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2章,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1 / 2)

遼東肥沃而廣袤的田野上,伴隨著氣溫開始回暖,春天即將到來,遼東的第一次春耕也是正式開始了。

只見一處處田野這里,一輛輛耕地機正在忙碌不停。

這些耕地機有老式的蒸汽耕地機,也有新式的內燃機耕地機,老式的蒸汽耕地機冒著滾滾的白煙,時不時發出陣陣的汽笛聲,新式的內燃機耕地機則是伴隨著突突的聲響,整個田野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旁邊的公路上面,幾十輛汽車組成的車隊靠邊了停了下來,弘治皇帝和劉晉下了車,饒有興趣的看著眼前的一幕。

離開大慶之後,弘治皇帝和劉晉沒有坐火車而是選擇了坐汽車,為的就是方便弘治皇帝一路上看看這遼東的春耕。

遼東現在是大明最為重要產量地之一,每年產出的糧食足夠整個大明吃上幾年的時間,是大明的糧倉。

遼東的土地非常肥沃,黑土地種什么像什么,產量很高,即便是沒有後世的化肥,這里的產量依然非常不錯。

但真正讓遼東成為大明糧倉的原因是因為遼東這里的土地非常的寬闊、平坦,極其適合機械化的耕種。

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為遼東是移民之地,這里的土地和大明本土是不一樣的。

大明本土的土地是集中在少數地主、士紳、豪門大族的手中,真正種地的農民根本就沒有多少的土地。

遼東這里就不一樣了,因為是移民之地,這里的土地都是掌握在真正種地的農民手中,在這里沒有地主、士紳,更沒有豪門大族,土地雖然多,但分布很均勻,家家戶戶、人人都有土地,也都差不多。

這對於遼東的農業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耕者有其田,自然而然能夠發揮出其最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種地種出來的糧食,除了繳納給朝廷的糧食之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糧食,故而家家戶戶都生活富足,手中有錢有糧。

再加上大明朝廷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推廣良種和好的種植方法,對購買農業機械給予免息貸款、補貼等等的政策,這都極大的促進了遼東地區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的發展,讓遼東這個以前的荒蕪之地,迅速的變成了大明的糧倉,變成了大明最富裕的地方之一,其富裕程度已經遠超了江南地區。

一直以來弘治皇帝都想要來遼東這邊看看,看看遼東的農業。

有時候弘治皇帝是不太相信報紙上面的報道,也不太相信手下官員的匯報,這一個人耕種幾千畝的土地,說出去都讓人難以置信。

這一次,也是終於有機會了,可以在遼東這邊親自見識、見識遼東的春耕和土地了。

眼前的這塊田地,非常大,甚至於都看不到它的田埂在哪里,很顯然,這塊地都是屬於一個人的,所以沒必要將田地弄成很多塊。

這在大明本土是很少見的,大明本土的土地,即便是平原地區那也是支離破碎的,分成了無數的小塊。

因為每一小塊的土地都是有著極其復雜的歷史。

很有可能在以前是屬於某個農民的,結果後來被地主紳士之類的巧取豪奪了,所以還是要留著田埂,這樣才有地契。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塊地雖然是地主的,但地主出租給佃農的時候,不可能將大量的土地都租給一個人,所以也是需要將自己的大面積土地不斷的細分,然後租給一個個佃戶,這樣大家都有田種,有飯吃。

總之在大明的本土,縱然是在平原地區,你也看不到如眼前這般一整片的農田都是一塊田地的現象。

但是在遼東這邊,卻是非常常見,一路走來,都是這樣的情況,一整塊、一整塊的田野,面積都很大,你很少能夠看到田埂。

南方那種梯田什么的這里更是沒有,這里土地眾多,很多地方明明都是不錯的土地,但卻是無人耕種,有些田地甚至於都在輪著休耕,大家根本就沒必要向山要田,來發展梯田。

小黃門迅速的在路邊撐起大傘,擺上了火爐,煮起了茶水,搬出了桌椅,讓弘治皇帝和劉晉可以一邊喝著茶,一邊悠閑的看著眼前的春耕場面。

「這耕地機的效率很高嘛,這走來走去的,地就翻耕出來了。」

「這干農活可就輕松多了,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坐在耕地機上面就輕輕松松的完成耕地了。」

弘治皇帝饒有興趣的看著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