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一、半是英雄半為梟(一)(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11 字 2023-02-06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便已經是大明崇禎十五年夏,對於百姓來說,這不是個好年景,去年中原一帶接天蔽日的蝗災,甚至擴展到了蘇浙一帶,致使吳江這樣的魚米之鄉,米價都貴至四兩一石。

這個時候,若不是來自南海伯的平價米糧,不知多少人要餓死!

但是南海伯終究實力有限,沿海沿江之地,象是南直隸、蘇浙和,山`東一帶,他可以運來數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糧食平抑米價,熬成粥給嗷嗷叫的飢民,可是再往北,飽受流寇與自然災害之苦的中原大地,則是雪上加霜。

所以對李自成來說,這是難得的好年景。

此時李自成,早就不是被追趕得四處亂跑的那個流寇了,如今天下人一提到闖王,誰都不會想到高迎祥,想到的只是李自成。

兩圍開封、一攻洛陽,不僅如此,他在中原百姓心目中,也從當初的流寇,變成了如今的「義師」。

原因無它,開倉放糧罷了。

看著正在溫聲細語向著百姓詢問的牛金星,看著親手將米袋子放在百姓肩上的李岩,李自成得意地捋須笑了起來。

他的獨眼里,閃動著野心勃勃的光芒。

他的一只眼睛,便是去年在開封城被總兵陳永福所射傷。這曾讓他暴虐了一陣子,但在牛金星與李岩的勸說之下。他終究還是忍耐下來。

又看了李岩一眼,李自岩情不自禁咧嘴笑了笑。他想到初見李岩時對方說的話,當時李自成正處於低潮之時,心中苦悶惶恐,而李岩的一番話,讓他振作起來。

這幾年事情的發展,也如同李岩所料想的一樣。

「如今天下板盪。群雄並起,天子已經如同漢獻帝一般,帝令不出紫禁城。地方大員各懷鬼胎。黨同伐異,黨中又有黨。自孫晉等人以『法門廣大』為由,自詡清流的東林與閹黨、廠衛同流合污。朝廷中亂象叢生。建虜屢犯邊關,割據遼東以為資本,劫掠京畿、山`東以為收獲,是故建虜越戰越強,而大明越戰越弱。義軍諸部,橫行中原湖廣與南直隸,擾亂四方,百姓望風而起,遙相呼應,動搖大明根基。南海伯俞國振。遠居粵南,虎視眈眈,以窺天下之隙——此誠英雄開萬世基業之時也。闖王聲動八荒,縱橫宇內,然而一戰敗則入山林。再戰敗則遁漢中,何也,只因不收民心,百姓未附也!」

「故為闖王計,當先據關隴,自古以來。關西多將,出雄兵,據有關西,進足以窺視天下,退足以割據為王。天時有變,則直接出函關揮師京師,天時平穩,則緩緩圖取漢中,謀占巴蜀。秦國一統六國之略,今猶可用也!」

「欲據關隴,必收民心,欲收民心,必賑民飢。俞國振鄉間小兒,猶能稱雄南海,何也,唯其賑濟飢民,故此流民歸心,區區百萬之民,便養數萬虎賁之士!」

當初李岩的話語,又在李自成耳中響起,自兩人在漢中群山中相遇,李岩獻上這「隴上策」之後,彼此之間關系便極親近。李自成信用李岩,不顧老弟兄的反對,直接將李岩提拔為將軍,而李岩也不負李自成所托,編造「十八子、主神器」等讖語,傳播於關隴中原一帶。

其直接結果,就是來投靠李自成的人越來越多,他攻打州縣時遇到的阻礙也越來越少。雖然張獻忠這兩年在南方殺來殺去,看起來已經成了各路義軍中實力最強聲勢最大者,但實際上李自成知道,自己與張獻忠已經漸漸有了區別。

「主公,百姓歸心,正是擴軍之機。裹挾來的百姓,一百個不如十個自己的兄弟,十個自己的兄弟不如一個訓練的精兵。當初俞國振能以幾百幾千人屢屢破陣,靠的便是……」

李自成正想著的時候,李岩又走了過來,向他進言道。但李岩的話只說了一半,便被人打斷了:「李岩兄弟,你動輒就提俞國振,據我所知,當初你便去過俞國振的新襄,你口里也總是說新襄治理得好,為何你當初不留在新襄,投了俞國振,他豈不更是你口中的明主?」

能當著李自成的面說出這番尖刻話的,只有劉宗敏這個鐵匠。

他原本是李自成手下頭號大將,可是隨著李岩到來,這個頭號大將的身份就有些動搖,他對李岩的嫉妒,幾乎是不加掩飾,而李岩氣度倒是宏闊,不與他爭執。

「我是去過新襄,唯有去過此處,方知天下之大,四海之廣,方學會以商養戰之術。」李岩微笑道:「若非如此,咱們兄弟就只有再如以往一般去搶掠,哪來的銀錢充作軍餉薪俸,又哪能用這米面糧食來收攬民心?」

李岩在新襄呆的時間不長,這樣短的時間里,他最大的體會就是新襄有錢。通過貿易,新襄賺取了巨額的利潤,用這利潤維持了精銳的部隊。他找到李自成之後,再三游說,李自成便嘗試著開通了通往漠北和漠西的商路。原本李自成手下就不少馬賊出身的,這兩條道路他們並不陌生,而他們搶掠來的絲綢和原本派不上用場只能砸掉的瓷器,竟然在漠北和漠西都賣出了好價錢,換來牛羊毛皮,再經過那些膽大包天的蜀商轉手,便變成了銀兩絹帛。

這其中的利潤,讓強盜也不由得感嘆,原來賺錢就是這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