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三、鷹視狼顧為雄梟(三)(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38 字 2023-02-06

二九三、鷹視狼顧為雄梟(三)

(感謝imissher慷慨打賞)

盧象升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他雖然與流寇交戰的時間不長,但他發現了一點,流寇當中也有聰明人,而且這聰明人還不少()。

官府在琢磨著如何消滅流寇,流寇同樣在琢磨著如何對付官府,在這個過程中,流寇在迅速成長。從最初被楊鶴這書呆子三言兩語招安,到在鳳`陽的大明祖陵樹起古元真龍皇帝的大旗,這其中隱約有一種趨勢。

不過這個歡慶大勝、滁`州圍解的喜宴上提這個,就未免有些不合時宜。因此,盧象升未繼續說下去。

他不說,李覺斯卻依然明白他的意思,哈哈一笑:「盧總理不是已經委派諸將前往追襲么,便是祖總兵,如今也尚在外追敵,等祖總兵回來,咱們還得再辦一次慶功宴席,或許到時他便帶來了闖賊首績()!」

「正是,正是!」劉大鞏也道。

方孔炤捻著須,與盧象升一般不語。李覺斯有些怕他得罪了盧象升,點醒他道:「潛夫,你那侄婿此次奉你之命來援滁`州,所立功勞不小,朝廷早有賞格,有所斬獲不願為官者,可以折算成賞銀,你還不向盧總理伸手討要!」

方孔炤微微笑了起來:「這倒不必,我那侄婿雖是好財,卻有的是賺錢的手段,那《風暴集》、《民生雜紀》和《民生速報》便為他所辦理,僅《民生速報》,一個月里少不得要給他賺上千兩銀子。如今朝廷艱難,聞說此次為剿賊,陛下乃至發空內帑,能省便省些……倒是他性子喜好田地,到時擇一處地方,賞些田地與他,為傳家之基業便可。」

此前說的那些,讓盧象升微微皺眉。直到現在,他都覺得自己看不透俞國振這個人,但可以肯定一點,此人若是為寇,其禍必大過高迎祥。但聽得他喜好田地,盧象升頓時安下心來。

喜好田地之人,就不可能造反謀逆。

「潛夫兄方才若有所思,不知在想何事?」盧象升問道。

「在想盧總理方才之語,盧總理說的不錯,闖賊實為朝廷心腹之患,若不早日剿拿,後患無窮……不過,下官以為,只是殺一闖賊尚不夠。流寇起兵至今,其總首領換了五六位,一賊比一賊更凶厲,闖賊之後,安知不會出更凶殘狡黠者?」

盧象升連連點頭,深以為然。

「以潛夫之見,當如何治根本?」

「如今在西北有洪亨九,在東有史道鄰,京畿直隸有關寧軍,江南有張玉笥,流寇無路可去,唯有二途()。其一為湖廣,其二為巴蜀。」

說到這,方孔炤嘆了口氣,接下來就不說話了。

「潛夫兄是君子,不願意直說啊。湖廣與巴蜀……只怕都有些為難。」盧象升也一嘆。

他當然知道方孔炤未說的話語中的意思,湖廣與巴蜀的官員,怕是奈何不了流寇,這其中又以湖廣為甚。畢竟流寇如今分為兩支,一支由闖將帶著過天星滿天星之類的小星星在陝地,他們實力較弱。另一支則聚合了闖王、曹操、八大王等悍將,眾有三十萬,他們實力較強。而後一支想要入巴蜀,就必須經過湖廣。

可現在的湖廣巡撫,就是盧象升自己,他東征西討,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兼顧。

「不說此事,不說此事,吏員安排,自有朝廷處置。」李覺斯發現盧象升嘆息的時候,向自己看了過來,心中微微一慌,忙岔開話題。

盧象升現在總理五省軍務,無論是從國朝慣例還是從他個人精力來看,他都要辭去楚撫之職,而如今闖賊西去,必是與八大王張獻忠會和,他們在南直隸受到的損失,只怕要去湖廣尋求補充。故此升為湖廣巡撫雖是封疆大吏,可對於李覺斯來說卻並不稱心如意,反而是將他放在火上烤。這次守滁的事情,有一次就足夠了,此次功勞,足夠讓他在六部尋個侍郎之類的美差,靜靜等待升遷,根本用不著這樣麻煩!

盧象升確實屬意李覺斯,雖然此前李覺斯名聲不顯,不過既是管理軍馬的太仆寺卿,好歹總通些軍事,而且滁`州的守城,讓他相當贊賞,他也不需要新的楚撫多能干,只求他不要賊人一來就只知兩股戰戰即可。

李覺斯在守城上還是有一套的,正是合適人選。

但李覺斯已經明顯流露出拒絕之意,他也無法強人所難。更何況,他的推薦建議,雖然對於人事任命會起到不小的作用,可大權畢竟是掌握在天子手中()。

「潛夫不擔心闖賊,想必認定闖賊會就擒吧?」李覺斯要岔開話題,看到仍在沉思的方孔炤,他靈機一動,兩人雖是同屬東林支脈,可這時是死貧道不如死道友的時候了。

「有天子洪福,盧總理武威,闖賊極有可能就擒。」方孔炤微一沉吟,說出一句讓眾人都大吃一驚的話來。

方孔炤來滁之後話並不多,每言必有所中,因此李覺斯與劉大鞏不覺坐直,李覺斯看了盧象升一眼:「祖總兵若是擒著闖賊,想必不久便會有戰報來。」

「祖總兵乃北人,不熟悉南直隸地理,他想擒著闖賊,還需要幾分運氣。」 方孔炤道:「倒是下官侄婿,曾對下官說道,他舊年為與獻賊戰,多親偵南直隸地理,哪里有小道,哪里宜藏兵,他都了如指掌。故此下官在入滁之前曾令他於外巡游,勿使闖賊脫身。」

他的口吻里,多些有些慚愧,這其實是他與俞國振商討後的結果,而並不是他向俞國振的下達了什么命令。但是為了突出他在此事中的功績,俞國振堅持要他如此說,他自己也覺得,或許唯有如此,才對大明最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