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4章,礦業專營?(1 / 2)

乾清宮內,弘治皇帝正在召集大臣給自己講學。

這也是皇帝日常的必修課之一了,一般是召集翰林院的侍講學士來給自己講一講一些歷史、帝王之術、經典典籍之類的。

算是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一般能夠給天子講學的人那都是相當有水平的翰林院大學士,不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的,至少也是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了。

這能夠進翰林院的那都是科舉考試之中排名靠前的大才子,才華自然是不用懷疑的。

「古之帝王講究勤儉節約,好學深思,治國講究以仁義道德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不與民爭利,勸課農桑,與民休養,自可成一代聖明之主!」

弘治皇帝聽著侍講學士將古之帝王的治國之道,腦海中也是在思索著。

這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做的話,為何朝代還會更迭?

這仁義道德、孝順如果真的可以治天下的話,那為什么還需用法律?

說到底啊,這些不過是儒家歷朝歷代都在用來忽悠君王的東西罷了。

還是劉晉當初所說的是對的,朝代的更迭,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還是因為土地兼並的問題。

土地和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底層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了,一旦來個風吹草動,天災人禍什么的,這些老百姓立即就活不下去了,自然而然也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什么仁義道德,孝順之類的,在吃不飽穿不暖的面前都是扯澹。

唯有老百姓能夠吃得飽、穿得暖的情況下,這人才能夠來說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什么的,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這個道理。

每個朝代剛剛開始的時候,老百姓還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沒有大量的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這個時候老百姓過的下去,自然而然就可以穩定,也可以繁榮起來。

可是伴隨著土地的兼並,人口的增長,老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稅賦越來越重了,這個朝代慢慢的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也就免不了要朝代更迭了。

大明能夠有現在,還真的是依靠了對外的殖民和擴張,依靠了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勞動力和生產效率,所以才能夠逆天改命,變的繁榮富強起來。

至於說儒家的這一套,它已經落伍了,不再適應這個時代了。

「...所謂與民爭利,是指天子、皇家不該與老百姓爭奪利益,這天下本身就是屬於天子屬於皇家的,豈可再與百姓爭利。」

「唯有讓利於百姓,給老百姓一口飯吃,才能夠讓百姓更加富足,而天子則是可以收取更多的稅收。」

對方講著、講著,弘治皇帝就聽出了一絲的不對勁了。

這與民爭利講來講去的,這什么意思?

這是在說自己與民爭利了?

自己與民爭什么利益了?

難道是說自己麾下的那些產業,這些產業可都是劉晉在打理的,自己也僅僅只是投資占股份了而已。

況且老百姓難道會去做買賣?

自己又沒有和老百姓爭利,所謂的民根本就不是老百姓吧。

另外用劉晉的話來是,以前的時候,那些鹽商們掌握大明鹽業的時候,一斤鹽可以賣幾十文錢,還給你滲沙子。

現在長蘆鹽場掌握大明鹽業之後,幾文錢一斤的鹽都還是上等的雪花眼,這到底是誰在與民爭利?

自己麾下的這些產業,那是真正的在為老百姓做事,雖然錢是賺錢,但這憑本事賺的錢。

你一直在這里圍繞著與民爭利嘰嘰哇哇的說個不停,大道理一大堆的,真要是像以前一樣聽了你的忽悠,估計到時候被賣了都還不知道。

弘治皇帝可是嘗過了沒錢的滋味,非常的不好受,想要辦什么事情都辦不成,天天被那些大臣們給懟的只能夠在皇宮里面生悶氣。

現在這是在給自己上課,說自己與民爭利了,到時候是不是要說自己不該與民爭利,要把麾下的產業讓給你們這些人?

想到這里,弘治皇帝都皺起了眉頭。

事情是變的越來越有意思了。

到自己面前的奏疏變多了,這大臣們也是在不斷的向自己灌輸著不要與民爭利的思想和觀念,灌輸著帝王勤儉節約,垂拱而治的治國理念什么的。

這是又來給自己洗腦了。

這些大臣啊,一個個什么事都不會干,凈想著爭權奪利的事情,還算計著自己的一切。

劉晉王守仁一走,自己的好日子就沒了,煩心事一下子就多了,竟然還想著打自己產業的主意。

換成是以前的話,自己可能就真的信了你們。

但現在自己這幾十年的皇帝可不是白當的,更何況還有劉晉、王守仁這些人給自己說過這些事情。

想通了這些,弘治皇帝卻是不動聲色,准備看看這些人到底想要做什么,接下來又會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