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煮鹽(2 / 2)

要養活九個孩子,這趙黑山家里的日子可想而知了,更為關鍵的是趙黑山家里僅僅只有2畝地,根本就不夠養活一家人。

所以趙黑山家里除了自己家的田要種之外,還要給唐老爺家里種地,然後還要靠煮鹽來賺點錢維持生計。

「這一鍋怕是有5斤鹽。」

劉晉看著滿滿的一鍋,只有最中間地步還有一些水,鍋的周圍都已經結滿了鹽。

「這是粗鹽?」

劉晉仔細的看著鍋里面的鹽,這鹽和後世吃的鹽有很大的區別。

後世超市里面買的食用鹽都是雪白、雪白的,呈微小的顆粒狀,可是鍋里面的鹽白中帶黃結成一團、一團成塊狀,看起來和冰糖的形狀差不多,只不過沒有冰糖那么白。

「5斤應該沒有,4斤應該少不了。」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笑著說道。

「4斤也不錯了。」

劉晉笑著點點頭說道。

「不行啊,煮這一鍋鹽,光柴火都要好幾文錢,這4斤鹽也僅僅只能夠賣20文左右,還要被唐老爺抽掉幾文,算下來也僅僅只能夠賺七八文。」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有些無奈的搖搖頭,別看這一鍋能夠煮4斤鹽出來,但其實賺的錢很少、很少。

「才幾文?」

劉晉一聽,整個人都忍不住吃驚了。

這4斤鹽才賣20文,算下來這一文也不過才5文錢,可是劉晉知道,這鹽在古代可是和鐵一樣,屬於官方專賣的東西,價格一直以來都比較昂貴,絕對不是便宜貨,不應該只賣5文錢一斤。

記得自己就看過一本歷史小說,作者就仔細的查閱過明朝時候各種物價的水平,在嘉靖時期朱廷立《鹽政志》記載,嘉慶初年,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到了嘉靖七年時,每鹽一斤賣銀一分五厘。

波動很大,各地各個時期都不相同,短短八年時間就相差如此之大,但是哪怕最便宜的時候,一斤鹽也可以賣到一分五厘。

在明朝中葉的時候,一兩銀子等於十六錢,差不多也就是1000文,這個是比較正常的價格,到明末可以換到1500文。

明初鑄大錢「大中通寶」,4文就可以換1錢銀子。以後的皇帝鑄造的銅錢按官方規定是7文折銀1分,70文才折銀1錢,而民間盜鑄的劣錢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兌換一分銀子。

此時屬於明朝中葉,明朝開國100多年,這一分銀差不多相當於30文,也就是說最便宜的時候,這一斤鹽也要賣40多文,最貴的時候那更是要賣到上百文一斤。

現在趙黑山等人煮出來的鹽僅僅只能夠賣5文錢,離市場價相差實在是太遠了,這也是劉晉為什么吃驚了。

「有幾文就算不錯了,至少能夠有口飯吃。」

趙黑山一邊說也是一邊忙個不停,將鍋里的鹽鏟出來裝進罐子里面儲存好,接著將剛剛趙二虎挑上來的鹵水倒進去,繼續煮鹽,煮一鍋鹽要3個時辰左右,一天從早到晚差不多能夠煮兩鍋。

「那我們為什么還要給唐老爺抽水?」

劉晉看著累的直不起腰的趙黑山,忍不住問道。

「我們不是灶戶,按理來說我們是不能煮鹽的,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不煮鹽的話都要餓死,這抽水也不全是給唐老爺的,他需要和縣老爺這邊打好關系,讓上頭對我們煮鹽的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趙黑山看了看劉晉,覺得有些詫異,不過想了想他是一個讀書人也就是釋然,耐心的給劉晉解釋道。

「又是這該死的戶役制度!」

劉晉一聽,頓時就明白了。

明朝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將戶籍分成很多種,什么軍戶、匠戶、灶戶等等幾十種,並且嚴格禁止更換戶別,這也就意味著爺爺是什么,兒子就是什么,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

朱元璋企圖用這樣的一種制度來維持整個明帝國的千秋萬代,規定了所有人的身份,並且這種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不能有任何的變動。

想要煮鹽就必須擁有灶戶的身份,但是灶戶並不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身份,別看這鹽賣的很貴就以為灶戶的日子好過,事實上因為灶戶只能夠煮鹽為生,日子比起一般的老百姓還要更清苦。

鹽鐵都專賣的制度下,灶戶的鹽都只能夠賣給官府,這價格自然是壓到了極點,官府在轉手將這個鹽一賣,輕輕松松就能夠從中賺取巨大的差價,所以這也就滋生了私鹽販子的出現。

下河屯的村民因為不是灶戶,所以是不能煮鹽的,但任何的制度都是人去執行的,只要父母官不去管,自然也就可以去煮鹽了,這唐老爺因為鄉里有頭有臉的人,所以負責和縣老爺這邊聯絡,銀子給足了,自然也就沒人管了。

當然,毫無疑問,這個唐老虎肯定是從中吃的飽飽的,從這個抽水來看,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被他抽走,其中的到底有多少進了他的口袋,估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