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海遠征(2 / 2)

天下梟雄 高月 1594 字 2023-01-27

帥帳位於營地的最東面,是專門為楊元慶而准備,從太原運來的沙盤已經拼接而成,方圓約三丈,包括關隴、河北河東、中原、江南、荊襄及巴蜀,幾乎就是一座天下沙盤圖,

沙盤此時還沒有完全布置好,行軍司馬韋雲起正帶領十幾名參軍事將各個駐兵小旗插在城池之上。

韋雲起也算是隋朝老臣,今年已年近五十,官任鴻臚寺卿,這次是楊元慶點名把他召來出任行軍司馬。

楊元慶知道他是行軍打仗的大才,而且極善於協調各方關系,讓他終老於朝堂,實在是有點可惜。

韋雲起一直想和楊元慶說幾句話,但總沒有機會,此時他見楊元慶站在沙盤前沉思,便上前低聲道:「殿下,卑職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楊元慶看了他一眼,點點頭笑道:「你說吧!」

「卑職以為,殿下這一招瞞天過海的策略確實很高明,但為什么殿下要親自去打李密,畢竟西線和中線都還有對峙,殿下應該坐鎮洛陽三面指揮,江南一面讓一名大將擔任即可。」

楊元慶搖了搖頭嘆道:「我何嘗不知道呢?我讓秦瓊率十萬大軍入駐關內,命徐世績率五萬大軍進兵南陽,如果僅僅只是打李密,我讓羅士信前去便可,可這里面涉及到穩定江南,就非我親自前去不可了。如果江南不穩,很可能又會出割據勢力,這就會影響大局。」

韋雲起默默點頭,又道:「聽殿下的語氣,似乎把江南看得很重。」

「那是當然,只有穩住南方,才能依靠南方的稅賦支持朝廷。才能有利於北方民生的恢復,現在大隋北方千瘡百孔,唯有依靠南方輸運錢糧物資。才能渡過開國難關。」

楊元慶說的是實話,歷史唐朝初年之所以能迅速恢復經濟,實現貞觀之治。根本原因就是靠南方的財力,靠隋朝大運河的開鑿,通過水運將南方錢糧源源不斷運來北方。

而中唐時期出現開元盛世,同樣也是因為疏通了漕運,使南方物資能大量北運,使關中及北方的物資空前繁榮。

唐朝的兩次興盛和安史之亂後苟延殘喘百余年,實際上都是得益於大運河的漕運,而宋朝索性就直接建都在運河之畔。

韋雲起明白楊元慶所指,也贊成楊元慶重視南方的思路,他又沉思片刻道:「殿下。這樣說起來,巴蜀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楊元慶微微一笑,「古人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巴蜀的重要性我自然明白。我心里如明鏡一樣清楚。」

韋雲起呵呵一笑,「殿下明白就好,卑職就不多言了。」

楊元慶的思路又回到了這次航行上,大方略方面他已經考慮好,但一些細節他需要再向經驗豐富海員確認一下。

楊元慶向張龍張虎兄弟笑著招手道:「請兩位過來!」

大帳內都是亞將以上的軍官,張龍張虎兄弟地位低微。一直躲在角落,不敢吭聲,楊元慶忽然叫他們,將他二人嚇了一跳,連忙上前施禮,「請殿下吩咐!」

「我想問你們二人,從這里出海航行到長江口,需要多少時間?」

兄弟二人有著豐富的航海經驗,這條線路他們走過多次,了如指掌,張龍立刻躬身道:「啟稟殿下,如果順風的話,十天便可到,如果是逆風,最快也要半個月。」

說起順風,旁邊王君廓接口道:「這幾天我發現都是南風,偶然也會有北方,好像風向不定。」

這也是楊元慶想了解的一個問題,他剛才在碼頭時就發現旗腳飄向北方,明顯是東南風,這讓他有些擔憂起來。

張氏兄弟雖然在軍機大事沒有說話的余地,但在航海和風向上,他們卻是專家,尤其張虎,對風向問題了解極透。

他隨即答道:「啟稟殿下,還有各位將軍,我們這里感受是南風,這是因為燕山山脈阻擋了北風南下,但在海面上現在卻是北風,大家可以在夜里三更後再觀察,就會發現變成了北風,不過,現在正好是風向交換之時,應該過不了多久,北風就會越來越弱,南風占優勢,每年都是這樣。」

張虎的解釋讓眾人無話可說,沒有誰會三更時分跑去測風向,楊元慶眉頭一皺道:「那還有多長時間風向會變?」

張虎想了想道:「按往常時間還有十天左右,但今年天氣暖得早,真的就難說了,我估計最多還有四五天。」

『才四五天?』

楊元慶眉頭皺成一線,今天已經正月二十二日,對於他來說,時間已經很緊張了,他又問韋雲起,「現在軍隊准備情況如何了?」

韋雲起明白楊元慶的意思,立刻躬身回答:「回稟殿下,已經完全就緒了。」

楊元慶緩緩點頭,對眾將道:「如果今晚三更後是北風,那今晚就出發!」

。。。。。。。。

當天晚上,北風大作,從兩更時分起,風向就變成了北風,一隊隊士兵正迅速列隊地登船,頭戴金盔的楊元慶站在高處,手握刀柄注視軍隊登船,楊寧站在他身邊,有些擔憂地問:「父親,孩兒也要參戰嗎?」

楊元慶疼愛地撫摸著兒子的腦袋,搖搖頭笑道:「你不用參戰,你只是去旁觀這場波瀾壯闊的平南征戰,看看父親是怎么掃平南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