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三、殺氣寒光映紅衣(一)(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579 字 2023-02-06

「在大員島東西兩側,擇良港設縣,根據目前統計的結果,大約可以設八縣。」

「以基隆為大本營,准備同時營建八縣的物資,特別是水泥、鐵器。基隆現今的水泥廠可以擴建,使其規模擴大五到八倍。不必擔心八縣建成之後水泥生產會發生過剩,因為到時還要修建連通八縣的陸上道路,也需要消耗大量水泥。」

「水泥與煤炭,將成為基隆兩大基礎產業,在其基礎之上,可以擴展染料、火葯、玻璃制造等新產業以及為相應人口提供生活器具的木器加工、陶瓷、制衣等產業。基隆將成為整個大員島的產業中心,其余八縣,短時間內將為基隆提供糧食,長遠來看,可以提供蔗糖、水果和各種農業資源,支持基隆未來發展。」

「每個縣根據其治下土地,可設十到二十個鄉,每鄉安置三千至五千人不等,選擇平坦之處修牆建圍。為提供建築所用材,每縣可設一磚瓦廠、一木料廠。建屋不須動用額外勞力,由移民自己承擔,建成之屋發放移民居住,但需要從今後其收入中扣除所需費用。」

「每個縣派遣一千人的工作組,其中五百人主持民政事務,五百人負責防務。鑒於如今新襄體系兵力吃緊,建議負責防備的五百人自預備役中抽調。這樣總共需要抽調八千人,其中各級各類骨干四千人,預備役四千人。」

「必須戒備土著,凡是占用土著耕地。以物資進行相應補償,同時勸誘土著接受漢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語言文字。可以考慮派遣醫療隊獲取土著信任,同時利用土著之間矛盾,堅決徹底打擊和消滅敢於阻礙開發進程的土著社寮。」

夜已經很深了,但是俞國振抓著王傳臚的信,開始第五遍讀它。

王傳臚畢竟當過一任知州。所以對於政務處理非常熟悉,他提出的建議,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

俞國振放下他的信。又拿起另一封信,這封信是方孔炤寄來的,里面除了表示對京師中情形的關切之外。就是一件事情。

「大員當設縣,以移民充塞之,再以新襄骨干教化之,如此可事半功倍。」

方孔炤這封信比王傳臚的來得還要早些,一天前就收到了。他寄此信時,應該還不知道俞國振到了山`東,知道的只是黃河被掘堤,他立刻就想到了移民安置的事情。

困擾俞國振和整個新襄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無法將手中的這兩百來萬人撒到全國去,試圖以兩百萬人去改造一億五千萬人。在這個各種頑固力量根深蒂固的時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可以說,絕無成功的可能。

除非俞國振來一次史無前例,大殺特殺。殺掉天下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人——但恐怕在他完成這一目標之前,他就要先被虎衛殺了,然後在歷史上又留下了一個突然發狂的悲劇英雄形象。

或許到時候,象宋獻策這樣的矮子會對他進行評價:南海伯功大於過,功七過三。而那些沒有殺盡的東林嘴炮的徒子徒孫們,則想方設法編造有關他的歷史真相文。至於他為何舉起屠刀,卻完全沒有人在意,或者只說他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千載以來權力最大的第一暴君,並把這權力傳給他的兒子……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擔憂,所以俞國振現在已經有定鼎中原的軍事實力,卻仍然不曾揮師北進。他原以為,自己還需要十到二十年的休養生息,才能夠完成這一計劃。

而王傳臚與方孔炤這兩位曾經大明朝的官吏,卻提出了一條全新的路。

借著北方戰亂的機會,將百姓大規模地移至台灣、呂宋和南海群島,每移三五萬人,便設成一縣,然後向這個縣派駐一千左右的人員。一千左右的管理者,完全可以引領三五萬人移風易俗,同時離開了故土之後,原本宗族勢力被破壞了,傳統讀書人的影響被削弱了,胥吏、地方官員被摒棄了……可以說,明朝的那些痼疾得到了有效切除。

事實上,他從新襄開始,施行的不就是這一套計劃么?

所謂騎驢找驢,便是如此。這些年來,他積攢的壇壇罐罐太多,反倒讓他的眼光受到了拘束,全然忘了他最初的本意:他原本就是要借著明末鼎革之際,百姓在故土難以謀生的情形下,將內斂的華夏引向外向之路。

這恐怕也是華夏最好的機會:澳洲還是一片蠻荒,除了幾個英國來的犯人外一片空白,南海一帶的老殖民者實力衰減,北美洲西岸只有零星的白人探險者。整個世界,唯有華夏,才有充足的人力,去填充那些文明空白地帶。

「倒是……」

他心中正想著,突然間聽到外頭似乎傳來了古怪的聲音。俞國振眉頭微微一擰,現在都是子夜了,怎么會有這樣的聲音?

他在濟南城外的營地,於此指揮收攏災民已經有近二十天,但他居住的仍然是和災民一般的簡易帳篷。隨著第一場霜降的來臨,外頭的氣溫已經很低,災民們按理說應該縮在帳篷中才對,難道是有人小解?

就在這時,他的帳篷被撩開,王啟年靈貓般走了進來,馬燈照射下,他眼中閃閃發光。

「唔?」

俞國振凝眉問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