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楊震的思路(2 / 2)

「不過就不要去使用九二式重機槍的槍管了。我們不是還有一些槍鋼庫存嗎?就用這些庫存生產。雖然壽命短了一些,但總比沒有要強的多。至於生產沖鋒槍所需的槍鋼,那些工人不是說了嗎,用鋼軌鋼就是了。」

對於ak四十七這種武器無法生產,楊震倒沒有太意外。一種武器的射速越高,所需要的鋼材質量要求也就越高。自己手頭除了日本制造的本身性能就不太理想的槍鋼之外,就是鋼軌使用的高錳鋼,這兩種鋼材都不太適合制造射速過大的武器。

要知道,即便日軍之中射速最高的九二式重機槍,這種理論上應該是大射速的武器,在實戰之中通常也就是每分鍾二百五十發的射速。射速要是再高一些,也堅持不了多少時間槍管就受會變型。

蘇聯原產的ak四十七使用的鎳鉻合金鋼,這種鋼材建國之後尚且無法大量生產。國產仿制的改用自行生產的稀土鋼的五六式沖鋒槍,發射幾千發子彈槍管就變型了,根本就達不到設計的萬發使用壽命。與蘇聯原產的沒有辦法相比。

自己手頭的都是日本制造的槍鋼,本身因為資源的問題,就遠遠不如蘇聯的鋼材質量好。用這種生產出的槍管,要是能達到ak四十七步槍使用的槍管質量,那就真的是見鬼了。別說達到蘇聯原產的ak四十七步槍質量,就是國產五六式的質量,楊震就知足了。畢竟論資源來說,還沒有那個國家能與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相比。

不過對於槍管質量的要求,楊震也沒有太過於嚴格。因為這種槍自己本身也沒有大規模的裝備的打算。因為他知道自己養不起。只是認為少量生產,裝備作為特種部隊的偵察營使用,還是可以的。

況且,在槍支本身設計采用的七點六二毫米中間型槍彈沒有,只能使用改造的日制七點七毫米重機槍彈代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對武器的使用,也會帶來影響。所以楊震壓根就沒有打算大量生產。在楊震心中,等真正有條件了,要大規模換裝的是後世的八一式自動步槍,而不是ak四十七。

說到這里,楊震才發現自己居然跑題了。自己應該是想法解釋為什么這兩種武器自己不是給自己設計的,而是用來向北面那個鄰居交換物資。

想了想,楊震道:「我之所以要設計出這兩種武器,主要是因為這兩種武器雖然不適合我們現在使用,但對於蘇聯人來說,卻是很適合。要知道,對於蘇聯人來說,他們更重視的是火力的密集度而不是精確度。」

「當然,他們的莫辛納干式步槍的精度也是極佳的,並不比一貫講究精確射擊的三八式差。但是對於一場戰斗來說,決定勝負的不單單是步槍的射擊精度。在單位時間火力的投放程度,是一個取勝的重要方面。」

「實際上除了我們與日本人進行的這場低水平的戰爭之外,任何發達國家都不會再有這種單純的地面戰為主,甚至步兵武器主導的戰爭。而是空地一體化,以有大量空中掩護的裝甲兵為主要突擊力量,以單位火力投放的密集度為取勝的一個標准。」

「實際上目前各國裝備的手動步槍的射程遠近,對於現在的戰斗來說已經起不到決定性了。除了少量的狙擊步槍之外,就算你的步兵培養的再精銳,單兵的射擊准確度再高,但大多數情況之下,目視的直線射擊距離也不會超過三百米。也就是說,現在我們使用的步槍彈的威力有些過剩了。」

「現代戰爭與過去不同,對資源與人力的消耗絕對是巨大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個步槍手要達到精確射擊,需要長時間的培訓。但是他所使用的步槍雖然標尺射程有幾千米,但他卻只能看清楚幾百米的距離。而在戰時,又不可能有時間去耐心的培養這些士兵。」

「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一是步槍手的培訓是一個漫長的時間,而戰時又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間來對新兵進行培訓。這個新兵之前可能是農夫、可能是學生、可能是工人,他可能會干的很多,但是卻是沒有用過槍,對於槍支的使用更是一竅不通。」

「而原來裝備的步槍雖然射程遠,但是射速慢,熟練使用又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戰時,步槍的實際需要的射程又沒有那么遠,也根本達不到那么遠。這怎么辦?我設計的這種步槍,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剛剛也說過,現代戰爭更強調的是火力的密集度。沖鋒槍的射程太近,而全裝葯的步槍後坐力過大,一旦采取自動射擊方式,在全自動射擊時無法有效的控制槍枝的跳動和後座力的撞擊。若是像輕機槍一樣加重槍管以及采取兩腳架,又過於笨重了,無法作為步兵大量使用的武器。」

「我射擊這種步槍在三百米之內,精度還是可以。而且使用簡單,並不需要多長的時間就可以學會使用。他的火力密集,在三百米之內,完全可以壓制到對方十幾支手動步槍。。至於三百米之外,不是還用輕重機槍嗎?」