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把水攪渾(2 / 2)

天下梟雄 高月 1610 字 2023-01-27

他沉思片刻道:「可是又怎么防備地方官府在發放過程中的貪腐呢?比如說張三死了,他的義倉糧食就成了死帳,地方官府知道,但總庫不知道,地方官府領出來以後,就占為己有了,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關鍵是損耗的把握,糧食有霉爛變質,不可能交來時是五石,過三年後發放時還是五石,這中間必有損耗,地方官極可能就會利用這種損耗牟利。」

杜如晦想了半晌,道:「要不然就不准地方官府管理義倉糧食,全部由專門的糧庫經辦,每郡設一個,直屬於朝廷,把官倉錢糧也一並管理起來。」

楊元慶還是搖了搖頭,「這樣官辦機構就太臃腫復雜了,朝廷負擔會增加,其實我的意思,義倉糧食本來就是民間自己的事情,索性官府就不要插手,讓民間自己管去,鼓勵有實力的民間邸店有償替農民保管錢糧,邸店有利可圖,農民也存取自由,他們兩廂情願,省了我們很多事情。」

「可是。。。。。這些邸店若卷走農民的錢糧怎么辦?」

「所以官府要管住邸店,不是隨便一家邸店就能做,邸店必須要向戶部備案,有足夠規模和資金才行,可以在各地開分店,這樣他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可是就怕農民不肯存放在邸店內,存放在自己家里不更好嗎?」

「這個不行,和現在的義倉規定一樣,必須存放,農民若不存放,災年時朝廷不會給任何賑濟,但存放在哪一家,是農民的自由選擇。」

杜如晦雖然不太明白後世的銀行是什么。但從楊元慶的陳述中,他還是覺得這種辦法不太靠譜。

畢竟商人不是官府,沒有官威施壓,而且一些權貴會趁機從中牟利,農民寧可自己存儲也不會把糧食交到商人處存放,楊元慶還是把事情想得簡單了。

只是他也不好當即反對,說不定楊元慶自己想一想,也會覺得不靠譜。杜如晦便委婉說道:「這件事。讓卑職再考慮一下吧!」

楊元慶也敏銳地察覺到了杜如晦的敷衍情緒,當然,或許是自己的表述太簡單了,他無法理解,這件事還得從長計議。

「好吧!這件事也不急,先把現在的義倉糧食查清楚再說。追溯到兩年前,農民只要給義倉交過糧食的,朝廷必須承認。連竇建德都沒有動義倉糧食,這筆帳我們更不能賴。」

「我明白了,一定會處理好。」

杜如晦猶豫一下。又道:「還有就是殿下在房子縣處決縣令縣丞之事,恐怕有不妥之處。」

楊元慶看出了杜如晦的表情很不自然,便問道:「出了什么事情嗎?」

杜如晦嘆了口氣,「殿下違反制度,引起不少重臣不滿。現在紫微閣有三個相國要辭職。」

「什么?」楊元慶一下子怔住了……杜如晦告辭走了,楊元慶負手站在窗前,久久沉思不語,竟然有三個相國要辭職,著實讓他沒有想到。

就因為他殺了一個貪污六千石糧食的貪官,沒有經過紫微閣的同意,楊元慶心中涌起一種難以言述的惱怒,如果是楊廣殺人,他們敢這樣做嗎?

難道自己的寬容,就換來他們的不敬,就換來他們對自己權力的蔑視嗎?

良久,楊元慶克制住了自己心中的惱怒,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也知道,楊師道和盧、崔兩人的辭職不是一回事。

楊師道或許是真的想維護相權,但盧、崔二人不是,盧豫和崔弘元是另有心思,他們是用辭職來向自己施壓。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不可能只有利好,在任用河北兩大名門世家,范陽盧氏和博陵崔氏的家主為相國也是一樣,有利也有弊,對於迅速控制河北,使河北完全認同新隋朝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隋朝就是因為始終沒有能夠控制住河北,才導致楊諒造反時,河北各郡的順勢而起,才導致高麗之戰後河北造反風暴的興起,根本原因就是隋朝沒有得到河北名門世家的支持。

歷史上,唐朝統一天下之戰,最大的障礙也是來自於河北,以至於李淵想殺盡河北人,但最終唐朝還是沒有能真正控制住河北。

很大一部分河北人都是六鎮軍戶的後代,他們骨子里有先祖留下來的敢於造反的勇烈精神,也正是這樣,安史之亂才會在幽州爆發。

楊元慶心里很清楚河北的重要性,不僅是現在,而且對於他楊元慶的子孫也同樣重要,燕趙名門世家是河北諸多勢力中的一支,也是他用來掌控河北的一個切入點,這就是他重用河北世家的根本原因。

但重用名門世家也會產生弊端,那就是家族利益的興起,范陽盧氏和博陵崔氏,他們的門下子弟遍布河北官場,形成了兩大家族利益集團,兩大家族又聯手結成了河北派系。

自己在房子縣為了義倉糧食之事殺了縣令縣丞,這就是對河北官僚的一種警告,同時也讓他們變得警惕起來,從而引發盧崔兩相的辭職,他們其實也是在變相威脅自己,不准自己清洗河北官場。

正如蘇威看問題的目光透徹,其實義倉糧食案件只是一個引子,只是楊元慶用來清洗河北官場的切入點。

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楊元慶在房子縣殺官,不僅攪亂了河北官場的渾水,也引起了維護相權的楊師道的不滿,整個局勢都亂了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