而且這種反對之聲應該相當激烈,才會導致魏征南下。

這時,謝思禮在他身旁道:「殿下應該理解朝廷的難處,現在河北那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朝廷安撫災民,恢復生產,已經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在殿下又要把中原這個爛攤子收回去,更增加了朝廷的負擔,很多大臣有抵觸情緒也是可以理解。」

楊元慶微微一嘆,「我能理解他們的不滿情緒,但有些事情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要想奪天下,中原就是一個繞不去的坎。」

說到這,他忍不住冷笑一聲,「我明白有些大臣的想法,他們是希望讓唐朝占領中原,讓唐朝去費錢費力,恢復中原的生機,我們再來接手,可世間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一旦唐朝占領中原,再想從唐朝手中奪取,幾乎是不現實了,那時唐朝就更加強大,我們就就根本不能和其爭鋒了。」

「那殿下能否加快進攻,盡早結束中原之戰,以平息朝廷的一些非議?」

楊元慶搖了搖頭,「不謀大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之所以遲遲不進攻,是因為我需要時間做一些事情。」

「殿下指的是……」謝思禮若有所悟道。

楊元慶負手淡淡一笑,「長安已經有好戲開幕了。」……

長安城,和隋朝一樣,唐王朝內部對這次中原大戰也開始有了爭議,西線唐軍奪取洛陽城失敗,被迫撤到弘農郡,而東線唐軍在尉氏被擊敗的消息也傳到了長安。

戰局的不利使朝廷中的不滿之聲愈加高調,尤其以太子李建成為首,強烈批評秦王在戰局中的不利表現。

武德殿御書房內,宇文士及又一次奉秦王之命前來勸說李淵,這兩天李淵的情緒著實比較低沉,前線的不利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他也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他錯判了形勢,對王世充的實力估計不足,而致使攻打洛陽的唐軍兵力偏少,在攻打洛陽之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導致最後唐軍被迫撤離洛陽。

另一方面,他也過於樂觀,認為中原勢在必得,命李孝恭出兵搶占中原,就在這個重大決策上他犯下了錯誤,如果當時是命令李孝恭支援洛陽,和秦王軍隊合二為一,那么洛陽早就拿下,也不會有今天的被動局面。

「陛下,秦王的意思是撤軍回關中,以保持實力,下一次我們可以再次攻打洛陽,吸取這一次的教訓,一定會成功。」

李淵嘆了口氣,「朕也明白他的難處,只是我們一旦撤軍,隋軍就會占領中原,再想圖之,就難上加難了。」

他背著手走了幾步,又道:「事實上,我們在西線和隋軍還一戰未打,而且兵力還略占優勢,就這么因恐懼而撤退,這無論對朝廷,還是對國人都有點無法交代,朕還是希望秦王能再努力一下,能夠擊敗楊元慶,保住弘農以南各郡。」

李淵的話語說得很委婉,宇文士及聽懂了,其實聖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軍,希望秦王能夠擊敗楊元慶,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嘆息一聲,聖上的態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

既然聖上不肯撤軍,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如果退軍實在有困難,那能不能適當增兵,秦王希望能夠出兵兩萬或者三萬,從潼關出兵,從西面對楊元慶軍隊施加壓力,這樣我們取勝的把握就更多了一分。」

「這個……」

關中的兵力並不多,還要再增兵,李淵就有些為難了,半晌道:「增兵之事讓朕再考慮一下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