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二、海東暗鉤織羅網(四)(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11 字 2023-02-06

一群麻雀嘰嘰喳喳地飛過樹林,飛到這排高大的建築物前,自從這種鋼筋混泥土的建築取代了木屋草棚之後,麻雀們原本溫暖的檐下窩巢就沒有了,好在它們聰明而且適應得極快,現在已經學會在水泥樓的最高隔熱層下銜草為巢,一樣風吹不著雨淋不著。

它們停在六樓的窗台上,側著頭向里望,好奇地看著正在開會的人們。

分明有十個人坐在里面,但這時里面卻極為安靜,大多數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內一人身上,而這人則在敲著桌子,若有所思。

對俞國振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他不是狠不下心的人,但那是對個體,若是對某個整體,他還是很容易寬容的。不過這幾年,他的心性也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無論是在北面殺絕覺羅氏的建虜俘虜,還是在南面呂宋城劃出半徑五十里的無人區。這些都證明,他已經越來越冷酷。

但那是對著敵人,今天要對的卻是他一向想要幫助、喚醒和指引的百姓。

「章先生,我們的存糧是多少。」許久之後,俞國振開口問道。

「一共有存糧一百五十萬噸。」章篪對這種數據是張口就來:「另外,到五月便是夏收,那時我們的存糧可能要突破二百五十萬噸,倉庫儲存的壓力已經極大。」

這個數字不說出來眾人不注意,但一說出來。眾人都是吸著冷氣。

二百五十萬噸,也就是二十五億大斤,以一人一年吃二百五十大斤糧計算,夠千萬人一年的口糧!

「很好,很好!」俞國振也有些驚訝:「夏糧能豐收?」

「一來是夏糧豐收在望,二來則是因為這半年來我們的漁業發展極迅速,得了瓊州的鹽場之後。我們用於腌漬魚干的鹽有了充分保障,這半年的產量,達到了五千噸。」章篪道。

新襄對漁業很早以來就極為重視。因為漁業捕撈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人體對動物蛋白的需要,節約植物糧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極佳的漁場,這個時代幾乎沒有污染。也沒有過量捕撈的問題,對於整個大海來說,一年被網走幾千噸漁蝦,根本不算什么。但對於新襄的糧食業來說,半年五千噸的產量,這可是了不起的數字,與新襄漁政局管轄之下多達千余艘大小漁船有密切關系——龍門船廠雖然只造大船,但周圍的小船廠卻在夜以繼日地制造漁船,以滿足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欽`州、新襄等諸地。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坊,每個月都有眾多的漁船下水。

就連遠在廣`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漁民造漁船,可是可以到漁政局領取補貼的。大體來算,漁民只要成立正規的捕撈隊,在漁政局注冊,便可以獲得相當於其購船價格一半左右的補貼款,而且還能獲得漁政局的護漁,不必擔憂海上的海賊。

「家明。你在昌化已經有一年了,說說昌化的情形。」俞國振又道。

顧家明起身向眾人行了一個軍禮,然後坐下,將自己的小冊手翻到其中一面,大聲道:「在我們去昌化縣之前,昌化縣在籍七百一十九戶,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經過一個月的清查,發覺實際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戶,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們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組規模就顯得大了,一人只要負責教化八人,而最初時我們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准備的。」

說到這,眾人都輕聲笑了起來。

「針對這個,我們調整了原先計劃,加快了從耽羅移民的速度,將一些未曾進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後,昌化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戶,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一人,這樣,工作組與需要教導的人口比例達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組的極限范圍之內,到現在,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我們新襄的要求……」

所謂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對於正式擁有新襄戶籍的種種限制。首先是在紀律上的要求,農民式的散漫,在新襄是不允許存在的,即使是農民,也必須擁有工人一般的時間觀念和紀律意識,因為新襄的農業生產,實際上也在按工業化模式在進行,農民的生產紀律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收入分配。

其次便是在實學方面的要求,整個新襄體系下,人人都必須學習,至少要拿到相應的結業證,若拿不到證,就必須將業余時間投入到無盡的強制學習中去。這一方面是盡可能培養有一定實學素養的產業工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糾正很多大明百姓的壞習慣,比如說賭博與游手好閑,當業余時間都被強制著去接受學習,而這些學習又與個人實際利益密切相關後,他們就沒有太多的時間用在賭博上了。

能做到這兩點,基本上就可以在新襄立足了,但要做出一番事業,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聽得那一萬多昌化和耽羅來的百姓,短短的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已經能接受新襄的各種要求,眾人都是訝然。

「這不足為奇,華夏百姓,實在是最為通情達理的,只要真心為其好,哪怕是嚴厲一些,他們最終也能接受。至於那種喜歡鬧事的,根本用不著我們,官人說過,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自然會有他們身邊之人將之教育過來。」

「實在教不過來的呢?」有人忍不住問道,卻是茅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