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七、一語興邦一語滅(三)(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543 字 2023-02-06

穿過好望角,便是印度洋,相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印度洋要風平浪靜些,而且華夏在此已經經營了許久,俞國振尚未登基之前,便在錫蘭有立足之地,還找到了馬達加斯加島,並在這座巨島的南北兩端各建了一個港口,作為往來的蒸汽船補充煤和淡水之地。

港口居民數量並不多,華夏還無暇將這里作為自己的發展重心,他們更大地是依靠當地的土人。與歐洲殖民者每到一處便將土人視為奴隸不同,華夏人更多地將土人視為「學生」,教他們文明開化,幫助他們組織建更有組織性的國家,從不直接使用奴隸制,而是采用雇工制。從短期來看,是沒有歐洲人殖民獲利來得迅速和快捷,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

因此,在馬達加斯加東南的「新泉港」,牛鈍與來部臣第一次看到外來者與土著相當融洽地相處,這種發現,讓他們甚為新奇。

「先生,為何華夏人能如此?」牛鈍向黃宗羲問道。

英吉利在海外也有殖民地,比如說北美,那邊英吉利人乘五月花號船抵達陸地時,又冷又餓,一百余名殖民者只剩余四十余名,是當地印第安部落的酋長出於憐憫與人道,贈予衣食,使之活了下來。而英吉利人用了盎格魯薩克遜人一慣使用的方法表示感謝:將那酋長的長子毒子,次子的頭顱砍下來懸掛在旗桿上,然後再設立一個感恩節,表示對被他們送上天堂的那些印第安人的感激。

「這便是我要教你的我們儒家真髓,儒家在社會學上,只有一字,『仁』,仁者愛人,只要你象對待自己人一樣去愛護土著,便亦能喚起他們人性深處之善。」

「先生執人性本善論?」

「非,善惡皆為人之本性,辟如這土地之中自有種子,但環境適宜,種出的便是稻米,環境惡劣,種出的便是雜草。」

「仁者愛人……」

「若無愛人之心,便不能稟持中正,不能稟持中正,行事就會功利而有私心,就象那位馬先生,也是一時人傑,卻終究只能在奸臣榜上留名。」黃宗羲拍了拍牛鈍的肩膀:「你之志不在於此,但凡懷仁愛之心就行了。」

在黃宗羲教育弟子的同時,馬士英同樣在教育自己的弟子。

只不過,他所言之關鍵,卻不在仁。

「華夏與歐羅巴諸國不同,華夏有海納百川之雅量,故此能容這些土著,歐羅巴諸國困於一神之爭,狹隘偏激,待人不誠,如何能與華夏相比!輔閣,你想要在華夏做一番事業,別的可以不論,但這一神之信,只怕要改改了。」

「這個……」

「我記得在我們華夏一座寺廟,相當於你們的修道院前,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下聯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沒有這等豁達與氣度,你就是學富五車,最終的成就,也不過與那位黃先生相當,拘於門戶之見,終身不得志罷了。輔閣,我收了不少弟子,你在其中算是最出眾的,莫在輸給了那個小子。」

來部臣向那邊望去,正好牛鈍也向這邊看過來,隔著寬寬的甲板,兩人目光相對,都是將頭歪到一邊去。

他們覺得,自己導師所說,都是可以興國危邦的至理明言。

過了被華夏命名為巨鯨島的馬達加斯加,緊接著便是斜渡印度洋。錫蘭算是牛鈍與來部臣見到華夏移民最多的地方,在這里,華夏移民建起了一座人口超過五萬的城市,主要就是為往來的商旅服務。

錫蘭之後,華夏的特色就越發明顯了,商船的數量也多了起來,東來西去,一天之中甚至有可能看到十余艘船,雖然大多數都是華夏人的,但也有少數印度人和歐羅巴人的,阿拉伯商船卻極少。這讓來部臣甚是疑惑,阿拉伯人也一向喜好商業,最早溝通華夏與歐羅巴的便是他們,他們原本在印度洋西半部橫行霸道,可現在卻完全不見了蹤影。

「這是為何?」

來部臣的問題,馬士英也沒有辦法回答,好在他們在錫蘭時有人上船,馬士英召來一問,才知道最近華夏與阿拉伯這一帶諸國的關系不睦,特別是與波斯薩非王朝幾乎處於戰爭邊緣。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李岩帶領的墾拓軍團已經攻入昭武故地,改宗的回紇、准噶爾等族人要么恢復釋道信仰,要么被驅離大舉進入波斯,而此時為某教中心的薩非王朝,自然要替其出面;二是華夏商人與歐羅巴直接進行海上貿易,繞過了波斯控制的區域,波斯商人嫉貪兼起,挑唆薩非王朝奪取商路。

為了應付這一局面,華夏海軍東海艦隊與南海艦隊,各派出一支分艦隊已經進駐印度洋,同時禁止任何波斯與阿拉伯人的商船進入錫蘭以東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