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一、皎皎明月耀荊楚(三)(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77 字 2023-02-06

四一一、皎皎明月耀荊楚(三)

白文選罵了一聲,恨恨地緊了緊衣裳,望著城頭的大明旗幟吐了口口水()。

這小小監利城,原本以為可以一推而下的,結果卻這么難纏,連攻了兩ri,雖然城上已經破壞不堪,卻終究是未曾攻破()。

他甚至親自登城而戰,見到城上那些破爛不堪的官兵哭嚎著抱住登上城的人一起落下,兩人同歸於盡。這種情形,不只一次!

「那個娘兒們……」

他抬眼向城上望去,只見大明旗下,站著一身孝衣的女子。在孝衣之下,是一套盔甲,而那女子身材甚至還未長足,不過是十四五歲的模樣!

原本一身雪白的孝衣,因為這兩ri在城頭的激戰,已經沾滿了斑斑污痕,少女原本略有些豐腴的臉,也明顯瘦俏下去。她站在城頭,卻是屹立不動,身邊是忠心耿耿的家丁護衛,這兩ri來,只要流寇攻城,那她必然立於大明旗下!

她這個人,幾乎就成了大明旗幟了。

仿佛是感覺到白文選的目光,沈雲英也向這個方向望了過來。

如今監利的局勢極不利,他們擋住了獻賊順江而下的道路,張獻忠並沒有放棄攻奪湘湖的念頭,攻下監利,他們便可以威脅岳州。因此,他圍荊州實際上就是吸引各路朝廷援軍,實際上卻是想破監利渡江。

原本以為這座只有幾萬人的小縣城可以一鼓而下,卻不曾想在沈雲英激勵之下,這座看似虛弱的小城,竟然硬生生扛住了他們的攻擊!

張獻忠如今雖然有數十萬人,但大多數都是跟著他混吃混喝的,真正打起硬仗派不上任何用場,這些人也只是新附,不少人甚至從未上過戰場。故此,他能依靠的主力,還是他老營的三萬余人——這還是他將數十萬人中悍勇不畏死者全都弄進來後拼湊出來的數量。

這又是俞國振在《流寇論》中所說的流寇的大弱點之一:不練兵。流寇的jing兵,都是打出來的,個人悍勇上,確實是百里挑一,即使是受過訓的虎衛,一對一情況下也未必能占到便宜()。但打出一個jing兵,要死掉數十成百個普通青壯,這種折損率之高,注定了流寇的jing兵一但被摧毀,就很難得到補充。相反,虎衛則不同,練成十個虎衛,也不過淘汰兩三人,而且淘汰下去的人還可以作為普通勞動力存在,繼續創造物資與財富。這樣一來,若是戰事持久,流寇象蝗蟲,吃盡了能吃的東西,必然走向滅亡,而新襄則始終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就不虞此節。

今ri又是一ri未能攻下,天se已經暗了下來,流寇可沒有挑燈續戰的意志,故此在利監周圍燃起無數堆火,一邊吃嚼一邊嬉鬧。賊人連營足有十余里,因此從城頭望去,到處都是一片星星點點的火光。

正值月中,一輪明月光空,照得地面上銀灰銀一片,就算隔著稍遠一點,也能看得出人的影子。俞國振搖了搖頭,嘆氣道:「這幫子流賊,打了這么多年,仍是毫無長進!」

「這不正合濟民心意么?」旁邊一人手搖羽扇,飄然yu仙。

宋獻策看了這人一眼,在心里微微苦笑,卻不曾想這位竟然會跟來,簡直是要搶自己飯碗。

「正之先生說的不錯,流寇越是弱,咱們取勝得便越是輕松,代價就越小。」宋獻策當然不會坐視自己的飯碗被人搶走,他大聲說道。

「說實話,我還是覺得,正之兄去研究所比較合適,你造的那齒輪和擒縱器,當真很重要!」俞國振無奈地看著那位正之先生。

這位正之先生正是王浩然,當初與俞國振初遇時,便說了他的志向是在沙場建功立業,而且自詡jing通兵書。後來因為家中變故不得不挾妻小去投王傳臚,王傳臚又將之推薦給了俞國振。他原本為了研究兵法而研究過天文機械,原本是為了觀星與改進軍械所用,人又是聰明,在俞國振這兒自學了一年,將原先所學與俞國振的實學相應證、貫通,再被俞國振點撥了一下,竟然頗有建樹。什么鍾擺原理、擒縱器等等之類的問題,被他一一攻克。

可這人沒有定xing,眼見大功告成,他又覺得缺乏挑戰,將一大堆的資料扔給俞國振,轉而要求加入虎衛——他口氣倒大,直接就要求在虎衛里弄個旅正干干,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俞國振被他纏不過,也想讓他知難而退,便給了他個臨時的「錄事」職務,帶著他一起北上()。

沒想到這廝倒是做軍師做出興頭來了,還換了身羽扇綸巾的行頭,俞國振每次看了都要笑上半晌:現在流寇中這般打扮的,兩只手都數不過來。

「研究所太無趣,我既學了孫吳兵法,自然要一試身手。」王浩然氣宇軒昂:「我觀流寇這般散亂,必無防備,只需要一部jing銳銜枚夜襲,必可一擊破之!」

宋獻策歪了他一眼,這還用說,無論誰都看得明白這一點吧。

這種道理誰都懂,關鍵在於有沒有能夜戰的兵。雖然此時的夜盲症不象是後世小說家所言那么嚴重,但在這月光下仍然能完全發揮出戰斗力的部隊,並不多見。

對於新襄虎衛來說,這當然不是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