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二、鬧劇一場人心傷(四)(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44 字 2023-02-06

俞國振背著手,慢慢在書房里來回踱步。

他現在也是三十五歲的人了,長子剛剛高等學堂畢業,已經進入了華夏軍,不過是從最基層的小兵做起,而且還改了名字。當初他做出這個決定時,周圍一片勸告聲,唯一支持他的,恐怕就只有方子儀。

「不從軍,便不知兵,不知兵,如何定策天下?」

方子儀的這番話是說給那些反對者聽的,但也是說給俞國振聽的。

作為他們的長子,而且是正妻嫡子,俞襄理所當然要繼承俞國振的位置與權柄,在未來掌握華夏軍略委員會——稱不稱皇帝,方子儀倒不是十分看中,但是這權力卻一定要由她的兒子來繼承。

對此,俞國振采取了一種默認的態度,事實上這些年他對俞襄的培養,也是按照繼承人的模式進行的:還只是五歲的時候,就與四名挑選出來的伙伴一起進入初等學堂,比起一般孩童要早一歲,然後要求嚴厲,若不能在班級中排名前五,便要被斥責甚至遭受體罰。

當然,俞襄不缺少父愛與母愛,特別是小蓮,待他的寵溺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親子。俞國振對他也有相當的耐心,總是抽時間陪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在俞國振看來,一個父親,除了嚴厲,還得有耐心。

隨著兒子的成長,俞國振自己也越來越成熟穩重,與部下開玩笑的時候少了。現在。他已有些不怒自威的模樣。

「陳子龍先生到了。」

他的責任秘書藍樹在門口晃了一下,低聲說道。

「請他進來吧……怎么,還有什么事?」

「您說要見的那位歐羅巴人湯若望一行也到了,他們與陳子龍先生是一起來的。」

「哦,那就一起見他們,把他們請到小會議室去,我這就過去。」

俞國振中斷自己的思緒,開始琢磨著陳子龍與湯若望等人來見的原因。他們兩撥人湊在一起過來倒不意外。不僅是陳子龍,就是俞國振自己與徐光啟也是神交已久。徐光啟病逝時他還非常惋惜,覺得若是自己早來幾十年,徐光啟定能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就象宋應星起的作用那樣。

陳子龍等一行被引入小會議室之後,陳子龍有些惴惴不安,他受孫晉所托要來尋俞國振求情。原本該在小范圍內交談更合適一些,偏偏俞國振誤以為他是和湯若望、卜彌格是一路的。

他有心想另外說明。卻又沒有機會。因為才到小會議室中坐下,俞國振便已經到了。

「卧子先生,還有湯先生、卜先生,今日幾位連袂而來,可是有什么吩咐?」

俞國振沒有與他們過多寒喧,直接介入正題。陳子龍正在琢磨著如何向俞國振提孫晉的事情,一時間沒有反應。那邊湯若望與卜彌格又站起來,向著俞國振行了一個鞠躬禮。

「閣下。我們是來向您陳情的。」

「陳情?」

「是,我們研究過您所提出的實學。其中有許多都與我們歐羅巴的學術有相通之處,我們這些來自歐羅巴的教士,給東方帶來了另一種文明,我們相信,您不會否認,您那可與天使相比的智慧,也受過我們文明的啟發。」

湯若望的話讓卜彌格大吃一驚,在卜彌格看來,俞國振作為一位東方的「國王」或者「皇帝」,他應該是那種自負而剛愎的人,特別好面子,這一點他在歐洲或者東方都見識過。

這種人必須對他恭敬,否則會激怒他,那樣的話,無論提出什么要求,他都聽不進去,都不會同意。

但讓卜彌格吃驚的是,俞國振點頭,表示同意湯若望的觀點。

「湯先生,你說的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精髓,全在《易經》中的兩句話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從來不否認別的文明有自己的長處,我們也很樂意去學習這個長處,所謂有容乃大嘛。」

「正是因為了解這一點,所以我們冒昧地前來向您陳情,在您的治下,或許是因為某些官員的私心,或許是某種程序上的誤會,導致我們無法傳播主的榮光……」

湯若望在陝西傳教的時候,就一直很關注俞國振,他為了了解俞國振的性格,甚至去拜謁了據說與俞國振有過交往的李岩,從李岩那里,他得到了一些對俞國振的這印象。然後,他與大明許多文人官員都有往來,也通過信件、走訪的形式,了解他們對俞國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